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 中国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7-27 22:03:14 / 个人分类:食品

查看( 300 ) / 评论( 0 )
2007/7/27/11:55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作者:董峻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一定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气候变暖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将如何应对?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主管部门、有关专家学者。

    旱灾及病虫害趋重

    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农业自然灾害总体呈加重趋势。

    资料显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情况看,虽然年际间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加重的。近3年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5.74亿亩,因灾损失粮食365亿多公斤,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50亿元。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面的自然灾害种类增多,强度加大。目前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干热风、洪涝、台风、雹灾、低温冻害、早霜等。而在诸多灾害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干旱。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每年农业灌溉缺水300亿立方米,8亿多亩灌溉农田中约有1亿亩得不到有效灌溉。根据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到2030年灌溉用水供给量将基本维持零增长,农业用水矛盾将更加突出。据专家分析,每年因干旱损失粮食占各种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粮食的60%。今年以来,干旱偏重发生的态势已经显现。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最新统计,截至5月17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多4500万亩。

    中国气象局专家丁一汇认为,气候变暖后,蒸发相应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

    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千米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千米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千米左右。由于农牧交错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新的过渡带地区如不加保护,也有可能变成沙漠化地区。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则指出,气候变暖后,如果没有新的适用技术,主要作物的生长期会普遍缩短,也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导致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专家表示,虽然气候变化不会动摇我国粮食的自我供应能力,但却增加了我国实现未来粮食生产目标的困难。

    应对田间管理新挑战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今后的重点是解决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

    目前我国灌溉水平均水分生产效益为每立方米1公斤粮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以上,说明发展农田节水潜力很大。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发展农田节水,在灌区小麦和水稻生产上具有节水360亿立方米的潜力,在旱作区增加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上具有260亿立方米的潜力。

    为此,农业部今年起把农田节水作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总的方向是: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立足田间节水,遵循需水规律,结合区域特点,改革耕作制度,优化种植布局,配套田间节水设施,集成创新节水模式,普及推广节水技术,完善监测服务网络,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农田节水格局,着力提高水的生产效率。

    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是实现农田节水的关键性措施。针对田间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农业部将在灌溉区开展田间微型节水工程建设,平整土地,改造畦块,完善田间灌溉末级渠系,配置田间软管送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备等,提高农田灌溉的调控能力。

    农业部已探索形成了九大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同时,研究开发节水农业信息网站,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平台,提高农田节水技术服务水平。针对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完善技术服务手段,规范农田节水技术,配置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网络,定期测定和发布土壤墒情信息,为适水种植、抗旱减灾和合理配置土肥水资源提供依据。

    此外,还将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逐步探索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

TAG: 食品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2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703
  • 日志数: 44
  • 图片数: 8
  • 文件数: 3
  • 建立时间: 2007-02-09
  • 更新时间: 2010-04-1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