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发生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它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质减少,骨组织的细微结构被破坏,使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增加。它可以使除头颅外的任何部位的骨骼发生骨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约为59.89%,增加骨密度、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骨质疏松与健康
(一)什么是骨密度
骨组织的强度有75%~85%与骨密度(BMD)有关。骨密度指骨单位面积的骨质密度,是指骨组织结合的紧密程度(BMD),通常指骨矿物含量(BMC)。是目前衡量骨质疏松的一个客观的量化的指标,也是反映骨量的一个指标,其单位为G/CM2,骨密度越高,骨质强度越好。它与骨骼结构、骨量、骨矿物含量等因素相关。
随着年龄的老化,周身各骨骼的BMD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股骨颈的BMD在20~90岁之间,女性要下降58%,男性要下降39%;股骨粗隆间区(intertrochanteric region)则分别下降53%及35%。BMD下降到一定程度,易于发生骨折。
(二)产生骨质疏松的原因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骨组织的显微结构改变,并伴随骨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也就是说骨质疏松时,骨量减少是骨矿物质(钙、磷等)和骨基质(骨胶原、蛋白质、无机盐等)比例的降低,通过调线及骨形态计量学检查发现骨量丢失的变化,表现为骨密度降低,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
产生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有着多种致病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疾病及药物等,见表1。
表 常见的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的原因
遗传 | 白人、黄人 | 疾病 | 神经性厌食 |
家族史 | 甲亢 |
体形小 | 甲旁亢 |
生活方式 | 吸烟 | 柯兴氏病 |
少活动或过分活动引起无月经 | I 型糖尿病 |
绝经早 | 类风湿 |
未生育 | 药物 | 甲状腺激素 |
月经初潮迟 | 肾上腺皮质激素 |
营养 | 不能耐受奶制品 | 抗凝药物 |
长期低钙饮食 | 化疗 |
素食者 | 抗惊厥药物 |
酗酒 | |
持续高蛋白饮食 | |
(三)骨质疏松的分类
骨质疏松按照骨转换可以分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或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按病因分型可以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绝经后早期骨丢失,丢失的骨骼主要为小梁骨及少量的皮质骨,Ⅰ型引起的骨折,多为Colles'骨折及压缩性椎骨骨折;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由于老年肾功能减退,1α(OH)D3的合成功能下降,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使皮质骨丢失,Ⅱ型骨质疏松多见股骨颈骨折。另一种见于年青人的骨质疏松,称特发性骨质疏松,原因不明,很少见。
(四)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提出以下标准:所测定的T值不低于年轻成人平均值1个标准差(SD)为正常。骨质减少:所测得的T值低于正常年轻成人平均值1。0SD,但不越过2。5SD。骨质疏松:所测得的T值低于正常年轻成人平均值2。5SD。严重骨质疏松:所测得的T值低于正常年轻成人平均值2。5SD,并有一次或多次脆性骨折。我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诊断标准学科组提出了以峰值骨量(M)为依据作为诊断标准:
正常 | M -1SD |
骨量减少 | M -1 ~ -2SD |
骨质疏松 | M -2SD 或 以上 |
严重骨质疏松 | M -2SD 或以上伴有 1 或多处骨折 |
关于诊断标准,在我国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有待于更多的实践来验证。
二、“增加骨密度”保健功能原理
(一)哪些物质具有增加骨密度的作用?
1、钙
钙是身体中矿物化组织——骨骼和牙齿的必需矿物质,是维系骨密度的基础营养,也是影响骨密度的一个重要膳食因素。当钙摄入或钙吸收不足时就会诱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而导致来自骨骼的骨动员,释放更多的钙以维持血清的钙稳定。骨丢失因此而发生。因此,钙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而无法替代的。
2、维生素D
人体维生素D的水平与骨密度,肌肉强密度相关,维生素D是钙吸收的主要调节因素,可以帮助人体吸收钙,有效地提高人体骨密度摄入钙能相当长时间地维持骨密度的峰值。缺乏或不足人体对钙的吸收不足10%,还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增高,增加骨转换,促进骨丢失,导致骨质疏松和骨折。
3、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可与破骨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结合,降低其活性,还能阻止破骨细胞酸的分泌,使骨质流失减少;此外,大豆异黄酮能增强机体对钙的利用,增加骨密度。
4、磷及磷酸盐
磷是人体必需的元素,磷与钙结合成骨矿物质,钙与磷的比值为2∶1。磷吸收不良引起的磷缺乏可导致骨量减少,最后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且磷对钙吸收有干扰作用,在高磷摄入时,由于在食糜中与钙形成复合物并降低其吸收,从而干扰钙的营养。
5、氟及氟化物
氟能与骨盐结晶表面的离子进行交换,形成氟磷灰石而成为骨盐的组成部分。骨盐中的氟多时,骨质坚硬,而且适量的氟有利于钙和磷的利用及在骨骼中的沉积,可加速骨骼生长,促进生长,并维护骨骼的健康。氟化物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新骨形成,增加脊椎骨的骨矿密度。
6、蛋白质
保持营养的平衡必须摄取优质的蛋白,过多的摄取蛋白质将增加钙向尿中的排泄。所以应控制高蛋白饮食。另外,由于蛋白质是构成骨基质的重要原料,长期蛋白质缺乏,也会造成骨基质合成不足,新骨生成落后。
7、其它物质
经证实,锰、铜、稼、锌和镁等微量矿物质协同钙,可进一步阻止骨质矿密度的损失, 提高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疗效。
另外,有研究发现,葛根素作为最早分离得到的异黄酮类植物提取物可以减少大鼠的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而丹参水提物可有效预防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大鼠骨代谢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骨吸收,促进成骨细胞功能,促进骨基质合成。
(二)国家如何认定“增加骨密度”功能
据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专家介绍,国家对“增加骨密度”功能的检验主要为动物实验。增加骨密度功能作用检验方法根据
受试样品作用原理的不同,分为方案一(补钙为主的受试物)和方案二(不含钙或不以补钙为主的受试物)两种。
1、方案一(补钙为主的受试物)
机体中的钙绝大部分储存于骨骼及牙齿中,大鼠若摄入钙量不足会影响机体和骨骼的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身长,骨长,骨重,骨钙含量及骨密度低于摄食足量钙的正常大鼠。生长期大鼠在摄食低钙饲料的基础上分别补充碳酸钙(对照组)或受试含钙产品(实验组),比较两者在促进机体及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加骨矿物质含量和增加骨密度功能上的作用,从而对受试样品增加骨密度的功能进行评价。
2、方案二(不含钙或不以补钙为主的受试物)
雌性成年大鼠切除卵巢后,骨代谢增强,并发生骨重吸收(破骨)作用大于骨生成(成骨)作用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出为骨量丢失,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可以造成骨密度降低模型。在建立模型的同时或模型建立之后给模型实验组大鼠补充受试样品,通过受试物抑制破骨或促进骨等骨代谢调节作用,观察其在增加骨密度功能及骨钙含量的效果,从而对受试样品增加骨密度的功能进行评价。
(三)关于“改善骨质疏松”和“增加骨密度”
我国目前执行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曾将“改善骨质疏松”列入保健食品功能中,但由于《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改善骨质疏松需要进行人体实验,检验、申报耗时长、费用高,所以此项功能少有企业申报。新颁布的保健食品27种功能取消了“改善骨质疏松”,取而代之的是“增加骨密度”功能。2005年2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关于《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项目要求》等再次征求意见,确认仍然沿用“增加骨密度”功能。
三、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说明
(一)适宜人群
国家规定的增加骨密度的适宜人群为“中老年人”。这是由于,年龄是影响骨矿含量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人体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患骨质疏松或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也增大。中老年人为骨骨质疏松高发人群,因此需要补充增加骨密度功能的保健食品。
(二)不适宜人群
国家没有规定增加骨密度功能保健食品的不适宜人群,这是因为,产生骨质疏松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钙的摄入少、体瘦,又不拒绝不良嗜好,这样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就有可能发生骨质疏松,尤其是年轻的女性。但还要根据该保健食品的成分来确定。例如,含大豆异黄酮类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就不适合少年儿童服用。
四、“增加骨密度”功能保健食品市场概况
据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数据,截止到2005底,我国共批准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功能保健食品186种,其中国产保健食品173种,进口保健食品13种,且多种产品同时申报了两中以上的保健功能,多集中在补钙、增强免疫力上。
就目前市场产品品种来看,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含钙的、通过直接补充钙质而达到增加骨密度目的的保健食品;另一类是不含钙或者不以补钙为目的,而是通过调整内分泌而促进钙的吸收从而达到增加骨密度这一目的的保健食品(如,大豆异黄酮类)。
五、 服用“增加骨密度”功能保健食品注意事项
(一)补钙目标人群
按照人体生长规律,人体骨密度的最高峰值是在30~35岁,此时骨头中的含钙量最高。在这之前,人们可以通过多摄入钙质,让体内积累下较多的钙。35岁以后,人体中钙的流失速度越来越快,骨密度逐年下降。如果等到中老年时期再补钙,已不能使骨密度增加,只能减缓身体中钙的流失速度。所以,应该在30岁之前注意从膳食中补充钙元素,尽量增加骨密度的高峰值,从而预防和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平均每日所需钙量为800mg。此外,还有两类人群需要额外注意增加钙质:11~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生长迅速,每日所需钙量为1000mg;孕妇、乳母因为处于特殊生理时期,所需钙量高于常人,为每日1000~1200mg。综上所述,人群中最需要补充钙元素的是儿童、孕妇和乳母以及老年人。
(二)选择钙剂可遵循三个原则
钙的含量高、无不良反应、价格适宜。同时应注意:有肾功能障碍的病人不应选择磷酸钙制剂,胃酸低下的病人钙剂应放在餐后即服,以利用酸性分泌高有较多的钙溢出,在服钙剂易便秘的患者可选择碳酸钙以外的钙剂。
(三)不能盲目的选择含维生素D类补钙剂
每天只要有20分钟室外活动,就能获得足够一天需要的维生素D。对于多数人来讲,完全不必额外补充维生素D。如果确实不能到室外晒太阳,或者考虑治疗疾病需要,确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的,每日也不要超过400国际单位。
(四)骨密度测定
对于绝经前期妇女(45岁左右)和50岁左右男性,无论有无骨质疏松症状,应定期去具备双能X线吸收仪的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助于了解您的骨密度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
(五)要认准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选购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一定要认准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和批准的功能,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宣传具有“预防或治疗疾病”功效的保健食品。也不要轻易相信导购的推荐等。
对于具有增加骨密度功能的钙剂类产品,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宣传,一些售钙制品的商店,为了促销而专门备有检测骨密度的仪器,大肆宣传,有广告说,补钙产品卖得越贵,含钙量越高,吸收率就越高,效果也越好。有的补钙品宣称“沉积好、吸收快”,有的宣称“颗粒小”,甚至推出了“原子钙”、“纳米钙”,让人们觉得钙越细小越易吸收。实际上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率和钙产品的颗粒大小无关,而且要看是否具有生物活性。
六、错误观点说明
(一)错误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特有现象,与年轻人无关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无论男女,如果骨骼健康生长,骨骼最强健的时期是20-40岁,也就是说该时期骨骼达到了最高的骨量和最好的质量,骨骼是否能达到最好状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而一旦过了40岁,骨质流失的速度就超过形成速度,骨量开始下降,骨质逐渐变脆,随着年龄渐渐增大,患骨质疏松或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也增大。所以,50岁以上的女性,有半数会在有生之年发生一次与骨质疏松有关的骨折。
然而,骨质疏松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钙的摄入少、体瘦,又不拒绝不良嗜好,这样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就会使骨质疏松这个老年病有机会侵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因此,骨质疏松的预防要及早开始,使“年轻时期获得理想的骨峰值,享用一生”的口号变成现实。
(二)错误认为防治骨质疏松补钙越多越好
钙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关键物质,但并非惟一所需。防治骨质疏松的原则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质的分解,促进其合成,缓解或减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及不适感。针对骨质疏松者骨钙丢失的情况,患者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钙制剂,在医生指导下,按照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的剂量,以弥补丢失的钙,但绝不是补得越多越好。最好每晚睡觉前服用1次钙剂,以抵消夜间的低血钙,防止因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素的过度分泌,造成骨骼分解和骨吸收过程的加快。除此以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膳食、合理营养、适度运动、常晒太阳同样重要,而且是药物无法替代的。
(三)滥用含维生素D的产品
根据医学原理,维生素D能促进钙质的肠体的吸收和减低结肠的碱性,缺少维生素D是影响钙质吸收的主要因素。因此许多消费者认为,补钙只能选择与维生素D相结合的产品,从而忽视了人体皮下脂肪内含有的活性物质在阳光作用下也能转换成维生素D,过量摄入维生素D反而会抑制体内自身维生素D的生成,甚至造成体内积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