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分 农业标准化(2)
二、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特点及意义
一、基本概念
1、农业标准
在农业范围内所形成的符合标准概念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注:农业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
2、农业标准化
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成果和经验的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顺应生长
研究和认识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本质,顺应其过程规律,实施标准化以获得最佳秩序。
2.环境依赖
生物生产及产品内在的质,取决于该生物对产地生态环境的优适性。农业标准化如果不遵从这一原理,就无法实现产品质的飞跃。
3.不确定原理
由于生物生命过程与环境之间的多因素应变平衡而成了复杂的变化系统,使得农业标准化中的任何步骤的重复结果不会同值。
在农业标准化中,措施的效果(量值)始终表现在一个范围之中,每一次重复的结果不会与前次相同。
4.时滞原理
农业标准化的任意措施与其结果的表达之间总存在着明显时差。
在农业标准化中,一个操作过程,对生物体作用的效果只能在操作停止后一个时间段上逐渐显现,而不是立即出现。
5.补偿原理
农业过程中的生物生长发育会对不良环境的作用表现出较强的应激能力以补偿环境对自身的损伤。这种补偿往往会在一定范围内超过原有损失量,从而促进了生物体的自卫性增产反应。
6.过程多路原理
农业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由于影响因子的复杂性,导致产生同一结果的过程表现非惟一性。
7.质量多层原理
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的质量与其下一环节的质量及其最终产品的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非依赖关系;同一农业标准化过程后的最终产品质量亦非同质。
即便是应用一样的标准管理方法和技术过程,农业过程的最终产品仍然会出现质量多层现象,绝不会像工业产品那样的规格相同。
农业过程的质量多层现象虽然增加了农业控制的复杂性,但也体现了过程控制的灵活性。
8.相互作用
因农业过程的复杂性,使过程内诸因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与平衡,伴随反馈机制的调节,使为之制定并应用标准的过程仍然存在相互作用。
充分发挥和应用客观上反映出的农业标准的正向互作性,实现农业标准在复杂过程中应用的高效性和增强性,以达到系统论中的简单表示:1+ 1〉2的互作效果。
(二)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1.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者有机体
这一特点表明,农业标准化不但是人的有目的活动,而且必须遵从生命体或有机体自身的规律特点。
2.农业标准化具有明显地区性
地区性的特点是不同的生态表现。在农业中,特别是植物和有些动物,只能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生长发育,才能表现品质的优良。所以,农业标准化必须是因地制宜的。
3.农业标准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农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农业的巨系统特性,注定其每一个时空距离上的多面性和网络化联系。基于生态系统上的这一工程必然是十分复杂的。
4.农业标准化的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等重要
农业标准化中的标准,有文字和实物两种表达形式。其重要性是同一的;两者的相互结合是完善的。不分何者为先,或者哪个重要。
三、新阶段推进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就是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临对新形势、新变化,着眼新目标、新任务,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推进农业标准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
2.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3.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当务之急
4.是切实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行动
5.是我们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节 国外农业标准化体系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农业标准化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1.国际农产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共同要求
(1)建立法律、法规,制定严格标准,最大限度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2)建立农产食品从农回到餐桌的安全质量监控标准,加强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监控;
(3)加强农产食品原料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毒素及放射性污染标准化监测;
(4)强制性要求在农产食品生产过程建立实施HACCP等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质量安全标准实施计划;
(5)有健全的安全监控法律、法规体系;有严密的安全组织机构与检验、检疫监控资源;建立有效的动植物疫病防疫体系;建立实施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与毒素残留监控计划;对出 口国出口的农产食品进行严格的风险分析。
2.安全监控
(1)明确政府与生产者在安全监控上的责任, 即政府只负责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及标准,企业必须按政府制定的标准生产安全产品;
(2)在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建立安全保障系统,实施从农回到餐桌的安全预防战略;
(3)遵守CAC制定发布的安全卫生标准,实行统一监控、检验与农产食品的安全教育培训;
(4)加大农产食品安全卫生监控管理部门的法律授权,加强对不法生产者的惩罚及对不合格产品回收处理。
3.建立官方监控管理体系
(1)风险评估
评估农产食品风险,建立危害与风险的内在联系。其中包括危害识别,危险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措施。
(2)风险管理
制定和实施控制风险的措施(包括安全标准,公共教育,改进农业生产规范等); 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管理规定的执行;监控与审查。
(3)风险交流
在风险评估、管理人员、消费者和有关团体之间相关情况的交流。其中包括:国际组织(FA0,WH0,CAC,WTO)、政府管理机构和特定群体之间的情况交流,以及消费者可采取的保护措施。
4.建立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近年来世界各国重视并采用作为农产食品加工行业的一种新的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HACCP),它是1959年美国皮尔斯柏利公司与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纳蒂克俄实验室在开发航天食品时形成的。
HACCP的标准化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已被世界各国认可,很多国家制定成为技术法规或强制性标准,要求农产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即在良好操作规范(GMP) 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SSOP) 基础上,采用HACCP原理预防农产食品的不安全危害,已成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5.建立农产食品进出口控制体系
近年来世界各国重视农产食品贸易全球化,使各国为保证本国消费者利益对进口食品做出了各种规定。例如:对进口农产食品的要求等同于国内农产食品要求;认可出口国主管当局安全控制体系的规则,确保执行要达到的结果、目的与国内产品相一致。比如:美国对进口的双壳贝类,要求符合《美国贝类卫生纲要》(NSSP)的规定,如果出口国也有本国的贝类卫生控制计划且能与NSSP等效,则两国可以签署双边谅解备忘录 (MOU), 出口国的双壳贝类产品可以进入美国。为了便于国际贸易,FAO/WHO/CAC的农产食品进出口检验和认证体系法典委员会(CCFICS),正在制定农产食品进出口的控制体系和实施对进出口产品安全卫生控制等效性的判断。
第三节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现状
截至2003年底,我国已制定发布了农业国家标准20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4000多项,农业地方标准6000多项。无论从标准的数量看,还是从标准的技术水平看,这些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较完整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量的农产品还处于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混乱局面,而且优质不能优价,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农产品、食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方面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进行食品加工业HACCP的运用 研究,制定出了 “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建立HACCP质量管理体系” 通则,及在一些食品加工方面建立HACCP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开始在乳制品、熟肉及饮料等三类食品生产中实施HACCP监控体系的研究,但是由于研究和实施经验不足,HACCP管理概念、原理、应用等问题仍未引起农产食品企业甚至管理部门的重视,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3.不能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需要
4.标准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5.缺少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控标准
6.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相关检测方法标准少
7.植物检疫标准体系不健全
8.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低
三、发展我国农业标准化的主要措施
农业标准化工作努力实现的5项目标和任务为 :
—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制(修) 订农业标准10000项。其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880项,采标率达到50%;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累计达到600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累计达到2000个;
—强化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培育2000个实行标准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所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为95%以上;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 的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培养一支80000人的具备专业技术和标准化知识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农业标准制 (修)订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保障消费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3.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建立诚信、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5.围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需要强化龙头企业标准化,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6.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度,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7.合理使用TBT、SPS等非关税贸易措施,保护国家和农民的权益
8.建立相应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
9.加强农业标准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第四节 农业标准的种类
一、按照农业标准的对象分
将农业标准划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1.农业技术标准
(1)基础性技术标准
(2)农产品标准
(3)生产技术标准
(4)农艺、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
(5)检验检疫标准
(6)设施标准
(7) 环境保护标准
(8)包装、标志、储运标准
2.农业管理标准
农业管理标准内容的核心部分是对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所作的规定。
3.农业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l)工作目的和范围;
(2)工作的构成和程序;
(3)工作的责任和权利;
(4)工作的质量要求和效果;
(5)工作的检查和考评;
(6)与相关工作的协作和配合
二、按照农业标准的性质分
将农业标准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是指必须执行的标准。农业强制性标准包括:种子、农药、兽药及其他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产品安全卫生标准;农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要求;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标准;通用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标准;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的农产品标准等。
2. 推荐性标准 指国家、行业和地方制定的向企业和社会推荐采用的标准。推荐性标准一旦纳入指令性文件,将具有相应的行政约束力。
三、按照农业标准的层次分
将农业标准划分为四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1)农业国家标准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农业技术要求,制定国家标准。强制性的代号为GB,推荐性的代号为GB/T。
(2)农业行业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又需要在全国某个农业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行业标准。强制性的代号为××,推荐性的代号为××/T。
(3)农业地方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下制定的标准。强制性的代号为DB××,推荐性的代号为DB××/T。
(4)农业企业标准
在农业企业(单位)范围内,对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Q/YYY中Q表示企业标准,YYY为企业(单位)的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两者兼用。
第五节 农业标准体系
农业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农业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一、农业标准体系及其特征
1.目的性
2.整体性
3.结构性
二、农业标准体系表
农业标准体系表是指,一定范围的农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照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
农业标准体系表的组成单元是标准。农业标准体系表包括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的标准体系应有的全套标准。即包括应该保留的现有标准和应该新制订、修订和重订的标准。
第六节 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内容
一、基本概念
1.农业综合标准化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指为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农业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
即农业综合标准化是在农业标准化的活动中,以系统的观点对农业标准化对象进行分析,根据规定目标,识别出农、林、牧、渔各业中某一具体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要素,并对其制定出标准,经过协调、优化之后,建立农业标准综合体,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实施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2.农业标准综合体
农业标准综合体是指针对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建立的、按其内在联系或功能要求形成的、相关指标协调优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标准。
农业标准综合体就是为实现确定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标准,这些标准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也不是随意搭配的,它有如下特点。
(1)农业标准综合体的所有标准都是依据对农业标准化对象的系统分析而确定的,一般以最终产品为对象,按生产程序,将生产过程中各相关要素,按其性质、类别及相关制约关系来确定所需标准,每个标准都担负着特定的功能;
(2)农业标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包括农业标准之间的依从关系、信息传递关系、指标配合关系、相互保证关系等等,即相关指标的协调优化,这是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关键环节;
(3)农业标准综合体所包括的标准在实施的时机上必须相互配合,相互保证,有的要提前实施,有的要同时实施,这是发挥农业标准综合体系 统功能的必要条件。
3.农业综合标准化的相关要素
农业综合标准化的相关要素就是影响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的功能要求或特定目标的因素,或对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
4.农业综合标准化与农业标准体系的关系
(1)农业综合标准化和农业标准体系的相同点
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的标准综合体规划和农业标准体系表,都是关于标准层次结构及其相关关系的总体安排,它们的组成单位都是标准。
(2)农业综合标准化和农业标准体系的不同点
①依据和定义不同
②出发点和编制原则不同
二、农业综合标准化的特点和原则
1.农业综合标准化的特点
(l)系统性
(2)目标性
(3)协调性
(4)整体最佳性
2.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1)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看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
(2)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的范围明确并相对完整
(3)以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
(4)充分利用现行标准,必要时可对现行标准提出修改补充
(5)要符合综合体标准之间的服从关系
除上述5条基本原则外,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全过程还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农业标准综合体内各项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应相互配合。
第七节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作用
1.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促进农业标准实施的需要
2.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3.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1.示范区建立的基本条件
(l)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发
相关阅读:
- 我国农业标准化再上台阶 (foodspace, 2009-2-23)
- 第十二部分 农业标准化(1) (chenyaping99, 2009-4-29)
TAG: 农业标准化
标题搜索
日历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383
- 日志数: 47
- 文件数: 1
- 建立时间: 2008-05-03
- 更新时间: 20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