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走进我的个人空间

关于24H和48H菌落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2-25 16:04:06 / 个人分类:微生物

查看( 210 ) / 评论( 21 )
一般来说,测菌落数时,在培养基上37°C24H即能长出菌落,这些菌落随着时间的延长,直径增大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没有这种现象,48H时,忽然又冒出了一大批菌落呢?
大家是不是讨论一下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否或者原因?

[ 本帖最后由 资料员1 于 2008-1-31 16:09 编辑 ]

TAG:

活到老学到老发布于2008-01-04 14:47:22
其实感觉差别不大,不过如果对于那些损伤比较严重的食品或者添加一些抑制剂的食品可能差别会大一些,因为损伤微生物生长需要一段时间。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出现48小时后,忽然又冒出了一大批菌落。
常青树 常青树 发布于2008-01-04 15:02:22
有没有这么一种情况:
   样品中包含两方面的细菌:1.它本身具有的。或者说,产品加工前就有的。
                           2.产品加工时被污染上的.
   这两方面的细菌有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区别,例如,他们都是嗜温菌时,完全可以在24H时显示出来。但如果样品加工前所带的细菌与污染的细菌有区别呢?也就是说,他们原来的生活环境与污染菌的生活环境不同呢?
   我一直有这个疑问,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zlgl52536的个人空间 zlgl52536 发布于2008-01-04 15:30:54
如果平板上面菌落数较少(30个以内),培养24小时和培养48小时的菌落数结果几乎没有差别。

  如果平板上面菌落数较多,24小时和48小时结果还是有点差别。
happiness的个人空间 happiness 发布于2008-01-05 09:26:18
我们曾经做过实验,有的时候24小时 和48小时的结果差别是很大的,好像这种想象的出现与 最终结果细菌数的高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我不依稀发布于2008-01-05 23:27:38
好像没有很大的差别吧 我还没有遇到过突然多了很多的情况
hanye19840121的个人空间 hanye19840121 发布于2008-01-06 10:58:51
有些菌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长出来的,比如一些芽孢菌需要现活化然后再长成菌落,所以需要的时间要稍微长一些!
zx5009的个人空间 zx5009 发布于2008-01-08 00:07:17
我来嚼个舌头
我做矿泉水产品检验时发现48小时菌量一下就上来了,空白正常.原因是受到不同灭菌处理工艺的细菌损伤不同,如UV的由于菌体需要将变性的遗传物质通过水解酶祛除掉,然后在恢复菌体生长,所以培养的平台期显著延长,24小时不会有很多菌生长,但是48小时后恢复的军体开始进入对数期所以菌落显现出来就多了.此现象只在UV消毒工艺中突出,其他有待总结.
biwangao发布于2008-01-08 08:18:19
我们产品出口日本,曾经客户着急要结果,让我们报过一段时间24H和48H的结果,平均下来,平板菌落数相差1/4左右。所以我们建议客户接受48H结果比较准确,他终于同意了。
liuxingslim的个人空间 liuxingslim 发布于2008-01-08 09:24:08
在浇平板时,会有一部分菌在培养基的中间,处在相对厌氧的状况,如果它是好氧菌,中间的会长得比较慢,24H观察时只有表面上有,中间的很小很小,但48H后,会有一些再长出来。
狂想7的个人空间 狂想7 发布于2008-01-08 15:32:08
兄弟们,还是按标准做吧,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一般是48小时的,水质的检测则是24小时,不同培养时间数目基本上都不会一样。具体什么原因我也在学习中,标准为什么这么定,我也很模糊。
happiness的个人空间 happiness 发布于2008-01-09 09:42:06
我记得新的标准水的菌落总数也是培养48小时。 
biwangao发布于2008-01-09 14:57:54
新的标准(GB5750.12-2006)水的菌落总数也是培养48小时。 
lhw7010的个人空间 lhw7010 发布于2008-01-09 16:26:14
根据具体产品确定检测时间和风险性
24h和48h的概念是老标准和新标准的差别,我看过90年代前的老标准规定时间为24h,90年代后的标准及教科书都改为48h,其解释的原因主要在于受损活菌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中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改为48h更可靠.
        另外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及长期对某种产品的熟悉程度、潜在的风险性大小可综合比对、衡量后确定是采用24h或48h的结果;但保守的办法还是要尽可能采用48h的结果。
龙泽发布于2008-01-16 10:22:08
我们是做奶粉的,有一次36H都没有太多的细菌,但48H时结果大增,都是非常细小的菌落,近乎于不溶的奶粉颗粒,太恐怖了
wenyang76的个人空间 wenyang76 发布于2008-01-16 11:09:59
这是因为菌落太多,导致的细菌生长缓慢
zhangsuzhuo888发布于2008-01-16 14:58:27
乳品业
是否是和营养琼脂倾倒的薄厚度有关?
ososo发布于2008-01-22 09:11:26
回复 15# 的帖子
有同感,一般只要出现了这种菌,最后结果都非常的高。可能工艺没法彻底杀死这种菌,曾经做过实验,是耐热芽胞菌。
常青树 常青树 发布于2008-02-25 11:33:51
如果产品自身带的菌和加工过程中污染的细菌的最适温度不同,是不是培养时间和温度也应该不一样?例如,利用两个温度,两个时间段?
hahxhong2008发布于2008-02-25 13:45:41
24H和48H培养结果相差很大,我也曾做过试验。
正如14楼所言,老标准是24H,我曾经在一份资料上看到,老标准主要是依据人体内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时间制定。48H培养是扩展了能在营养琼脂上生长的菌落种类的范围。
hahxhong2008发布于2008-02-25 13:48:22
更正一下,是与人体有关的细菌。不是体内的细菌。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12-26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149
  • 日志数: 7
  • 图片数: 5
  • 建立时间: 2008-02-01
  • 更新时间: 2008-10-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