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地春秋话自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6-24 13:22:19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读《两地春秋话自强》

 

父亲以前的同事(老师)出了本自传,《两地春秋话自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历程》。父亲介绍我有空看看。这本书记录了上个世纪老科技专家奋斗经历和钻研精神,体现了老一辈科技专家们对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做的贡献。尽管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对他们多少带来过冲击,或者受过委屈,但作者从没有怨恨。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自强不息,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正如书中序一里说的,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出一条人生真谛:不管在怎样的国际社会制度下,只要立志好学,不断进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强不息,敢于拼搏,一定能克服规南,事业有成,体现人生价值。书中许多经历我读来觉得很有意义,摘录如下:

 

作者简介:莫芳灿,1956年华南工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建材研究院工作十四年,1970年~1984年离开北京下放到广西工作,在重轻两个工业部门从事自动化工作。1987年移民美国

 

 

(作者1952年高考取得好成绩,被华南工学院录取,同学的回信,很有时代特色)

 

芳灿等同学你们好!我为什么把芳灿的名字放在最前面,是因为他第一个给我写信。如果谁以后想争当这个“第一”,就要知道这一“基本原则”。要知道,经常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宝贵东西,那就是“信”,若用动名词表示,则是“写信”。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留下来当政治教师,这也是光荣的职责,正如斯大林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也是工程师呀!我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以填补我那空虚的知识宝库。

 

解决划分专业问题。(考入华工面临划分专业问题)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划分专业采取自愿选择、领导安排的方式进行。硅酸盐专业同学认为,不能只认为“水泥厂是灰尘滚滚的”,而重要的是,要知道水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尤其在工业厂房、民用建筑、城乡建设、桥梁隧道、机场海港、军事基地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建筑材料。造纸专业的同学认为,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而造纸产量又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文化水平和素质的重要标志,深感又机会能为此不懈努力并作贡献,确是非常自豪于光荣的。食品、制糖两专业的同学认为,一个国家的食品与制糖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很愿意为此贡献毕生的智慧与精力。电解食盐专修科班的同学认为,请勿认为我们专业“简单”,即一条化学方程式要学两年?其实,那只是一种误解而已。电解实验所生成的碱(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都是工农业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而且,同样原理,它还可以用于电解铜、电解铝等,这些都是工业、军工等行业所需的极为重要的原材料。有一次,我和电工系一名“发电厂配电网及配电系统”专业学生就各自强调本专业的重要行进行辩论:“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全国电气化,没有我们制造的高压绝缘子能行吗?硅酸盐占地球表面积的97%,没有硅酸盐,那整个地球还存在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专业思想”问题解决了,牢固地树立了,同学们都普遍地热爱自己所学地专业,从而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整个华工校园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想起小时候,父亲(70年华工化工系毕业)经常给我说,他的化学老师上课时给他们说的第一句话的就是: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化学是非常有用的。)

 

辛勤“园丁”

 

学习,毕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要想“学得好”,绝无“捷径”可走,但如果改进某些学习方法,则效果也会显著提高。在这方面教务长冯秉铨教授,给我们很大得启发和帮助。他多次强调说,要想学习好,必须要可前预习、上课专心、可后复习。这三步曲做得好!在学习上首先要弄清楚概念,在理解得基础上重点记笔记,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切实弄清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各参数的有机联系。比如,有的学生只知道xy1是双曲线,而不知道或不理解气体方程式中波义尔定律:当温度(t)一定时,气体压强(p)与其体积(v)的乘积,等于常数(k),即pvk,也是双曲线的道理。其实他们的物理意义和公式不就是一样的吗。

 

进军科研

 

...我是学硅酸盐专业的,被分配到自动化室工作,看起来不是学以致用,而是学非所用。但仔细想想:自动化在当时是和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新工艺、新材料同属高、精、尖新技术,是多么时髦诱人!而且,这是在研究水泥工厂自动化的课题,不能说全都是学非所用,至少“水泥工艺及其生产过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应占有“一半”之地。这一半的知识,也一定是学以致用的。当然,对于自动化的知识,也必须设法补习。其实,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这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并无学非所用的问题,而只有学无止境的要求。我这样想,也这样做,心情开朗,干劲大增。...

 

“秀才”练兵

 

根据国务院中直机关的要求,各机关团体,要有计划地培养,并组建“写作班子”,或成“秀才”班子。1959年元旦过后,院里召开了“秀才”会议。...工程技术人员要想在以后的“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我们这种思想顾虑或担心,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此,我们几个人进行“务虚”(谈思想认识)。首先要消除顾虑,提高认识,以许多具体事实来证明“所做非所学”的成功实力:比如,孙中山先生、鲁迅,原来都是学医的,后来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闻名中外的大文学家,陈毅元帅,留法时学习文学的,后来成为军事家、外交家等等。何况我们这个“秀才”小班,要求不高,也只不过时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的“练兵”场所。因此,大家也就愉快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其实,这个“写作班子”,并没有给院领导写了些什么文章,但培养“秀才”的这种形式和活动,使我收获甚大。例如,在以后我写我的我室“政治学习小结”、“研究项目总结报告”、“先进人物事迹介绍”等等,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下放“干校”

 

1969年,“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是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好方法。”于是,干部下放劳动….

搞基建。接管一大片“苹果园”,“搞基建、盖房子”是当时刻不容缓的任务。六连地处乱石山岗,各种麻石、鹅卵石比比皆是,这就为我们盖房子提供了许多天然宝贵的建筑石材。当时我们这些“五。七”战士的“豪言壮语”,用对联写在茅舍门口两侧:

身居茅屋胸怀祖国炼红心

脚踏乱石志在世界一片红

 

当“火头军”。别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劳动、或是简易的操作技能,其实,这对于用煤粉“垛成”湿煤球作为燃料去蒸好馒头,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环。若活力不足、蒸汽就不足,馒头在规定时间内“发”不起来,口感很差。如何保证在20分钟内的“园气”?其关键是在这期间内必须要“大火”。那时,先点燃干柴,然后把煤粉用水混合成球,放在已燃烧着的木柴上烘干、直至燃烧,同时加强鼓风。这种操作,对于我这个原是硅酸盐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了。我曾学过“传热学”、“热工窑炉”等课程,想不到在“干校”中也能“理论联系实际”,派上了一点用场。分菜:给排着长龙的“战士”们分菜用餐。对于我这个“小权在手”的“分菜”人而言,就要格外注意既“公平“又”“精确”的“基本原则了”。我是自动化室职工,对“自动计量”这种数量概念早已耳熟能详,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用餐开始“分“菜时,既不能给先到的人分得太多,也不能分得太少。若开始分给太多,则后来得人可能吃不上,再也不能”现炒现卖“了;若开始分给太少,则最后剩下太多,那也浪费,并必遭大伙非议!因此,我每次在现场“分菜”之前,都必须确认一下:当天参加“双抢”得人数和“菜量”之间的平衡,然后确定应给每人多少“勺”的菜量。就这样,我每次都是很均匀地“分菜”给大家,直到最后,都“所剩无几”或“略有节余”,最后,剩下的那“丁点儿”菜,就给哪些饭菜量特大的人再增加点,真是皆大欢喜!我的这点“特技”,受到不少人的称道。“双抢”之后,炊事班班长还曾向我“取经”,如何掌握‘分菜’的技巧

 

(这个“绝招”我父亲也有。小时候家里一项重要的家务就是灌暖水瓶。我每次灌的常是满出来,准确的说是热水冲出来,几次差点烫伤。而每次父亲灌的总是恰到好处,软木塞放下去,水正好满出瓶口!一滴水也不会浪费。呵呵,父亲总是很骄傲的说,都是做化学实验练出来的!)

 

业余写作

 

(七十年代初,作者仍因“工作需要”一人留在“纸厂”)两人相继离厂后,这整套一大一小的卧室和厨房全“归”我一人所有。很安静,又自由。大白天,厂里仪表组工作繁忙,除了工作,什么都不想,也没有时间去想。可是,下班之后,尤其是到了晚上,孤独一人,就浮想联翩。那时没有象现在这样普遍使用家庭电话,实在无可奈何!光阴飞快流逝,心情益显空虚,我反躬自问:“难道就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那宝贵地时间吗?不能,绝对不能!我一定要振作起来,“把坏事变为好事”、“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我这样想,绝对不应受第二此地打击而“闹情绪”或“搞对抗”。相反,我暂时离家一人再外,这又给与我一个人拥有了全部地晚上,和业余时间可利用地机会。从这方面来看,这是我的有利条件,我必须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收集资料,从读书中增长知识,从写书中取乐!可是,那时,在社会上刮起了阵阵“读书无用论”的歪风,在业余时间读书、找资料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是在下班后或业余时间,大搞“副业”(种菜、做木工、搞家具等)。因此,我暗下决心,也来个“反潮流”。我反对“读书无用论”之说,而确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理。“知识就是力量”嘛!换句话说,从现代观点来看,“知识”会给人们健康、给予快乐、给予财富、给予一切。于是,我充分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的业余时间,在已编写好那本“讲义”的基础上,博览群书、查找资料、精心翻译,从“书堆”里戏曲知识“营养”,从外文资料中获取新的知识,从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决心向着“写好讲义,同行受益”的预定目标前进!(该讲义成为后来为作者《纸浆造纸工业自动化》一书的基础,该书为我国造纸工业自动化的第一本专业书籍。因为有了第一本书的“突破”出版,之后几年,作者又相继出版了几本自动化专业书籍,在业界反响很大。)

 

1987年刚到美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虽有辉煌的过去,而现在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忘记过去,从零开始”

 

在美国,要想干回“老本行”或再当上“工程师”,这绝非易事!当时,像我这样的许多年过半百而且家庭负担又重的新移民来说,则只好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了。当时对新移民就流行这种说法:“男的区餐馆,女的去车衣”。学以致用当然好,学非所用也何妨。总之,无论学什么,用什么,只要工作时能抓得起,搞得熟,挣到钱,又开心,干那一行还都不是一样!

 

1990年(作者已经56岁),从报纸上得知,美国硅谷中心-圣荷西市公开招聘“自动化仪表技术人员”。考试题目共71题,平均每题约需2多钟。我拿到试卷后,首先尽快浏览一遍,感到题目范围广、难度深。有不少题目必须经过计算才知道答案的。我想,在这种专业技术的考试钟,我自信自强,信心百倍地夺得最好成绩。而且题目越深对我越有利,越能发挥出我地专业技术水平,因为我在中国这个行业地科研、设计和生产等部门已工作了三十年之久,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题目可能“难”倒了别人,而不会“难”倒我。无论在中国或美国,都有同样的情况:如果不是本专业的科技人员,即使他的母语多么的娴熟流畅,还是很有可能看不懂或“一知半解”其母语的专业书籍、期刊或试题的。而且,这是英语“笔试”,则使我更易“扬长避短”了。何谓自强,它既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审慎乐观,审时度势,多谋善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基于上述考虑,我满怀信心,从容应对,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尽显“身手”,一定要考出水平….(最后作者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我的名字,从1990322开始,可保持在符合被推选的名单上,至少六个月以上,这就为我今后找到较好的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TAG: 个人心情 读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5-17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9546
  • 日志数: 53
  • 文件数: 3
  • 建立时间: 2006-04-30
  • 更新时间: 2008-12-0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