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考察纪行之十一:走近神奇的吐鲁番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4-19 17:13:38

走近神奇的吐鲁番

 

  到了吐鲁番,我怕说清,记不住。我在柏孜克里千佛洞化180元买了一本邮册——《走进神奇的吐鲁番》,权当是去了吐鲁番的凭据。在葡萄沟我们已经觉得了那里与家乡、与伊犁地区的不同。吐鲁番古称姑师,突厥语的意思是“富庶丰饶之地”,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进入西域后最早的聚居地之一。

 

  那天去吐鲁番,可真是“GOD SAVE ME”。头天晚上,乌鲁木齐下了小雨,早晨起床时,雨止了,看去有点开晴的样子。我们出发后,出了城区,天阴了起来。马上就要到达坂城了,可以看景点了。壮观的风力发电站风车群,高大威武的银色风车巍然耸立在茫茫戈壁滩上,风车臂膀或转或停,或快或慢,在阳光照射下摺摺闪光,非常壮观。路边设有一处停车带,是绝佳的观景台。我们才开始想拍照片,雨点马上赶到。所以,不管好差,拍几张算几张。豆大的雨点逼着我们退回车上。罢罢罢,我们只得往前赶。[图片经自动色阶调整所得效果好象也还行]

 

  雨虽不大,但继续在下着。导游和陈师傅都说,算你们赶上了好天。因为,这一带地区一年也见不到几次下雨。新疆就有把雨水视为财富的说法。再前行约半小时,我们看到了赭色的山土,象是被火烧过似的。导游介绍说,火焰山是亿万年间,由于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的。山顶是赭红色砂岩,在烈日的照耀下,宛若燃烧着的熊熊大火,这里方园百里全是这样的山体。这里,有人用“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来形容火焰山的炎热,要是晴天景点上“金箍棒”的温度标示能高达50多度。我们去的时候,一看才是27度,但大家都已经是觉得“够火”了。

 

 

  “翻过火焰山”,再过二个维族小村子,不远处就是高昌。路上所见正是“铁床铺在大门外”(比室内更凉爽吧),“男人爱把绿帽带”(向往绿色)。临近高昌故城,只见高大的土垒城墙只剩一些残垣断壁。古城门口摆了许多小摊,一下车就会有一群维族小朋友围过来,让你买他的东西。当下,就有二堡乡高昌故城热孜亚古丽(小学三年级二班)、齐曼古丽卡斯木(小学六年级一班)跟着我们一班人,摇着小铃铛。在购门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两位古丽带着我到外面去拍了CD。大约录制了五六分钟的时间,只可惜由于自己操作不当,把这一段几乎全部删除了。然后,我们进了古城看了看她的规模。城内街道纵横,市井分明,仍然能显示出高昌故城在唐代时的建筑之雄伟。我用望远镜遥望了可汗堡。传说当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路过高昌时,与高昌王拜为兄弟,高昌王挽留玄奘在此诵经讲佛一个多月,讲经堂如今犹存。千年前曾极度繁华,水源充足,城墙坚固,四通八达的一个西域三国首府,而今已成残破、荒芜的城垣。看着眼前的情景,按这样的接待量,真担心也许用不了多长的时间,故城会毁于我们的脚步。

 

  下午,我们去了柏孜克里千佛洞。景点位于吐鲁番市以东偏北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中,紧靠在火焰山最佳观景处旁的半山腰间。顺着山道下到半山腰,对面是赤红如火的火焰山砂岩,洞窟整齐地排列在木头沟崖壁上,而山脚下则是四季长流的木头沟水,一小块弯月形的山间绿地在四周的土黄和赭红色的衬托下更加碧绿如宝石。柏孜克里克维语“山腰”之意,突厥语为“装饰绘画”之意。导游介绍说,洞窟始凿于南北朝后期,在历经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公元13世纪未,由于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使当地的佛教渐衰,千佛洞也随之败落。目前洞窟只对游人开放7个,而窟内的佛像壁画所剩无几,满目疮痍。由于数码相机与摄像机都没有了电,所以,我只把印象留在了脑海。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