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卖中国保险柜,华人夫妇在美国逆市赚钱
文/丁 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让一对在旧金山闯荡的中国夫妇小家庭摇摇欲坠。为了抵抗这场风暴,本来做全职太太的妻子出手救家。聪明的妻子发现喜欢超前消费的美国,市场上竟然没有家用保险柜。她把中国的保险柜贩卖到美国。果然,金融风暴让很多美国人学会了攒钱过日子,保险柜大受欢迎。不到一年的时间,她靠贩卖家用保险柜赚了100多万美元! 雪上加霜, 老公失业逼急一对“负翁” 2008年10月中旬,当又一批整整三个集装箱中国产的各种家用保险柜运到美国旧金山港,刚出码头就被经销商抢购一空时,丈夫刘华明喜不自禁地对妻子张静说:“老婆,没想到你一出手就闹出这么大动静,以前我真是小看了你啊!”张静得意地说:“再大的金融风暴我们也能抗得住了。” 今年32岁的张静是安徽宿州人,在南京读大学时,爱上了来自江苏常州的刘华明。大学毕业后,刘华明继续读研,然后考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生。到美国读博的第二年,刘华明通过多方努力,把张静接到了美国。 张静先是在纽约找了一份推销中国小家电的工作。2004年,刘华明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华尔街一家期货公司找到了工作,年薪20万美元。这时,张静怀孕了。刘华明跟她商量说:“我这个收入,在美国也算是白领了,养家绝对没问题。你还是把工作辞了,安心在家里孕育孩子吧。”想到在美国做全职太太的人很多,张静答应了。 2005年4月的一天,刘华明带着妻子去医院孕检,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一栋准备出售的房子。没想到,此后房产中介公司三天两头打电话、寄资料向他们推介房子,有时候甚至派人上门推销。仔细一问,在美国买房有很多优惠条件,不光可以按揭,还可以零首付,房产公司甚至还推出了三年免息的优惠。张静心动了,她跟丈夫商量说:“按揭可以零首付,还可以三年不付息,等于白住啊!”刘华明当然也想在纽约有个自己的家,再说,他认为房子是不动产,至少能保值,既然可以提前住进去,为什么不像美国人那样来个“超前消费”? 2006年初,在他们的孩子刚满3个月时,张静夫妇在纽约皇后区买了一栋独立别墅,房价96万美元。 没想到仅仅半年后的2006年夏,美国房市的次贷危机爆发,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他们当初96万美元签的房子,已经降到了70万美元,缩水了约30%!也就是说,那套房子成了负资产,他们成了“负翁”,就是把房子卖了,也会背上26万美元的债务!这让刘华明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2007年2月初,刘华明下班回到家总是唉声叹气,张静再三追问后,他才告诉她说:“最近公司一直不太景气,我被裁员了。” 这事让张静也心惊胆战。她想:总这么提心吊胆也不是个事,我是学市场营销的,曾经也是职场女性,不能这么被动等死,我得出手救家! 太太出手, 发现商机大胆出击赚了钱 有了这个想法后,张静一边鼓励丈夫外出找工作,一边把孩子交到保育院,自己也四处找工作。然而,刘华明学的是金融专业,这个行业很多单位都在裁员,想找份工作,谈何容易! 由于两人都出去找工作,家里无人,2007年12月12日,小偷光顾了他们的家,把家里的一点现金洗劫一空。 考虑到夫妻俩经常不在家,家里多少还有点贵重物品,张静跟丈夫商量后,准备到市场上去买一台家用保险柜。两人接连跑了好几个大商场,奇怪的是,竟没有看到家用保险柜。最后,在一家大商场,营业员向他们推荐了一款足有一人多高的保险柜,要价3万多美元。这样的保险柜当然不适合摆在家里。 这事让张静很有些想不通:都说美国是消费者的天堂,在这里只要你有钱,什么都买得到,可为什么偏偏买不到保险柜呢? 刘华明告诉妻子:“美国跟中国不一样,中国人喜欢量入为出,而美国人讲究享受,喜欢超前消费,从房子、汽车到信用卡,甚至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因为超前消费,他们每个月的收入都还给银行了,剩下的一点钱就揣在身上用作生活费,所以美国人根本就没有存钱的概念,他们当然不需要保险柜了。” 张静感慨地说:“虽然这样,我觉得还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更安全,要不是以前攒了点钱,现在我们就只有跳楼了。” 第二天,刘华明以前的一位黑人朋友找他借钱。黑人朋友都知道中国人习惯攒钱。这位黑人朋友多年前也贷款买了房子,后来因还不起房贷,房子被银行收回了,他只好租房子。没想到不久前,他放在家里的一点钱也被小偷偷去了。 张静想问他钱为什么不放进保险柜,话到嘴边才想起美国根本就没有家用保险柜,就改口问道:“你为什么不把钱存进银行?”黑人朋友叹了一口气,说:“现在那么多银行严重亏损,说不定哪天就倒闭破产了,谁还敢把钱存进银行?再说,如果银行知道我还有点钱,他们就会把卖不出去的房子退还给我们,让我继续用这点可怜的钱供房,可房产现在是更大的负担啊!” 张静心想:这就是美国啊!那么大的银行竟然面临破产。她灵机一动,忽然想到:现在美国人攒的钱放在银行不放心,放在家里又不安全,对家用保险柜的需求应该很大,我能不能想办法从中国把保险柜贩到美国来赚钱呢? 听到张静想把国内的家用保险柜卖到美国来赚钱,刘华明笑话她说:“美国人连保险柜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会买吗?再说保险柜很沉,你想越过太平洋把那种东西贩到美国,是不是金融危机把你逼得想钱想疯了?” 张静不理会刘华明的笑话,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又进行了一番市场调查。在跟朋友们的交谈中,她发现很多美国人都在金融风暴中学乖了,他们纷纷把银行的钱取出来,放在自己家里。张静趁机向他们推荐家用保险柜。 联系好一些客户后,张静拿出以前攒的2万美元,通过以前推销中国小家电生意时认识的国内苏州一位姓张的私企老板,请他帮忙给自己发来50台大小不等的家用保险柜。让她怎么也没想到的是,2008年1月初,保险柜运到纽约后,大受欢迎,不到一周就销售一空。张静从国内运来的家用保险柜,加上运费每台成本一般也只在50至120美元之间,但运到美国后,每台保险柜都能卖到500至1000美元,价格翻了10倍左右,这一笔生意,她就轻松地赚了几万美元。 首战成功,让张静兴奋不已。她拿出赚到的钱,想请张老板再给自己办理一批家用保险柜出口。然而,这次张老板却不愿意再帮忙了,因为上次他帮张静运来的50台保险柜,是利用往美国出口小家电顺便捎来的。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越来越严重、人民币升值等原因,张老板往美国出口的小家电的利润越来越少,甚至赚不到钱了。如果他再给张静帮忙,就得单独做,太费事。 张静很不甘心,生意刚刚有个良好的开头,怎么能停下呢?正在这时,张静得知她的一位表弟大学毕业后,在安徽芜湖的一家保险柜厂当业务员。于是她马上联系表弟,说:“你赶快帮我办理一批家用保险柜出口到美国来,我帮你们买了货,你们老板也会高兴的。”表弟说:“可我并不懂出口手续怎么办啊?”张静说:“不要紧,你可以找张老板,请他帮忙。” 就这样,张静的第二批货很快就运到了纽约。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卖得并不顺利,因为她没有提前联系,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保险柜是干什么用的。有位老太太反复看了保险柜后甚至奇怪地说:“中国人就喜欢弄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放在家里不会爆炸吧?” 刘华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给张静出了个主意:去现场示范。于是,他们把一只保险柜搬到纽约曼哈顿42街的一家商场门口,当着众人的面在里面放了1000美元现金,然后说:“这是家用保险柜,专门给家庭存放贵重物品的。现在里面有1000美元,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把保险柜打开,这钱就归你了。”很多美国人想试试运气,结果却没有一个人能打开。现场示范给保险柜作了一个活广告,在场的人意识到把钱放在保险柜里真的很安全,便纷纷购买,结果他们一天就卖掉100多台。 心满意足, 住进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 眼看着这批保险柜又要卖完了,张静再次让表弟给自己办理一批货。表弟却给她提建议说:“表姐,你最好一次性运去至少一个集装箱的货,这样,量大进价便宜,运费也低。”一个集装箱,至少能装上千台保险柜啊,如果一次进这么多货,能卖完吗?这让张静心里没底。这时,刘华明也调整好心态了,支持妻子说:“你就大胆干吧,反正钱都是赚来的,大不了再把钱赔进去。” 有了丈夫的支持,张静的胆子大了起来。她让表弟一下子就办理来整整一个集装箱的货,然后在美国聘了几个人专门帮她推销保险柜,并在几家商场找到了经销商。一个集装箱的货很快就销售一空。就这样,几笔生意做下来,她就赚了几十万美元。 做过多年期货的刘华明很有头脑,他对张静说:“现在股票大跌、基金严重亏损,很多中产阶级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为避免损失更大,他们纷纷卖掉股票、基金,将现金赎回等待合适机会再投资,他们一定更需要保险柜!” 张静觉得有道理,立即调整销售思路,进了一批中高档的保险柜。 到2008年10月,张静夫妇的保险柜生意已经赚了140多万美元。 赚到钱后,张静和丈夫把原先按揭买的那栋房子的贷款还清了。住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刘华明搂着妻子高兴地说:“在如此严重的金融风暴中,我们的生活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越来越顺畅,我以前真是小看了你。”张静则说:“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我们的勤劳加上我们的智慧,商机就无处不在。” (丁 丁)http://shang.cnfamily.com/200902/ca37127.htm |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