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交流,共同进步

文字般若与五行管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19 21:44:26 / 个人分类:管理书籍

人类之迷,或许就在超光速的世界之中。

一、相对论的般若解读

爱因斯坦并不赞成超光速现象的存在。这是因为:如果存在超光速的物质,则相对论本身会受到挑战,而难以立足。

相对论的成就是伟大的,为人类的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中对人们重要启发之一是关于时间隧道的一讨论。

即:一个人穿越时间隧道回到了十年前,将家门前的树砍倒,再回到现在。请问门前的这棵树还在吗?

这个问题难以回答,这关乎时间的本质。

现代科学是很可爱的,他们给时间下的定义是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进而认为时间是绝对的,相对于人的主观而存在的。在相对论中,时间由两个(或以上)物质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物质的重量决定,因此,时间是相对的。

时间到底是什么呢?

现代科学的困惑在于:唯物主义将人的心智排除在客观世界之外,这是由于他们将个体人的概念与集合人的概念混合使用,从而导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冲突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借用爱因斯坦的经典公式E=MC²来进行讨论。

公式中E为能量,M质量C为光速。我们可以把C进一步分解为S/TS为位移,T为时间。这个公式则变为E=MCS/T

为什么公式中会出现,或C×C,或CS/T呢?这可以从上面时间隧道的讨论中得到启发。想一想,这个人穿越时间隧道回到十年前,是否还有想砍树的念头;或者他砍了树,是否还有回到现在的念头。

如果我们不只是将主客观对立起来,而且将二者统一起来,或许能够给出更为合理的解释。人的心智(心理)其实也是光电运动,人对世界进行观察时,所有的信号,最终都被转化为光电信号,这可能就是公式中出现C×C的原因。第一个C是人体系统内的光速运动,而第二个C是人体系统外世界中的光速运动。

至于为什么是C×C,而不是C+C,笔者确实不得而知。不过笔者试图忽略这一问题,而起用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公式E=MC²给我们的启迪。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是螺旋上升的、发展的,同时,笔者注意到该公式在十进制的条件下,描述了事物的上升(直线)运动;而五行是五进制,它描述的是事物的螺旋运动,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方式注意到的是螺旋运动。

下面让我们将E=MC²,放在五进制的五行模式中进行思考,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答案。



这里需要特别对C进行说明。

信息是外界在人心智中的反映。人心(思维之心)的运作原理是光电的运动。光子和电子是很相近的 ,正如人类在电脑成功后,又在研究光脑一样。

信息通过听、看、触觉等转化为光电信号形成人的心智。而光电子绝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人的生命系统中不断运动的。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在E=MC²中,存在C×C了,因为是人在看这个世界(科学上称为人择原理)。

不管科学仪器如何先进,都不可能摆脱光子的作用,人的思维也不可能脱离光子的运动而存在。这便是科学的极限,这便是相对论难以容忍有超光速物质存在的原因。

正如历史上人们认为原子是世界的基本单位一样,现在我们认为光子是科学认知能力的基本单位。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可能会发现,有超光速的物质存在;人类会像禅宗所标榜的一样,通过放下,通过另外的渠道,重新认知这个世界。

信息是C,而不是光子,单个的光子不构成心智,而是众多运动着的光子的运动模式,构成了心智,这就像光子和光线的关系一样。声音是信息,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对耳膜的振动,传递给人。不过声音信号是要被翻译(转化)为光电信号为人类思维所使用的。所以信息在本质上是光子的运动,作为一个单独的光子是不可能成为信息的,更不可能成为人的心智。

这里的CS÷T,所以不是一个单独的要素,是ST的某种形式的组合。

运动的物质是光子,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具有物质的一面(粒子),又具有能量的一面(波)。用公式表述为:C=E(能量)÷M(质量/物质)×S(位移/空间)÷T(时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信息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能量、物质、时间、空间因缘聚合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佛法中,诸法不自生,亦不由他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旨趣。

如果说信息的组合的产物。那么,物质是否是组合的产物呢?我们可以将M移至公式的左边M=E÷C÷S×T,这样物质也是能量、时间、空间和信息组合的产物。由此理顺推,空间、时间、能量亦复如是。

让我们再回到图一,则可以发现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都无自性,都是缘起。它们的自性本空,这样世界 不是的吗?

这说对了,本文是从《金刚经》中参悟出来的。此外,所谓的文字般若,其实就是文字的空相,本文不过是用五行的方式来表达而已。

再说五行其实是阴阳的产物,阴阳是太极的产物,太极是无极的产物。说到底还是空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下观

二、唯识、五蕴与五行

(一)、唯识又称为法相宗,讲胜义有,般若,讲毕竟空。五蕴皆空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的宗旨。

《心经》中谈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即是五蕴,蕴义:聚集。将五蕴纳入五行系统,将会有助于我们对《心经》的理解。



即是物质,几乎所有关于《心经》的注解都是如此。

是感受,是对某种作用力的感受,力背后一定有能量的存在 。如果这能量正好是自己需要的,则会感到快乐,如果是不需要的就会感到痛苦。

心相,对应的是信息。

是行动,是运动,对应的是空间。

对应的是时间

解释为时间让人难以理解。从接引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如果将对应为时间,似乎也不错。为了进一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唯识的角度做进一步的讨论。

唯识的基本思想是:三界唯心,万法为识

唯识 将心法分为八识,分别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未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八识纳入五行系统则为:



阿赖耶识,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故称藏识;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又称第一识,其它七识都是由其演变产生。

为了说明阿赖耶识与时间的关系,这里引用憨山德清大师的一段话作注脚:

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无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无一物;以唯识故,万法冲然。盖万法唯识变现耳,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无片事可得。
┅┅因迷此心,变而为识,则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赖耶识,亦名藏识。此识乃全体真如所变者,斯正所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乃真妄、迷悟之根,生死、凡圣之本

从上面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因迷此心真如变为,此识名为阿赖耶识。万法乃是唯识变现,即阿赖耶识变现。现,现在,当下。这是一个时间概念。但读者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分析有些牵强附会。为了防止读者的误会,我们试着用时间来分析阿赖耶识的特征,看是否是相吻合的。

1
 《解深密经》云:阿陀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时间也是奔流不息的。

2
 前五识所缘的器世间相,既不是前五识单独变起的,也不是心外的法,是阿赖耶识所变的,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都是阿赖耶识变缘的相分。如果说阿赖耶识变成了器世界,又变成人的根身。那阿赖耶识到底是什么物质呢?如果说是物质,那是什么物质呢?没有人能验证它的存在,没有办法找到这样的物质。如果说阿赖耶识是能量,能量本来就是存在的,不存在变现的问题,与阿赖耶识的特征不符。如是说阿赖耶识是信息,信息为心感知的对象,是心所有法,而不是心法(识),与理不符。如果说是空间,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这里的妙明真心,即是真如。因心迷,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赖耶识。所以对佛来说是真如,是妙名真心,对凡夫来说,是阿赖耶识。就像老公对老婆来说是老公,对孩子来说是父亲。其实都是一个人。既然空间是阿赖耶识所变,故而空间也不可能是阿赖耶识。最后剩下的只有时间最吻合。

3
 让我们再来看十八界的理论。佛法中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构成了十八界。当人看见一个物体,比如:杯子。首先要眼根不坏,客尘——杯子在眼前被看,第三还需要有眼识。此三者的因缘聚合,人便看到了杯子,三者缺一不可。前两者都比较好理解,但对眼识这一看不见的东西,却实在不好理解。但我们把眼识理解为同时性,则问题就解决了。眼根是好的,色尘(杯子)是存在于同一空间的,但是,眼根是昨天去看的,杯子是今天才放到房间里的,那么,也看不见。因为缺少眼识——同时性,时间不对。

4
 如果将阿赖耶识理解为时间。那么末那识作为与生俱来的我执,则容易理解了。末那识对应的是能量,对人来说,是人的生命能。执著生命能的长时间存在,这便可以理解为妄执阿赖耶识为我。人有能量才能主宰客观世界,需要保持生命的能量,生命能被称为

 

人是第八识所变,物质世界也是第八识所变。但是第八识是什么呢?

其实,说白了,这是同时性,是时间。

(二)、唯识、五蕴和五行

通过上面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唯识胜义有和般若的毕竟空都被纳入了一个五行系统,这似乎有一点空有不二,中观的味道。

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里面的旨趣的。

本文乃至本书为什么要用五行的模式来进行表达呢?为什么要提出五行管理的理论呢?为什么要通过赋以五行以现代意义来自成一派呢?这里需要给读者一个交待。

原因是:

1
 文学的表现能力有限,这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有一个频率和节奏问题,比如:观音法门,讲闻、思、修,但真学观音法门,还有观心、持咒等。但一次性介绍太多,则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如果用五行的表达方式,则比较容易理解。

2
 超越人的智慧 ,回归天道自然 。

3
 五行名为实为,以养天地、人生之正气。

4
 避免盲人摸象之困局,少犯以偏概全之错误,以更恰当的方式表现整体性和系统性。

5
 以太极之思想统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6
 中医思想来为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做指导。实现上医治国,中医治企,下医治病的理想。

7
 逆用五行,建立修行(觉悟)之次第。

8
 将西方的宪政、三权分立、法治、人权成系统,成建制的纳入中国传统文化。

9
 五行有利于表达平衡、和谐、中庸、中观、中论的思想。

10
 五行是人体自动运行的机制,自我修复的机制,是自平衡系统,不被理性主义 所伤害。

11
 各学派以自我为中心,排除异己,相互争斗,以致误人子弟,断人慧命。希望以五行来化解门派之见,息诸戏论。

12
 借五行以通阴阳,达到《周易》。以便将最新的思想与最传统的思想统一起来。

13
 揭示中国现代化之困惑,以及改革路径。

  既然五行理论是如此的重要,下面就让我们来讨论太极、阴阳与五行。

三、太极、阴阳与五行

(一)、道生一思想与太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什么是道呢?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因为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也不是信息,也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是支配世界运行的总规律。

这个定义是有效的吗?这个定义是无效的,因为说实话,并没有一个总规律存在。是心物一元的,如果从客观唯物来说,是永远无法解释得通的。

因此,要想搞明白《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含义,则需要与《太极图论》进行合参。

此处的,以《太极图论》来说,则为太虚

道生一则为太虚生太极一生二则为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关于二生三是需要详细讨论的。

孔子在《周易》大传中指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为什么老子要说二生三,而不说:两仪生四象呢?

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是需要一定的笔墨的,而且必须要借助周易的逻辑符号。

图四:



图四为太极,太极生两仪,见下图五:

图五



从图五我们可以看到,由三个长方形组成了两仪,这便是二生三

图五中的

是阴。阴是是两个

相互作用的均衡状态,这样理解与太极理论是一致的。

而《周易》中两仪生四象的四象是指:

 


《道德经》里的二生三指的是阴阳两仪的内部关系,而《周易》里的两仪生四象指的是外部关系。

三生万物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三生万物,其实就是阴阳生万物。

借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的一段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以进步理解三生万物的道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负是背负,是可见的。阴是指有形体的,具体而言是指物质(器)。那么,这里的抱阳中的是指什么呢?有很多书籍和文章,称:指能量。这是说不通的。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其以现代唯物论调来说的。其实,诚如前文所言,是心物一元的。所以这个物不是与能量相对应的,而是另有对应关系。抱阳,其实是说与相对应的是不可见的。

冲气以为和

这里的是指什么呢?结合《道德经》全文可以知道,这里的是指信息 。冲气相当现代物理学的动量。为什么要以为和呢?其实是一种均衡状态,更确切的说是动态的均衡。

能量的运动,是使无序度增加,信息是使世界处于有序状态,而是一种有序的状态,是信息的表现。

 上面谈到物质为阴,不能将能量简单理解为阳。这是因为:从数的角度来说,阴为246810;阳为13579。在其它文章的观点中,将物质视为阴,这时物质是一个维度,而能量是另一维度,均为,为

从前文关于E=MC²的解读中,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空间和时间五个基本维度构成的。

将从E=MC²公式中解读出的五行图与阴阳图进行对比,则能够更好的理解上段文字。



将时间和物质二者视为阴:  

将信息、空间和能量三者视为阳:

物质是阴,但阴中有阳,从上图可以看出,时间是一阳,物质是一阳,两个阳的争斗,处于均衡状态,在外界看来,这便是一个阴。

信息、空间和能量三者合为一阳,但阳中有阴。信息为阳,相对于信息来说,空间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处于均衡状态,则二者合而为阴,此使信息——阳增长。对外界来说,外界看到的是一阳,是相对于时间和物质的一阳。之所以存在物质为阴,能量就是阳的解释,是因为持此观点的人,并未悟。

做如此的解释,读者可能有点晕。这是以禅定功夫作基础来理解的,如是大脑被绕晕了,请退而修行禅定功夫 。

由于攀缘心的存在,人们总是喜欢思辨,所以本文再从太极图论的角度,进一步讨论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二)、太极图论: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邵子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工夫。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太极动静而阴阳分,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朱子曰:'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以故无往而非阴阳,亦无往而非太极。

夫太极者,理而已矣。朱子曰:'象数未形,理已具。又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先儒曰:'天下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故理不可以离气,气不可以外理。理在气亦在,气行理亦行。夫既有此气,则不能无清浊而两仪以判;既有清浊,则不能无老少而四象以分。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动静有机,阴阳有变,由此而五行分焉,气侯行焉,神鬼灵焉,方隅位焉。

河洛布生成之定数,卦气存奇偶之化机。有死有生,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浑然太极之理,无乎不在。所以万物之气皆天地,合之而为一天地;天地之气即万物,散之而为天地。故不知一,不足以知万;不知万,不足以言医。理气阴阳之学,实医道开卷第一义,学者首当究心焉。

(三)、 阴阳与五行

从《太极图说》,我们可以看出夫太极者,理而矣已,理即是气,气即是理,理不异气,气不异理。因为有的存在,则有清浊,有清浊,则有四象,有四象,而后有五行

这里的四象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的四象是相同的。

那么,四象为什么在《太极图说》中生五行,而不是直接生八卦呢?与上面《道德经》中的二生三是相同的,四象五行讲的是四象之间的内部关系,而四象八卦讲的是外部关系 。

关于五行,《礼记-洪范》中的定义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当然,现代人所用的物质、能量、信息、空间、时间等概念在传统的五行理论中是没有的,这是一个文化的融合问题。但是通过比较,我们能够发现现代与传统的内在一致性。

能量,总是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运动,这与的润下特性相同。

物质总是有形体的,形体要么是方形的,要么是圆形的,也有兼而有之的,这与的曲直特性相同。

信息,是人的意识与外在信号的相互作用,而意识是光电运动,火,其实就是一种光电现象。人体总光电属阳,阳是向上运动的,这与炎上的特性是相同的。

时间,具有收缩的功能,时间能够让人忘记,这是因为被忘记的事件从意识进入了潜意识。又比如:中国的八字命理,即是一个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这个时间,浓缩了这个人出生的时的物质、能量、信息和空间的某种组合,这便是我们人类的遗传编码(从信息角度看),基因(从物质角度看)和生命能(从能量角度看)。然后,时间又作为一要素,参加现在的新的物质、能量、信息和空间的组合。这与从革特性是相同的。

空间,宇宙空间承载、生长出了万事万物,这与”“稼穑的特性是相同的。

五行(金、木、水、火、土)皆为逻辑符号,而非实有的事物。将它们分别代表时间、物质、能量、信息和空间,并无不可。

四、参禅悟道

参禅悟道是中国智者的重要生活方式,是提升境界的重要手段。

参禅是佛家的术语,悟道是道家的术语。二者之所以连用,是因为佛教的禅宗是受中国道教的影响,由中国自创的大乘宗派之一。而道教是中国受印度佛教的影响,而自创的本土宗教,二者本来就有很深的渊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这便是为什么本文要以文字般若(佛)与五行管理(道)为题的原因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心感悟到的东西表达清楚。

(一)参禅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由六祖慧能发扬光大。达摩祖师将禅宗传给二祖慧可时,用的是《楞伽经》;而到五祖传六祖时,用的是《金刚经》。《楞伽经》是唯识宗的经典,《金刚经》是般若空宗的经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这内在的理路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达摩祖师在将《楞伽经》传给慧可二祖时是怎么说的。

  达摩祖师在收二祖慧可为徒时,说了这样几句话: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禅宗心法的特别交待。如按五行分列则为:



外息诸缘,是指不再接收外来的信息,或不与外来信息做互动。

内心无喘,是指内心的能量没有波动,这是能量平衡的状态,能量既不外溢,也不内收。

心如墙壁,是指内心就象物质一样,是相对稳定的,不动的。

可以入道,是指这个时候,就好像是道一样,但还不是的本身 ,可以从此处入道。

这是禅宗的角度来谈的,禅宗又称为心宗色身乃洎山河大地,函是妙明真心中物。这里的妙明真心,是指比空间还大的空间(空间的无限性)。

(二)悟道

什么是道呢?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看来禅宗和道家确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我们要把参禅悟道现代化,其实,就是处理好,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好这五者的关系呢?

从悟道的角度来说,其实是要参悟到五者的均衡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

道家的宗旨是清静无为,提倡清静为天下正归根为静,静曰复命

由于时间关系,文字般若与五行管理(上)暂时写到这里。在该文的(中)部分将从河图洛书,以及先后天八卦讨论动静二相。即: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关系,以及道家命功(修命)与性功(修性)之间的关系。该文的(下)部分,将从中医的脏象、经络和五志的角度思考社会运行系统,结合西方的宪政和法治,讨论市场运行机制与人体运行机制的同构性。

TAG: 文字 管理 般若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