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12)多生产未必多享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9-18 13:26:07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我在美国租过几处房子,有的是向房东租的一间卧室,也有的是我联合几个房客向房产公司租的一套住宅。最长的一段时间是和另外3位中国学生合租一套公寓住宅的一个楼层。这层楼里有4间卧室,另带厕所兼浴室,以及一间客厅兼厨房。厨房很宽敞,有两个大冰箱。可是对我们4个单身房客而言,这仍旧不够用,因为大家平时都忙,只有周未才有时间去超级市场采购,一次要买一个星期的菜,所以冰箱常常挤不下。对我们每个人还面临一个两难抉择:超级市场最小包的蔬菜也够一个人吃三四天,因此每星期买菜只能买两种,要买第3种菜调剂一下胃口,它们势必在冰箱里存1周以上,最后菜烂了,只好扔掉。好在美国的蔬菜相对很便宜,多数人采用了多买几个品种,到最后扔掉一部分的办法。但对我们在艰苦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国人来说,扔掉一些菜总觉十分可惜。再说这也使冰箱显得更不够用。

 

 

    这样的浪费有没有办法避免呢?有的。一次我去探望另一位中国同事,他居住情形和我相同,也是4个人合租了一套住宅。他们的厨房比较小,冰箱只有1个。但这没有难倒他们,因为他们4个人合起来开伙,每个人轮流做1周饭。周末买一次菜足够4个人吃1星期。因为没有浪费,伙食开销还比较省。但他们的办法在我的住所行不通,一则因为4个人的口味各异,更主要的原因是出差引起的流动性,无法固定值日。因此我们的浪费就只好继续下去。这一个小例子说明了生产出来的东西未必都能正常地消费掉。

 

 

    上述的浪费还有别的办法可以避免。例如大家不要都在周末去买菜,或者增加1台冰箱,或者超级市场将蔬菜的包装改小。但每一种办法都要引起不便或增加别的开销。一种无法避免的浪费,从严格的意义来看,就不算是浪费。

 

 

    在美国生活,伙食不是开销的大头。每月花100美元大体上就够了;住房却是大头,我住的几处地方,房租最低的是每月200美元,最高的是450美元。能在房租上节约才是真正的节约。例如有一次我要去加拿大出差半个月,同时又正打算搬家。如果我能在出差动身的那天退租,在回去的那天搬进新房,可省出半个月的租金,就很可观了。不过靠搬家省钱也非易事,因为房东不会让房子空着。一间房子空上半个月,几百块钱就损失了。所以房东出租房子时就讲好退祖的条件,一般要求提前1个月通知房东,以便房东物色新的房客,或者要求房客找人来顶替。为了防止房客不履约,在搬进新居时要求预缴一笔押金,押金相当于半月至1个月的房租,房客毁约时押金将被没收。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地区有几百上干个租户要找房子,又有大体上同样数量的房东要找房客。要使每个房间在老房客搬走的第2天就有新房客搬进来,实非易事。所以住房广告成为全美国大中小城市的一项最重要的广告。广告中简要地介绍召租的条件:面积或房间数、地点、有无家具及停车场、起租日期、租金、押金、联系方法等。

 

 

    美国的房租是不是贵得不合理呢?并不。一座3卧室的住宅,如果连土地在内售价15万美元,按年息10%计算,每间卧室分摊的利息就达每月400美元,这还不包括房屋的折旧、保险、地价税和维修费。将它们统统加在一起,一间房的月租达600美元不是不公平的。这样看来,大多数美国的房租并不比成本贵,或者说房东出租住房赚不了钱。房东购置房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出租赚钱,而是房产本身的升值。一些新兴城镇三五年内房产价值翻番并不罕见。这种购房待沽的现象,反倒便宜了买不起住房、只好租房子住的普通穷人。但是对他们而言,一家4口住3间一套的公寓房,每月要付租金上千元,占了收入的30%到50%,当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从消费者的立场看问题,房租越低越好。岂只房租如此,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越低越好。但经济学家却不这样看问题。价格的高低应在竞争性的市场上,由供应和消费的均衡来决定。这样定下来的价格不会低于条件最不利的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所以价格是提供给消费者的一个信息:即当他消费此商品时,社会必须为此付出的成本。价格定得过低,消费者的选择脱离了社会成本,将造成巨大浪费。我国的房租标准,以北京为例,大约只及成本的1%到5%。在这种价格体制下,消费者的倾向是多占住房,不管它用得着用不着。在美国,出差半个月就想搬家,或者找个临时租户。在中国,出国一年也不会退租。你如果有兴趣不妨做个调查,晚上看看有多少家住房没有灯。这个数字肯定会使你大吃一惊,在普遍叫喊住房紧张的情况下竟有如此多的房子空着。也可以说,住房紧张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利用率太低。而这正是价格不合理造成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能力还比较低。因此,我们更经不起浪费的折磨,生产出来的东西更应该珍惜它,高效率地加以利用。而在资源利用方面,除了纠正价格不合理,在许多做法上可以向美国学习。

 

 

我在《垃圾中的边际效用》一文中谈到,某个家庭不再用的东西还可以调剂给其它家庭加以利用。在美国普遍采用“后院拍卖”(或称“车库拍卖”)的办法,把不常用的东西处理掉。这样做的目的倒不在于能卖得多少钱,而在于腾出被这些多余的东西所占的地方,同时使得物尽其用。对于一些比较值钱的东西,则可在一种专门的“交易小报”上刊登广告。这种交易小报的发行办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人口达2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多半有这种专门的交易小报,也有的附设在大报纸的星期日特刊上。专门的交易小报每一两星期出版一次,每次有3080页。广告按英文字母分门别类,从飞机(Aircfaft)、古董(Antique)开始,到衣柜(Wardrobes)结束,每期刊登几万条广告。小报规定的定价原则是:几乎全新的可定价为新品价的34;状态极好的定为原价的23;状态良好的是12。物主刊登广告不用交广告费,但物品售出以后要交佣金若干,佣金按物品的售价高低规定从3美元到50美元,每条广告如果在刊出之后没有主顾,还可以免费再刊登一期,但定价要自动削减10%。物品售出以后物主应立即主动向小报交纳佣金。办报的一方可以假装顾主打电话去询货,从而得知该物品是否已经售出。有的顾客得知某件物品已经售出,还会主动向办报人报告。这一制度建立在信用基础上,如果物主赖账不交佣金,交易小报也无法追索,而且区区几元钱也不值得去费口舌。这个例子也说明,诚实在商品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什么办报一方能免费为物主刊登广告呢?因交易小报本身能卖钱。所以办这样的小报不会赔钱,又能为社会调剂余缺,做到物尽其用,实在是大有益于社会的善举。我国改革以来人民生活迅速提高,光是耐用消费品淘汰的速度就很快:黑白电视要换彩色,半自动洗衣机要换全自动,小冰箱要换大冰箱,搬新居后家具也要更新,互相调剂的需求是很大的。可是迄今为止,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没有任何一家报纸受理这类广告。

 

 

   调剂余缺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旧货商店或委托商行。这在我国的大城市里并不少见。美国也有这类商店。但美国的旧货店普遍有一条规矩,即商品的标价基本上由物主自定,而卖不出去的话,每星期自动削价10%。有了这条规定,商品周转大大加速,而且顾客的人数大大地增加。因为如果你看上了一件中意的商品,但又稍嫌贵了些,你可以等一个星期再来看看。然而你也不可以因贪心而等得太久,因为在这期间可能有别人抢先买了去。所以按这个规定买方和卖方都不吃亏。其实这种办法不仅适用于旧货,也适用于新货。波士顿就有一家百货公司采用这条规定以招徕顾客。他的广告上写道:本店所有商品每周降低10%,如果五周内卖不出去,将捐给慈善机构。

 

 

   最后让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将生产出来的东西最有效地消费掉。飞机的飞行成本与装载的旅客人数关系不大,增加一名旅客多耗的服务费和燃料费非常有限,所以满载飞行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一环。大飞机一次可载客四五百人,其中总会有少数人临时改变旅行计划。他们的座位空出来应该让排队等候的旅客加以利用,这原是常识中的事。国际航班上多运一名旅客价值上千美元。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却远非易事。因为旅客订了座而取消飞行要到飞机起飞前20分钟才能确定。在这20分钟内,服务台要呼叫等待旅客的姓名,给他办理登机手续,分配座位,尤其难的是要将他已经交运的行李从另一个航班的几百件行李中挑出来,送上行李搬运小车,转去装入本航班客机的货舱。这一切都必须保证飞机正点起飞。我曾亲眼在旧金山机场和罗马机场看到过这一过程。那两次在等待线上的旅客非常多,人人都怀着焦虑的心情希望能提前出发,但每一个人又都非常有秩序地与机场人员配合,一切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发生在短短十几分钟内的事情,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小结:让生产出来的东西都能物尽其用地消费掉,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方面,决不应被忽视。要建立各种便物能尽其用的制度和方法。但不可避免的“浪费”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浪费,尽管它可以是物理学意义的浪费。

 


TAG: 读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5-09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9546
  • 日志数: 53
  • 文件数: 3
  • 建立时间: 2006-04-30
  • 更新时间: 2008-12-0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