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对虾科)
又称大虾、对虾、肉虾、黄虾(雄)、青虾(雌虾)、明虾。
[形态特征] 体长大而侧扁。雌体长18~24厘米,雄体长 13~17厘米。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在东海、南海有时也能见到它的踪迹,但数量很少。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省及天津市沿海是对虾的重要产地。捕捞季节过去每年有春、秋两季,4~6月份为春汛;9~10月份为秋汛。10月中下旬为旺汛期。
[营养特征] 中国对虾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虾肉含蛋白质 20.6克,脂肪 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营养水产品。鲜食可烹调红焖大虾、煎明虾、溜虾段、琵琶大虾、炒虾仁等。加工于制成虾干、虾米等为上乘的海味品,中国对虾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
中国毛虾
属樱虾科,又称毛虾、红毛虾、虾皮、水虾、小白虾、苗虾、小白虾。
[形态特征] 体形小,侧扁,体长2.5~4厘米。甲壳薄,额角短小,侧面略呈三角形,下缘斜而微曲,上缘具两齿。尾节很短,未端圆形无刺;侧缘的后半部及末缘具羽毛状。仅有3对步足并呈微小钳状。体无色透明,唯口器部分及触鞭呈红色,第六腹节的腹面微呈红色。
[产地分布]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尤以渤海沿岸产量最多。产地主要有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沿海。渔汛期渤海为3~6月及9~12月;浙江为3~7月;福建为1~4月和]1~12月。
[营养特征] 中国毛虾因体小壳薄肉嫩,适于加工成虾皮或虾酱。市场上的虾皮即为毛虾加工而成。
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 (H.Milne-Edwards) )
[形态特征] 俗名红虾,属管鞭虾科,分布于东海以南的浅海,为亚热带、热带暖水晶种。栖息在泥质或泥沙质海域。体表呈浅橘红色,各腹节后缘有红色横带,尾扇后半部呈红色,眼甚大。第一触角上鞭较狭,稍长于下鞭,上下两鞭合成半纵管,以此左右鞭相连接合成一管状。体长28~82毫米。
[产地分布] 每年10月至翌年的2月为捕获期,占全年产量的l/5。
[营养特征] 中华管鞭虾虾肉鲜美,去头去壳,制成冻虾仁,干虾米,畅销国内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 )
英文名Kuruma prawn,又称花虾、竹节虾、花尾虾、斑节虾、车虾。
[形态特征] 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为鲜艳的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l~2齿。第一触角鞭甚短,短于头胸甲的1/2。第一对步足无座节刺,雄虾交接器中叶顶端有非常粗大的突起,雌交接器呈长圆柱形,成熟虾雌大于雄。
[生物习性] 日本对虾栖息于水深10-40m的海域,喜欢栖息于沙泥底,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白天潜伏在深度3cm左右的沙底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在虾塘的高密度养殖中,饥饿时呈巡游状态。但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现其游动,尤其是养殖前期较难观察到。日本对虾为广盐性虾类。对盐度的适宜范围是15-30‰,但高密度养殖时适应低盐度能力较差,一般不能低于7‰。日本对虾属亚热带种类,最适温范围为25-30℃,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高于32℃生活不正常。 日本对虾在池养中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耐干能力强,是较易长途运输的种类。日本对虾对pH值适应值为7.8-9之间。
[产地分布] 日本对虾分布极广,日本北海道以南、中国沿海、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均有栖息。我国沿海1~3月份及9~10月份均可捕到亲虾,产卵盛期为每年12月~翌年3月份。虾汛旺季为l~3月份。常与斑节对虾、宽沟对虾混栖。日本对虾是日本最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我国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近年来也已开始养殖。养殖180天体重可达20~25克。产卵群体体长为12~20厘米,体重为20~95克。
[营养特征] 日本对虾个体大,肉嫩鲜美,尤以海捕对虾营养价值更高,深受海内外客商青睐。
脊尾白虾(Palaemon (Exopalamon) carincauda Holthuis)
英文名:carincauda Holthuis ,又称白虾、五须虾、青虾、绒虾、迎春虾。
[形态特征] 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真虾族,长臂虾科,白虾属。脊尾白虾为一种中型虾类,体长5~9厘米。额角侧扁细长,基部1/3具鸡冠状隆起,上下缘均具锯齿,上缘具6~9齿,下缘3~6齿。尾节末端尖细,呈刺状。体色透明,微带蓝色或红色小斑点,腹部各节后缘颜色较深。
[产地分布] 我国沿海均产之,一般生活在水深1.5~15米以内,尤以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每年4~10月都可捕获,近年已开始进行人工养殖。脊尾白虾是目前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种,也是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虾类,其产量仅次于中国对虾和中国毛虾。
[营养特征] 脊尾白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除供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海米,因其呈金黄色,故也有“金钩虾米”之称。其卵可于制成虾籽,也是上乘的海味干品。
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 (Yu)
[形态特征] 又称桃红虾,属长臂虾科,体形较短,步足细长。额翔长,上缘基部平直,末端甚细,稍向上翘。第1和第2步足甚长,末端钳状。体淡黄色,具有棕红色斑纹,体长4~6厘米。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舟山北部岛屿附近的岩石海岸,繁殖季节在4~8月。
鹰爪虾 (对虾科)
[形态特征] 体较粗短,甲壳很厚,表面粗糙不平。体长6—10厘米,体重4~5克。额角上缘有锯齿。头胸甲的触角刺具较的纵缝。腹部背面有脊。尾节末端尖细,两侧有活动刺。体红色,腹部各节前缘白色,后背为红黄色,弯曲时颜色的浓淡与鹰爪相似。
[生物习性] 喜欢栖息于砂泥海底,白天钻入砂泥内,夜间则在水中游动。
[产地分布]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东海及黄渤海产量较多。
[营养特征] 鹰爪虾出肉率高,肉味鲜美。产区以鲜销为主,销内地则多数加工成冻虾仁。鲜食烹饪方法有清炒虾仁、芙蓉虾仁、炸虾仁及作馅等。鹰爪虾是加工虾米的主要原料,经过煮熟晾晒去壳后便是颇负盛名的“金钩海米”。
对虾
[形态特征] 身体长15-20厘米,甲壳薄而透明,第二对触角上的须很长。雌性成长个体体长一般16~22厘米,重约50~80克,最大的可达30厘米,重250克;雄性较小,体长13~18厘米,重30~50克。
[生物习性] 对虾可分定居型和洄游型,前一类栖于沿岸浅海,白昼常潜入沙底内;后一类栖于河口沿岸混浊海域,常大范围移动和洄游。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捕浮游动物。产卵场所在河口附近及沿岸的低盐度海区。受精卵孵化为无节幼虫,体呈卵圆形,不分节,仅有3对附肢,与成虾毫无相似之处,经6次蜕皮,变为蚤状幼体;再蜕皮3次变为糠虾幼体,再经3次蜕皮变为仔虾,形态构造与成体相似,体长不过5毫米,行游浮生活,再经几次蜕皮才下沉到海底生活。仔虾常大量密集于河口低盐水域和潮间带,能进入河口内生活,到体长30毫米以后返回浅海,幼虾生长迅速,到10月底即可成长交配,雄性将精荚塞入雌性交接器内,经过冬季约5个多月,到第2年5月繁殖产卵时受精发育。对虾是暖水性种,不能适应过低水温,经过长距离越冬洄游到黄海南部较深水域越冬,秋末集结洄游前大量成群。
[产地分布] 主要在黄、渤海区,东、南海也有少量分布,是我国的特产之一。
[营养特征] 对虾营养价值很高,肉味鲜美。每100克对虾肉中含有水分77克、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0.2克、钙35毫克、磷150毫克、铁0.1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1毫克、尼克酸1.7毫克,蕴含热量90千卡。
三疣梭子蟹
[形态特征] 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1个在胃区,2个在心区。其体型似椭圆,两端尖尖如织布梭,故有三疣梭子蟹之名。两前侧缘各具9个锯齿,第9锯齿特别长大,向左右伸延。额缘具4枚小齿。额部两侧有1对能转动的带柄复眼。有胸足5对。螫足发达,长节呈棱柱形,内缘具钝齿。第4对步足指节扁平宽薄如桨,适于游泳。腹部扁平(俗称蟹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紫色,腹面均为灰白色。
[生物习性] 暖温性多年生大型蟹类动物,也是我国最大的一种蟹类。善于游泳,也会掘泥沙,常潜伏海底或河口附近,性凶猛好斗,繁殖力强,生长快。3月末蟹群游向浅水区产卵, 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从第一幼蟹期到成熟期,一般需3年。近岸产卵场雌蟹占80%以上,外海则雄蟹较多,越冬期间的气温或越冬场的水温高低对梭子蟹的渔获量有较大影响。
[产地分布]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海域,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蟹类。
[营养特征] 蟹肉色洁白,肉多,肉质细嫩,膏似凝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两钳状螯足之肉,呈丝状而带甜味,蟹黄色艳味香,食之别有风味,因而久负盛名,居海鲜之首。梭子蟹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及其他营养元素若干。
中华绒鳌蟹
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也称上海毛蟹,俗名大闸蟹,
[形态特征] 这一物种的特征是爪子上的密集的绒毛。蟹体大小大致和成人的手掌相当。
[生物习性] 绒鳌蟹在淡水中度过大部分生命,但它们必须回到海中繁殖。在生命第四或第五年,它们迁徙至下游,在有潮汐的江河口达到性成熟期。交配后,雌性继续游向海的方向,在更深的水中过冬。在春天它们回到咸水中产卵。孵化出的幼蟹,迁向上游进入淡水,至此完成一个生命循环。中华绒鳌蟹对其他生态具有很强的侵犯性,它曾蔓延到北美和欧洲,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除了和当地物种竞争外,它们穴居性导致堤岸的损坏和排水系统的阻塞。
[产地分布] 主要生长在朝鲜半岛至中国福建沿海河口地区的小型蟹种。由于过渡的捕捞导致长江下游蟹种数量下降,相应地蟹的价格飙升。现在在适合蟹生长的地区,养殖业非常兴盛。江苏阳澄湖是最有名的中华绒鳌蟹产地,此处出产的蟹以青背、白肚、黄毛、金爪闻名,人们慕名愿以高价品尝该处出产的螃蟹。大部分蟹以高利润率出口海外市场。
[营养特征] 这种蟹被中医认为是具有凉性的食物。
口虾蛄:
[形态特征] 头部与腹部的前四节愈合,背面头胸甲与胸节明显。腹部七节,分界亦明显,而较头胸两部大而宽,头部前端有大形的具柄的复眼一对,触角两对。第一对内肢顶端分为三个鞭状肢,第二对的外肢为鳞片状。胸部有五对附肢,其末端为锐钩状,以捕挟食物。胸部六节,前五节的附属肢具鳃,第六对腹肢发达,与尾节组成尾扇。虾姑雌雄异体,雄者胸部末节生有交接器。
[生物习性] 虾蛄喜栖于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内。
[产地分布] 虾蛄是沿海近岸性品种,为渤海湾特有,产量较多。全国各地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分布,以福建、广东、浙江、渤海及海南为主要产地。
[营养特征] 口虾蛄是一种营养丰富、汁鲜肉嫩、价格低廉的海味食品,为沿海群众喜爱的水产品。现在也成为沿海城市宾馆饭店餐桌上受欢迎的佳肴。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而且肌肉、精巢、卵巢中EPA和DHA的含量也高,含维生素、氯酸、肌苷酸、氨基丙酸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且含磷量特高,远高于虾、蟹类,是非常理想的含磷食物。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通乳脱毒之功效 。肉质含水分较多,淡而柔软,肥壮的虾蛄脑部满是膏脂,有一种特殊诱人的鲜味。
金乌贼
(乌贼科)Sepia esculenta
地方名墨鱼、乌鱼、斗鱼、目鱼、梧桐花、竹筷子、板乌、大乌子、柔鱼、苗鱼。
[形态特征] 中型乌贼。脑部卵圆形,一般困长20厘米,长度为宽度的1.5倍。背腹略扁平,侧缘绕以狭鳍,不愈合。头部前端、口的周围生有5对腕。4对较短,每个腕上长有4个吸盘;正对触腕稍超过眼长,其吸盘仅在顶端,小而密。眼发达。石灰质内骨髓发达,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后端骨针粗壮。体内有墨囊,内脏有黑色液体。体黄褐色,胸怀上有棕紫色与白色细斑相间,雄体眼背有波状条纹,在阳光下呈金黄色光泽。
[产地分布]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黄、渤海产量较多。山东省日照市为主要集散地。产期多在8~12月份,11月份为盛渔期。
[营养特征] 乌贼的可食部分约占总体的92%。其肉洁白如玉,具有鲜、嫩、脆的特点,已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0.7克以及丰富的钙、磷、铁。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罐头食品或干制品。乌贼的干制品南方叫螟蛹誊,北方叫墨鱼干,雄性生殖腺干品叫乌龟穗,雌性缠卵腺于品叫乌鱼蛋,均为海味佳品。乌贼骨即中药海嫖蛸。
日本枪乌贼
又名笔管蛸、柔鱼、鱿鱼、油鱼、小鱿鱼、乌蛸、乌增、仔乌、海兔子等,学名Loligo japonica ,英文名 Squid 。头足纲,枪乌贼科。
[形态特征] 胴部细长,胴长最大可达15厘米,形状类似鱿鱼,个体比鱿鱼短而小,体短而宽。一般胴长12~20厘米,长度为宽度的4倍。肉鳍长度稍大于胸部的1/2,略呈三角形。腕吸盘2行,其胶质环外缘具方形小齿。触腕超过胴长。内壳角质,薄而透明。眼背部具浓密的紫色斑点。外套膜中的贝壳为几丁质,形状似古罗马剑,喜群栖于海洋中下层,有时也活跃于水面,为底曳网的捕捞对象之一。
[产地分布] 在我国黄、渤海沿海分布较广,主要产于东海和黄海,每年冬春以石岛南部沿海产量最为集中。
[营养特征] 营养价值仅次于鱿鱼,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各种干品及冷冻品。干品在食用前需进行泡发,生干品的泡发近似鱿鱼干和墨鱼干,不过其碱液的浓度要淡一些,泡发时间要短一些,熟品用温水浸泡4-6小时左右,变软后即可烹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