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玩的就是规则和标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6-26 23:01:51
最近很多人都拿一个馒头标准,一个粽子标准来调侃,刚还看到一根油条的标准,似乎在一个提倡日益多元化、差异化的时代,食品玩起反其道而行就是要成为众矢之的的。再说中华民族的冠以荣耀的饮食文化耀的就是地方特色,百家菜肴,现在都统一了,将来我们还在饮食界混个P阿。
其实这种担忧就纯粹是对标准和规则的误读。
中国人是不喜欢规则和标准的,所以我们历来标榜自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智慧和实践,而这也大大助于了我们创造出了很多的中国特色,对于独一无二我们总是给予太多的荣耀,但是无论怎样的独特,作为世间万物总有一些共通,而对于这些共通就算我们不做规范,它也是有章可循的,例如,食品的安全性,再美味的佳肴要是对人类的安全产生威胁我们还会以身试尝么?!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段话的意思是饭不嫌做得精,肉不嫌切得细。饭馊变味、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饪不当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不方正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肉即使多,也不让压住饭气。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至醉。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肉里不加生姜,不多吃。)此外还有“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其意思是参加公祀所分得的肉,不留到第二天。自己家的祭肉,存放不过三天。超过了三天,就不再吃它了。)“食不语,寝不言。”意识是指吃饭的时候不讲话,睡觉的时候不说事。
从上所见,对于吃什么的问题,孔子更多的是从卫生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主张,即馊饭腐肉这些已经被微生物污染的食物不吃,物理特性不对的,如切割不正,颜色、气味不对的食物不吃;而对于怎么吃除了一些饮食习惯外,如肉饭合理搭配,酱菜合理调配外,也有要求人们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等礼仪。虽然对于孔子在此提出的一些要求已经落后于我们时代的需求,如肉里加姜方可食,依时令选择食物,因为随着烹饪方式的多样化,各种各样食物的混搭,杂糅已经成为菜肴推陈出新的一种方式,而食物的种类不仅日益丰富,也因为栽培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出现,消费早已摆脱时令的限制。然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关注这个问题,其注重的角度是饮食卫生和食物的合理搭配,而卫生这个最低的标准依旧是我们今天监管食品安全需要着眼的内容。尤其当我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功能性、美观性等附加值时,我们不可忽略的一点是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基本点依旧是食品的卫生问题。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的落后,加工企业的规模又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特别是散在各城镇的加工小作坊,这不仅加大了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难度,也成为食品安全事故高发的原因所在。有鉴于此,我们不仅不能放松对于食品卫生标准的监管,反而因为日益复杂的生产加工环境,我们需要制定内容更广、基准更严的卫生标准。
可以说对于食品,针对卫生的规则和标准,再严格,再统一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它的着眼点是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而这不能因为消费者个人体质和健康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体现所谓的多元化。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取笑这些规则和标准呢,难道他们无知么。
当然不是,对于食品,个人的需求除了基本的温饱会因为口味、营养、文化等因素呈现出不同的差异,而为了满足这些差异,食品就必须因需而设计,于是人们质疑规则和标准会破坏食品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其实不然,所谓规则和标准往往是针对共性制定的最低规范,而在这个最低的基础上你无论怎样进步都是许可,甚至是极为鼓励的,所以当我们设定了最低的保障消费者安全和标准水平时,欧盟雄心勃勃所要追求的是世间最高的保护水准。
有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规则和标准无理取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规则和标准的基础上进步呢?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