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小史:乾坤一体行藏四方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2-22 13:17:41 / 个人分类:个人资料
wu}hc$x0铜钱是我国流通时间最长、对古代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一种货币。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大约流通了二千一百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食品伙伴个性空间C0^}$PV'P
食品伙伴个性空间 MGTdbWu'K铜钱是在早期铜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战国末期,各国生产发展迅猛,贸易往来频繁,货币的使用范围和数量也愈来愈大。
9FU+D+p{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z"@&Yf.md:H+J但另一方面,各国的货币制度却极不统一,给商品交换带来极大的不便。秦始皇兼并六国后,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需要,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从而正式开启了铜钱的辉煌历史。食品伙伴个性空间sO.GMX
+\8F DD-sY P U[0铜钱外方而内圆,是东方货币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蕴涵有君临万方、皇权至上的象征意味,从中亦可窥见古代的货币拜物教思想。正如西晋鲁褒《钱神论》中所云:“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铜钱上都铸有铭文,早期铭文一般为重量,后期铭文一般为年号。币材一般为铜、锡、铅合金,主要是铜,所以叫做铜钱。铜钱的重量即其价值。
{v0Vj,{/{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b~Va7^5YNJ两千多年来,铜钱的形制和流通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工艺的进步而变换发展,种类繁多,样式各别。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食品伙伴个性空间4nr+v;Q3T;eW j+G
食品伙伴个性空间&j"`M.au%Z~'A!f秦国在战国末期秦惠文王时,就在本国境内统一了币制,推行“秦半两”圜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币制。当时规定黄金为上币,用于大额支会和赏赐;半两铜钱为下币,用于日常买卖流通。对于以前六国的杂乱货币,一律禁用。由于黄金使用范围较狭,实际上是半两钱在流通中起主要作用。秦始皇的币制改革,统一了钱币的形制,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从而结束了战国币制紊乱的局面。食品伙伴个性空间Nw| W(f&ji x#P
)L0F,\wjN/ZJ@?e0半两钱,有秦半两和汉半两二种。食品伙伴个性空间OdSD*x{n \ C)GV$}
食品伙伴个性空间^p\nl)d秦半两,是秦朝铸造的,流通的年代如果从秦惠文王算起到汉朝初年,大约有一百三十多年。秦半两造型古朴,开始为圆孔圆形无轮郭,后改为外圆内方无轮郭,币面有小篆体“半两”二字,其重半两。食品伙伴个性空间X M5r$T3Zn'}
食品伙伴个性空间$w:h|%y&?汉半两,是西汉初期铸造的。西汉继承秦的币制,但认为秦半两太重,改铸较轻的半两钱,并允许民间私铸,即为汉半两。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共行使了七十余年。食品伙伴个性空间:N/~H2fEb;zfd+R
(V6i:]3?5}w'c&\?.d}$^0汉半两形制与秦半两基本相同,但重量不断减轻,名为半两,实则远远不足。有的小钱孔大体薄,形似榆荚,又叫“荚钱”,如此减重贬值,造成了汉初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更兼其发行制度与流通制度均不稳定,民间私铸开了又禁,禁了又开,各地豪强富商借机大发横财。大夫邓通因铸钱而富甲天下,拟于王侯。吴王刘濞招聚亡命之徒采铜铸钱,富埒天子,后来终于叛乱。汉武帝时采纳桑弘羊的主张,将盐铁及铸钱大权收归官营,才结束了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并为往后数千年造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奠定了基础。五铢钱亦是以重量为钱名的铜钱,每枚重五铢。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共通行了七百三十九年。
s'P&]|Qh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A(?%R5Y e _五铢钱比之半两钱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大小轻重适度,携带或计数都较为方便,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所以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还能持续延用不衰;二是形制铸造更为先进,边缘加轮郭,不易磨损;三是确立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朝廷的制度。食品伙伴个性空间b!}(D,Mz O-k2u
I0z2F6aP+d0`7iY#J Y0
*fEp0t6Dm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 ~'w/_ wtIktc&B S|五铢钱流通期间,也曾有短暂的废止,如新莽时期。王莽是个狂热的货币改革者,短短八年间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废除五铢钱,实行了各种各样的复古式货币。单在第三次所谓的“宝货制”中便一气推出了28种货币,计算烦琐,十分不便,因此人民仍偷偷使用五铢钱。不过王莽推出的货币工艺水平都很高,其中的“金错刀”更堪称艺术珍品。虽然如此,但钱币终究以实用为主,故王莽的新币制度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食品伙伴个性空间 ?~6WG+Gm
!`3?;{#A_4_0通宝钱以通宝为钱名,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钱名的旧制,而以帝王年号为主要标志,从而取代了五铢钱。食品伙伴个性空间8W+iLA\]`?q
L%f%qTkd/_1d0通宝的含义即通行的宝货,一方面掩盖了过去钱名币重与实际币重往往不符的矛盾,一方面也表明钱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大大加强,交换中不必过于强调其重量,就可以成为社会公认的媒介物。通宝钱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发行,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一千二百九十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经济影响至深。
5m t6oZ-dh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 er'MD&@最早的通宝钱即唐高祖铸造的开元通宝,取开国纪元之意。形制依旧延续了传统的内圆外方,内外边缘皆有轮郭。每枚直径约2.4厘米,重2.4铢,十枚重1两,后人嫌2.4铢计算不便,遂将“钱”引申为一个新的单位,每枚铜钱重为一钱,十钱等于一两,开创了两以下十进制的衡法。后来各朝铸钱,大小轻重都以开元通宝为标准,“钱”这一重量单位就沿用到现代。
q&FJrO/X }8N9FE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7H a*~ ug通宝钱上的铭文,历代都极为重视。自唐高祖开元通宝之后,以唐高宗乾封泉宝为始,直至清末,各朝皇帝大都把自己的年号铸在钱币上,作为他至高无上统治权力的象征,所以也叫“年号钱”。如两宋三百二十年间,共铸45种年号钱。食品伙伴个性空间 |g3Jpw
1S7W7SNj+Z D0此外,铭文的书法也极为讲究。五铢钱多为篆书,通宝钱在唐代多为隶书,五代十国的南唐开始采用真书,两宋时则真、草、行、隶、篆并用,并且出现了“对钱”。所谓对钱,就是同一种年号钱,而采用两种或多种书体铸造铭文,或篆、真,或行、隶,相配成对,而钱的铜质、大小、轻重、厚薄以至穿孔、轮郭的广狭、制作风格都完全相同。许多铭文都出自名家手笔,如唐初开元通宝即为欧阳询所书的“八分体”隶书,浑厚工整;宋初淳化元宝有宋太宗亲自书写的真、行、草三种书体,是为御笔钱;元祐通宝则有司马光、苏东坡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多为宋徽宗所写,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制钱是明清两代所铸造的钱币,仍属通宝钱体系。明朝规定,本朝所铸造的钱币为“制钱”,前朝的钱币则统称为“旧钱”。制钱仍为方孔圆形,也仍以皇帝年号为钱名,可与旧钱兼行,但在兑换比价方面有差别。如明嘉靖时规定,嘉靖制钱七文可兑白银一分,而前朝旧钱则需三十文。食品伙伴个性空间(|x w*L?zH&QE
食品伙伴个性空间;e~I,JN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即位前七年,于应天(今江苏南京)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旧钱兼行。洪武元年(1368)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洪武通宝”钱,严禁私铸。以后各代也多铸钱。食品伙伴个性空间e5w~7RiB7YQ
食品伙伴个性空间C2R KFg)?洪武通宝钱分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共五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余递减。洪武四年改铸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为小钱,重一钱,制钱形状亦为圆形方孔。小平钱背面孔右有“一钱”两字;当十钱背面除“一两”两字外,孔上还有一“十”字,表示“当十”之意。各行省所铸钱,背面还镌有重量和局名。
-c7~^#pZ*O5b6n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t4@!O"Ss由于铜产量减少和受白银流通的影响,明代铸钱多于元代,但不及宋朝。洪武二十六年,北平、江西、陕西、广东、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广西等十行省共设铸炉三百二十五座,年可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约及北宋铸钱的百分之三。明初以铜产地江西、陕西、山西三省铸钱较多,仅江西即有铸炉一百一十五座,铸钱数占十行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各省只是强迫民间毁坏铜器缴给官府充作铸钱原料。
YA.xA S,Ae$YwY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G({9QOr洪武以后,永乐九年(1411)铸永乐钱,宣德九年(1434)铸宣德钱,弘治十六年(1503)后铸弘治钱。当时朝廷滥发宝钞以搜刮民财,并不重视铸钱,铸钱数量不多且多积储不用。官钱不行,导致私铸私贩猖獗。市用新钱多苏、松、常、镇、杭州、临清人私铸。伪钱滥恶不堪。京师流行的一种伪钱,字迹莫辨,触手可碎;有的不用铜而用铅铁,不以铸而以剪裁。每三百文仅值银一钱,致使物价腾涌。嘉靖六年(1527)大规模铸嘉靖钱,且补铸累朝未铸者,三十二年补铸洪武至正德九号钱,每号百万锭,并铸嘉靖钱千万锭,一锭五千文。以后,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均铸有本朝年号钱。时铜价上涨,钱中混入大量铅沙。天启、崇祯新钱,含铜只二三成,质脆薄,落地即碎,民间食品伙伴个性空间IgtJ_
食品伙伴个性空间$za}'F0SA5X拒绝使用。清入关前已开始铸造制钱,名“天命通宝”。顺治元年(1644)定都北京,正式设置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铸造“顺治通宝”钱。同年颁布钱式,命令各省、镇开局鼓铸。此后,京省各钱局铸额卯数、钱文重量、用料规定时有改变,铸局设置的地点和数量也有变更。但终清之世一直是代有鼓铸。
.tF_ I2A{R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Vir%T*a!k1M清代制钱基本形制仍为圆形方孔。钱文正面铸有“某朝通宝”字样(咸丰以后因铸当十、当百大钱,有改铸“某朝重宝”、“某朝元宝”)。制钱背面一般铸有钱局简称,文字为汉字或满汉文并用。雍正以后,以背面铸两个满文字为通例。
/_X{(R'[;c0r3`L8x0A*G:|5Bl0制钱成分一般以铜六铅四的比例配铸。但配铸比率往往受原料短缺或价格波动等影响而有变动。“顺治通宝”规定七成红铜三成白铅,康熙朝按铜六铅四配铸,雍正朝改为铜铅各半;乾隆五年(1740)以后又加入百分之二左右的锡,铸成青钱。其重量也常有变动。雍正十一年(1733)以前,清廷把控制制钱重量作为稳定银一钱千的官定比价的主要调节手段,每枚制钱的重量规定在一钱至一钱四分之间变动。雍正十一年以后,限定以一钱二分为铸钱的标准重量。嘉庆(1796~1820)以后,尤其是咸丰(1851~1861)开铸大钱后,钱制混乱,制钱的重量也不断减轻。
X X{L3OB0食品伙伴个性空间J'|]#MMo制钱以文为单位,法定一千文为一串,合银一两。但在实际流通中,银钱比价波动频繁。在清代不完整的银钱平行制度下,制钱名义上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实际上其职能受到各种限制。一般大额、远途交易往往用银,小额、近程交易用钱。乾隆以前币制相对稳定时,制钱基本上具备作为货币应有的价值尺度、流通、储藏、支付手段的职能。嘉庆朝以后,随着币制的紊乱,钱文减重,用料粗劣,制钱的名义值与实际值差距扩大,逐渐丧失了金属足值货币的性质;其储藏手段职能也随之减弱。鸦片战争以后,制钱制度日益崩溃,至清末机制铜元出现,制钱遂最终被逐出流通领域,不复行使。食品伙伴个性空间!dRo1x/C)A]wr-{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