武夷山一行随笔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02 21:02:15
武夷山一行随笔
武夷山一游说来已经两三月前的事了,按现在人的观点来看,该都是一些旧事啦。之所以现在才写写这些乱七八糟的心得呢,一来是因为当时回来太懒,不肯动手;二来呢,主要是脑子越来越不好使,用科学的话来说是处于智力退化期,担心有天会得个失忆症什么的,忘记自己干过什么好事坏事蠢事,那岂不哀哉。所以趁着我的记忆还没衰竭,赶紧记点年轻好玩时的事。
首先说说吃吧。中国人提起吃立马兴致大增,要不然怎么会有吃人家的嘴软、贪吃为嘴误等等诸如此类的名言语录呢。对于我这典型的闽南人来说,在武夷山吃的特点就是:辣。虽说辣可开胃,但对于某些人来讲,可是无福消受。同行的一个晋江女同学,吃不得半点辣,每餐对满桌的佳肴,只能吃点青菜加米饭,实在是可惜无奈,幸亏本人对辣还不是太敏感,才不用受这种活罪。不过也得意不了多久,某天晚上出去吃麻辣汤,喝第一口汤就被呛得眼泪直流,那简直是辣椒水,无法入口。幸亏老板聪明,给盛我碗清汤,东西先放到里面荡一荡再吃。不过辣一般只是对于荤菜而言,素菜还是以清淡为主,有山笋,鲜美可口,有野蘑菇,滑嫩清香,都是深山特产的,很是难得。
言归正传,此行的目的在于欣赏好山好水,吃倒在其次,况且在下并不是人们口中说的美食家,美食之美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据家在当地的一个同学讲,游武夷山最好时间是阴雨天:群山笼罩在薄薄的轻纱中,隐约可见,犹如屏障后的佳丽,虽不见其真容,更具想象美。我私下窃想,若是冒着细雨,和恋人泛竹排于九曲溪,畅想大王玉女的传说,岂不更妙?想归想,现实却是我们必须顶着热日酷暑去完成我们的游程,再者和那个执手人也还没着落,想得再好都是空话。还好,种种客观主观的因素影响不了我们特别是我的心情,抵达武夷山市的第二天,一行人还是怀着十万分的热情走进景区……在当今所谓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各种各样的风景区真称得上多如牛毛。名目也是天花乱坠,挖个人工湖敢叫地中海,堆个假石山号称百丈岩,名不副实的、名副其实的一齐出现。而我们此行看到的会是怎样的呢?
过了验票处,几个峰回路转,蓦地眼睛一痛,映入眼帘的是如此一幅明亮的山水画。一道白练由悬崖上直冲而下,在空中突然分成数股,到了崖底的石壁上击起万点白花,飘飘洒洒。瀑布下是水潭,绿油油的水草在其中随着水的波动摇曳着,远远看去,恰似灵动的翡翠,叫人喜爱,又不敢将它捧在手中。青翠欲滴的爬山虎贴着崖石小心翼翼地攀爬,叶片上的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精光闪闪。我不禁沉醉了,浑然忘了炎阳也在炙烤着自己。徜徉了一两个小时后,才在他人催促下恋恋不舍地离开。临行前我给谭起了个名,曰:飞雨潭。盖其间水花飞溅甚频,湿透衣裳之故。
飞雨潭往前数百米是一处古建筑,集四合院、道家和佛家建筑风格于一体。庭前菜畦,屋后茂林,很是古雅。据说朱熹的老师曾在此说教,里面有他画像,手拿经卷,正襟危坐,大有为人师表风范。满口仁义道德的朱熹似乎不光彩事不少,晚景也惨淡无比。不过人们习惯了膜拜圣人,大概不将他们的过错当一回事了。建筑的名字却没记住。景区里庙宇常见,而我不曾去求个平安符之类的,以致后来竟留下遗憾,这是后话了。
就这样一日下来,走走停停,倒也看了不少东西,大红袍古茶树、水帘洞等等。傍晚,燥热退去,众人虽饱餐秀色,奈何画饼无法充饥,双腿不听使唤了,当下决定原地休息些许时刻。此时自带的水早已喝完,便就地取材,饮清泉为醇酒,对青山作红妆翠袖。莫怪古人这么喜欢隐居,原来深山之乐,不是吾等俗人能体会的。
以后数日,陆续又逛了一些地方。下梅古民居里,有大夫第这样百余年历史的建筑,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保存完好,昔日的显赫尚有痕迹。闽越王城遗址,宏伟的布局,炫耀着古越王威慑百越、诸民臣服时的风光;残存的瓦砾城砖孤,向人们述说汉朝大军兵临城下时,末代君臣的无助和恐慌;华夏第一古井,井水甘冽依旧,当年汲水的宫女却何在?历史就是这样不断重演:先人们立业要历经千辛,以有尺寸之地,子孙却不会珍惜,弃之如同草芥,最后身死国灭。悲夫!
还有工艺品市场,竹制雕刻像精小别致,面部表情雕琢得栩栩如生;朋友家里的大西瓜,一个二三十斤重,剖开来,红得发紫;武夷熏鹅,表皮金黄透亮,食之香辣醇厚,回味无穷……恨自己笔拙,无法细述。
有道是,时光易逝,不觉间,五日已过。彼地虽好,奈何囊中羞涩,终不得长居。众人只得余兴未尽地离开……
记于22日,夜半无人私语时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