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23):美国的通货膨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10-06 13:30:07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生活中的经济学(23):美国的通货膨胀

 

 

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则指过多地发行。然而仔细椎敲起来,“通货”和“膨胀”都包含了许多含混之点。先说通货,除了钞票和辅(硬)币,还有支票,它也能起到货币的作用。在美国买东西,你可以开一张支票(同时出示有照片和签名的身份证,如果款额不大,什么证件也不用);发工资时可能是老板开一张支票给你,凭这张支票你可以到银行支取现款,也可以将它存到你的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上。有了活期存款就可以开支票,活期存款和你口袋里的钱没有多大区别,所以通货就应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为活期,从80年代初美国推广了“定活两便”存款以来,定期活期的界限已很模糊。定期存款虽然不参与流通,但遇到急用,它是最接近于市场的流通手段。因此有时定期存款的增加也可被视为通货的增加。进一步来看,国库券虽然不能流通,但它很容易通过转让而取得现金,至少它可以作为抵押而得到现金,所以成为货币的替代品,这样推广下去,甚至房地产也可以转变成货币,但这个过程至少要好几个星期,使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原是为了方便,用房地产作为支付手段还不如物物交换来得方便,所以房地产不大可能作为支付手段来代替货币。上面的讨论无非想说明,除了钞票之外还有多种可以部分地起到货币作用的流通手段,但它们接近流通的程度和当作支付手段被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研究通货膨胀时把通货定义到哪一级为止是有讲究的。多数经济学家同意算到活期存款为止,因为90%以上的交易是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的。如果不把活期存款算作通货未免太脱离实际,尽管支票和钞票仍有重要的区别。例如,我接受别人付给我的钞票后,立刻可以将这笔钞票用来买东西,付给另一个人。支票则不行,因为支票上写明了收款人。这个例子说明活期存款的流动性远不如钞票。按照上述定义,美国在19917月的通货总量为8620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人3300美元(事实上很大一部分美元在境外流通,东南亚、中国、非洲、东欧都有大量美元在流通),其中钞票及硬币为2609亿美元,活期存款2806亿美元,其它各种名目可流通存款3120亿美元,另外还有77亿美元旅行支票。如果将定期存款也包括进去,则通货总量约为39000亿美元,可见定期存款比通常定义的通货要多35倍。将8620亿美元与美国199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58000亿美元作一比较,可知国民生产总值约为通货总量的67倍。因为生产出来的每一块钱GNP,不论它是货物还是服务,都要经过市场交换才能被消费者使用,每一次交换都要用通货,而通货只有GNP67分之一,说明每一块钱的通货在一年中必须被使用67次,才能将全部GNP通过市场交换提供给居民消费。我们注意到,GN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包括在内,而中间产品的交换也要使用通货,所以每元通货的实际周转次数要大大超过每年67次。

 

 

   “膨胀”一词不确切的地方则更多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通货量算是“不膨胀”。新钞票每年不断地被印出来,首先用来更新那些被磨损了的旧票子,但这还不够,因为人口在增加,用钞票的人在增加。假定每人持有钞票的量不变,新增的钞票量至少要和新增的人口量成正比。何况每人持钞票的量也在变化。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明年人民的收入忽然增加了一倍,每人消费于衣、食、住、行的价值提高了一倍,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每人持有货币量理应增加一倍。如果银行不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就会发生“缺乏现金”的严重问题。

 

 

   缺乏现金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便。我的朋友或商业伙伴从邮局汇来一笔钱,可是我凭汇款通知到邮局提款时,得到的答复是没有现款;或者存户到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时,银行抱歉地要求存户再等几天,理由是没有现款;或者农民向政府或私人商号出售农产品时,得到的不是现款,而是一张欠条(俗称白条)。这些情况说明货币供给相对不足(例如银行的贷款到期收不回来,超额惜贷去做生意。也可能是钞票调度上出了问题,但此时必有另一些地方通货过剩而积压)。不难想象,货币供给不足会造成多大的不方便。它使本应得到这些货币的人由于得不到这笔钱而被迫中断其经济活动。

 

 

   正因为“通货”和“膨胀”两个词都存在着许多界限不分明的定义,这给它们的研究者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如果我们不作定量的深入研究,只讨论最基本的概念还是办得到的。在纸币流通之前,贵金属是大家同意接受的通货。19世纪时纸币在美国虽已流行,但它只是为了携带方便而使用,人们心目中只有贵金属才有价值,纸币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随时可以兑换成黄金。那时20美元的钞票上印着:“美利坚合众国将兑给持票人20美元(当时即指黄金)”,钞票上有财政部长和银行行长的签名,以示郑重。正因为美钞可以兑换成黄金,所以美元习惯上被称为美金。到1934年美国废止了以黄金支持美元的金本位制,从那以后美钞已不能兑成黄金,不过人们仍习惯于美金这一称呼。为了防止联邦储备银行(美国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滥发纸币,国会规定银行必须有相应的黄金储备(不一定正好等于纸币)才可以发行纸币。到1968年,连这一点联系也取消了。美元钞票上的那句诸也改成了“本券为公私债务的合法支付手段”。美元虽已不能兑成黄金,它具有购买力的事实却丝毫未变。

 

 

   从这一点看,货币并不因为本身具有价值才能为大家所承认。严格地说,将贵金属作为货币还保留着以货易货的特点。或者说,黄金的购买力,或与别的货物的交换能力,取决于黄金本身的价值。如果发现了大的金矿,或新的炼金工艺,使黄金的生产成本降低,黄金作为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表现为其它商品以黄金标价的价格普遍上升。纸币却没有这个缺点,它不会因某种商品的成本变化而使物价水平发生波动。纸币优于贵金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贵金属本身具有价值,将它用作流通中的支付手段是积压了资金,损失了利息。或者说,一个国家如果用贵金属作货币,就要有一大批劳动和资金用来生产黄金供流通之需,而纸币的生产容易得多,大量用于生产黄金的劳动和资金就可以节省。管理得好的话,纸币是一种更为优越的货币。当今世界上已没有一个国家继续使用贵金属为货币了。

 

 

   纸币只是一张纸,它之所以有购买力,纯粹是因为接受纸币的人相信别人同样会接受它,但一张纸币的真实购买力是会变动的,它取决于流通中的通货的总量是多于或少于“适当的量”。当货币流通量大多时,物价水平将上升;太少时则下降。

 

 

   前面谈到,当货币量太少,不足以满足周转所需时,到银行和邮局提现款提不出来,出售商品只能得到一张欠条而不是现款。一些急于用现款去做别的交易的人,宁愿自己遭受一些经济损失也希望立刻得到现款。他们可能向银行提出,100元的存款能付95元现款也可以同意;出售商品的店家也可能向顾主提出,如果能付现款,商品可以打95折。当货币普遍紧缺时,上述追求现款的交易也普遍存在。此时,昨天卖100元的商品今天只卖95元,出现了普遍的货币升值。这一现象曾发生在大萧条的美国,从19301933年的3年内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了23%。在用黄金作通货的16世纪,英国也曾发生过因黄金供应不足,而各种交易迫切需要黄金,致使黄金价格上升到超过它本身价值的现象。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本身有多少价值无关,而与货币的供应和需求有关。和别的商品一样,当货币供不应求时货币的价值上升,它的购买力提高,这就是“通货紧缩”;相反,货币供过于求时货币价值降低,物价普遍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但是,自从世界各国采用纸币以来,通货紧缩的现象很少发生,倒是通货膨胀不断地困扰着大多数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

 

 

   通货膨胀如此可恶,那么通货紧缩,物价水平降低应该受欢迎吧?的确,就个人而言,把钞票锁在抽屉里就增加了购买力,财产可以从天而降,确实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经济学家从更广的角度看问题。因为财富不可能无中生有,一切财富都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生产出来的,如果财富不归生产它的人所有,而分配给了将钞票锁在抽屉里的人,生产财富的积极性就要受打击。这显然对社会不利。所以经济学家既反对通货膨胀,也反对通货紧缩。上文提到,美国在3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时,3年之内物价下跌了23%,其直接的原因是货币供应大幅度减少,其后果是打击各个从事创造性经济活动的人,使得大萧条肆虐达7年之久。经济萧条时减少货币的供应,是倒行逆施的经济政策。当时凯恩斯的理论还没有问世,决策者的无知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我们反复提到,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货币流通量。然而这个量既无法观察到,也无法计算出来,使问题更加难的一个现象是,美国经济对货币流量的反应相当迟钝。多发了钞票要隔一年半之后物价才会上涨,等到发觉物价上升再来控制货币流通量时,为时已晚。这使人们更难从物价变化上去判断当前货币流通是多还是少。在80年代以前,美国用银行利率作为通货流通量的指标,利率上升说明大家对货币的需求殷切,意味着需要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所以货币的发行盯住银行利率,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有效的。但在市场经济中,利率原应起到平衡储蓄和投资的作用,当储蓄少而投资过多时,资金供不应求。此时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利率上升,从而可以抑止过热的投资活动。可是如果用发行钞票来抵消利率的上升趋势,利率就不能抑制经济过热。这一调剂作用的丧失,曾使美国连年货币发行过量,发生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在此期间,一种新的经济理论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这就是由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时在芝加哥大学执教的弗里德曼所创立的货币主义。货币主义建议每年增加的货币发行量完全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量成正比。这个理论认为每一元通货在一年内被使用的次数大体不变,或者说,通货的周转速度不变。因此生产总值的增加,要有同样比例的货币增加来保证新增的产品有足够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上交换。货币主义甚至还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通货量增加的百分比可以决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百分比。

 

 

   货币主义的理论是弗里德曼利用美国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统计数字研究出来的。虽然他的理论还有不少争议,但他确实揭示了过去大家所忽略的许多重要关系,使人们对货币与经济运行的相互作用,有了比以前更深的理解。然而由于这一理论的前提条件太复杂,在理论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问题。举一个例子,近一两年来东欧诸国的经济大大地开放,交易中广泛使用美元和马克;这使相当数量的美元流入东欧,如果不加补充,原来使用美元的地方将发生货币供应不昆的现象。可是究竟有多少美元流出(或流入)了美国,这是很难估计的。再说,假定货币周转速度不变也未必符合事实。计算机的应用、电子银行的出现、新金融规则的实施都影响周转速度,而且影响的程度很难定量估计。所以只把国民生产总值当作货币发行量的唯一指标显然不够周全。

 

 

   为什么当今各国政府十分警惕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是政府(或有权使用新印钞票的机构)不费力气就可获得购买力的方法,它的诱惑实在太强了。让我们把从印钞票到物价上涨的具体过程作一番追踪。

 

 

   假设钞票印刷厂开动印刷机印出100万元钞票,政府下令将这些新钞票沿着马路散发。行人拾得这些钞票后,将投向市场去买东西。显然,总生产量井未增加,而总购买力增加了100万元,如果原来的总生产和总购买相等,现在则总购买力超过了总生产。由于供不应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物价水平将上升,最后在新的物价水平下建立起新的平衡。当然,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在马路上发钞票,但因货币供应增加而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如此。

 

 

   在美国,政府发行债券(相当于我国的国库券)。如果债券出售给百姓或私营企业,其结果是购买力从百姓或企业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总的购买力并未增加,因此不会引起物价上涨。但如果债券出售给联邦储备银行,银行用新印的钞票付款,或者干脆在政府的活期存款的户头上加上一笔数目来付款,这就形成了政府新产生的购买力。这笔钱不论用于政府雇员的工资,或购买国防武器,或救济老残病贫,还是弥补政府的收支赤字,结果都是因新增钞票或活期存款(也是货币的一种)而新增了购买力,当它投入市场去采购时即引起物价上升。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一个重要区别,在马路上散钞票和政府拿新印的钞票去办一件必要的事终究是有区别的。前者除了通货膨胀没有任何好处,而后者则可能解了燃眉之急。因此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适度通胀可能利大于弊。实质上争论的性质是:用什么方法支持政府开销更好,是增税还是发钞票。

 

 

   按理政府以债券形式借钱以后是要归还的,但那是几年之后的事,而就目前来说,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事实。实际上几年之后需要还钱的时候,政府继续举新债,而且新债比旧债更多。还钱本应使通货收缩,但因新借的债比归还的旧债多,通货继续膨胀。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政府不论向谁借债,每年都要付利息,由于政府积累的赤字越来越多,债务利息已成为美国政府的一大开支,大约为每年国防开支的一半。二是由于通货膨胀的作用,钱越来越不值钱,过去借的债务10年之后通常贬值一半左右。这是名正言顺的赖账。

 

 

   银行接受贷款,也可以创造出购买力,或者说,创造出货币。当我将100元钱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之后,这100元钱的购买力并未丧失,因为我随时随地可以提出来,或者开支票付款购物(美国银行中开活期存款的公私户都有权签发支票)。银行收到众多的活期存款后,知道他们不可能同时来银行提款(除非发生挤兑),所以敢于将活期存款总额的80%借出去,以获得利息收入,主要用来支付存户的利息。余下的20%就足够应付日常提款周转之需,这一部分称为准备金。从银行贷款的多半是企业,他们用经营中的利润来支付贷款利息。尤其妙的是,他们从这一家银行贷到款子后,又将它存入到别家银行。因为他们贷款的目的是借来一笔购买力并不是要把钞票放在口袋里。上面的过程还没有结束,收到存款的第二家银行又将存款的80%借出去,于是同样的过程再次重复。学过代数的人都知道,最初的一元储蓄存款按上述过程不断发展,当准备金比率为02时结果会产生5元的新增活期存款,这是一个无穷等比级数之和。上次我们已经说过,活期存款等价于货币,因此银行的存贷作用会增加货币的供应。但银行创造的货币一般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银行的存在已经几十年几百年,今年和去年比并没有新增货币的供应,除非银行界突然降低了准备金比例。而且伴随着银行贷款过程,又有大体上相仿规模的还款过程。

 

 

   美国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联邦储备银行将新增加的货币供应到流通中,并不只有消极的作用。不论货币进入流通渠道通过什么方式,终会有一部分货币为企业家所得,他们得到这笔新增购买力会从事生产活动,增加社会的总产出。如果不增加货币供应,这种活动原本不会发生。所以通货膨胀在短期内会刺激生产的增加。可是如果原来生产水平并非受货币供应不足的限制,而是由于其它的原因,则短期增加货币的刺激作用很快就让位于其它限制生产的原因,留下来的唯一后果只是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的上升,它完全不同于某一商品价格的上升。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只会引起另一些商品价格降低,而物价水平仍保持不变,因为消费者多花钱去买涨了价的商品,剩下较少的钱去买其他商品。如果其它商品不跌价,它们只好放在仓库里,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把它们买走。市场规律将迫使这些商品降价出售。单纯从商品的成本构成来分析,一种商品涨价只会引起涨价的连锁反应,不存在因此而使其他商品跌价的因素。这种分析的毛病是以为价格由成本决定,而与消费者的购买力无关,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埋怨诸如能源、交通等基础商品的调价而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其实这是莫大的冤枉。事实上对不合理价格的调整可以改进有关物资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社会的总产出。当货币供应量不变时,物价总水平还会降低。这正是我们调整物价的目的。以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总是低一点比高一点好,实在是一种幼稚的想法。然而它确实是当今最普遍的经济学的盲区。

 

 

   本文一开始就讨论了通货的定义,接着讨论了美国按不同定义的通货流动量。近几年信用卡在美国大行其道,总的发行量已超过10亿张(人均4张),在商店购物可凭信用卡付款,信用卡代替了货币的作用。于是有人问,信用卡是不是也算通货的一种?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作如下的探讨:如果信用卡算作通货,其通货量应如何计算?总不能说一张信用卡相当于1块美元或10块美元。可见信用卡本身并不是通货,它的支付能力才是通货。如果我持有的信用卡有500美元的存款作后盾,那末我这张信用卡就相当于500美元的通货。事实上美国开办信用卡的公司还允许持卡人善意透支。如果透支限额是1000美元,那未我这张卡相当于1500美元的通货。所以信用卡本身不是通货,它允许动用的钱数才是通货。从信用卡和通货的关系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货币本是一张纸,它之所以有购买力是因为这张纸表明了持有人的支付能力。信用卡则表明了持卡人有一定量的货币储备,是货币的代表,或是支付能力代表的代表。

 

 

   信用卡或各种银行卡与钞票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记名的,后者则不记名。前者除持卡人外,其他人不能使用;后者则任何持有此货币的人都能使用,显然前者比较安全。现在美国有人开始研究电子货币,它把个人的生理特征,如指纹、嗓音、眼底微血管的形状和该人持有的银行存款相联系,将来人不必用钞票,也不必开支票或出示信用卡,只要按一下手印,就可买东西,将自己银行里的存款转到商店户下。此时不但节省了钞票的磨耗,点数钞票的人工,而且不可能再有伪钞,也不必为了防止钞票被偷盗而设置保险柜、运钞车。无形的信号取代了人类用了几千年的货币。那时你出门旅行永远不会忘了带现金、支票簿或信用卡,你的银行永远是“随身携带”的。电子货币的出现将引起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制度问题。例如什么条件下会出现通货膨胀?会不会发生货币供应不足?如何建立全球化的货币交换系统?如何从制度上进行监督防止舞弊和破坏?

 

 

   50年代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在1974年以及1979年到1981年,曾达到过两位数字(最高也没有超过14%),其余年份均低于10%;1983年以来很少超过5%。就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而言,物价水平上涨并不明显。原因之一是超级市场里商品的价格几乎每周都在变化,非涨即落。所以一年内总水平上升5%就很难觉察。但有几件事会提醒大家物价水平的变化。一是每年租房要签一次租约,房租涨落虽然并不代表全面物价水平的变化,但多少与此有关,而且其心理影响是直接的。其次是当地各种公共事业的收费标准的调整,如公用电话、公共汽车,电费。还有就是全国性的邮资调整,近年来平均每两三年要调一次,每次幅度大约为10%。

 

 

   确切的物价变化,美国商务部每月都要发布。他们采用三个指标,一是消费者物价指数,二是生产者物价指数(过去称批发物价指数),三是国民生产总值折减系数。每种系数统计的内容有所不同,例如国民主产总值折减系数包括了政府投资品的价格变化,如国防工业产品,这在前两项指数中是不包括的。用得最经常的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它包括衣、食、住、行、医,及其它一切日常开销的价格。通过对全美国85个地区25万户租户及2万户自备住房户以及32万家企事业单位作的价格调查,再以每种商品在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为权数,加权平均计算出来。从经济理论来看,不存在一个绝对准确的物价指数,因为严格他讲,不同时期的物价水准不具有可比性,或者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用来度量物价变化。正好像在宇宙空间中不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坐标,用它可以测量出物体的绝对位移。每年都有大量新产品问世,对于这些产品,找不到它们去年的价格,当然也无从比较这一年来的价格变化。即使同一种产品,质量在提高,因此价格就没有可比性。再有是人们在每种商品上的消费比例在变化,例如美国家庭开销中用于食物的部分20世纪以来不断在下降,而用于旅游的部分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这使得计算平均物价中的权数发生变化。所以物价指数只能给人一个大概的印象。

 

 

   发生通货膨胀时,钞票的购买力在降低。如果通货膨胀率是10%,则钞票在年底的购买力比在年初时降低10%。在这一年中钞票(包括活期存款)不是在此人的口袋中就是在那人的口袋中。损失的10%的购买力就是由这一年中在口袋里保存了钞票的人分担。为了避免损失,每人都倾向于尽可能少地保存现款;一旦收到一笔现款立刻将它用来买东西,或者存入定期存款。因为定期存款支付的利率至少会相等于通货膨胀率。上述的倾向会使货币的周转加速。当通胀率为5%左右时这种倾向还不明显,但通胀率超过10%时周转速度加快是明显的。前文曾提到,美国每一元的货币平均一年要周转67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在一个月之内即上涨3倍,货币在一个月之内就易手3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曾发生每月涨价200倍,货币每天周转4次的超级通货膨胀。那时人们做买卖都用跑步的速度。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下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也达到惊人的程度。买东西要用麻袋装钞票;刚印好的面值2元的邮票还未投入使用就加印上“哲作100元”;最后物价都以亿为计算单位。由于当时的法市贬值太快,美钞和银元开始流通。人们愿意保存市值稳定的美钞和银元,而将法市尽快花掉。所以市面上一旦出现美钞银元就被人保存起来,而大量流通的仍是那种飞速贬值的法币。这种现象称为劣市驱逐良币。

 

 

   持有货币的人损失了购买力,那么这部分损失的购买力为谁所占有了呢?因为财富不会自动消失,正像它不能无中生有一样。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人的货币利益关系受到广泛的影响。例如在借债当时未估计到通胀的话,债务人将因借债而受益,债权人则受损。但有一点是任何人逃脱不掉的,即每一名通货的持有者受到购买力的损失,这部分损失是被发行货币并有权将它推入市场的人或单位所攫取。一般来讲这就是政府或由它控制的中央银行。在美国也不例外,联邦政府发行债券,由联邦储备银行出钱买进,这笔钱就成了政府额外的购买力,其实是从每一个口袋里存钞票及银行里有存款的老百姓那里强行剥夺来的。这是不需要经过议会通过增税法律就可敛财的捷径。

 

 

   美元至今仍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单位。石油、粮食、煤炭、黄金的市价仍以美元为单位。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全都用美元,近几年来日元和马克的比例在上升,但美元仍占优势。国际投资和债务关系中,美元更占着主要份额。别的国家(公私企业)向美国投资,买美国债券,或在美国银行存钱,等于是借钱给美国。目前美国已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但这些债务绝大部分以美元计算。美国如果打算归还债务,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口美国货给债权国,以货折成美元抵债;二是印一批美钞出口还债。当然,后一种情况下债权国仍会拿美钞到美国来买东西。但至少美国不可能还不起债,而且通过通货膨胀可以名正言顺地赖掉一部分债。不像别的国家借了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还债的唯一方法是出口货物换成美元。如果找不到买主不能出口就无法还债。所以美国由于美元在国际财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而占有很大的便宜。

 

 

   但是美国很少有可能用滥发货币的办法来处理他的债务。果真这样的话,美元将立刻丧失其国际货币的地位。一种货币要有资格成为国际货币,要为各国的买方和卖方所接受,首要的一条是市值稳定。滥发货币还将造成国内经济的混乱。因为货币是用来度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在通货膨胀时货币的此种重要职能部分地丧失掉了。投资、储蓄、保险、期货交易等都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当未来事物的不确定性普遍泛滥时,人变得只顾目前,对将来的影响和后果采取漠然的态度。这将导致道德水平的降低。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存在,依靠法律、道德和市场。恶性通货膨胀将有力地削弱道德和市场,它是使社会关系变得脆弱的一个因素,我们怎能不对它严加防范呢!

 

 

 

小结:首先讨论了什么是通货,从现钞到国库券都可能作为支付手段,但其灵活性大不相同。黄金作通货有种种不便,纸币是更为优越的一种货币。通货供应不足会引起经济活动的中断,供应过多则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但多少通货供应算是恰到好处则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进一步阐明了确定合适的货币供应量的困难,介绍货币主义学派对此问题的看法。通货膨胀除引起物价上涨之外还有其它作用,这些作用引起了对通胀利弊的争论,最后讨论了新增存款使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通过想象中(实际上是可行的)电子货币,对通货的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物价指数只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它使持市人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美元被用作国际债务计算单位,使美国具有特殊的有利地位。

 


TAG: 精彩网文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5-06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9546
  • 日志数: 53
  • 文件数: 3
  • 建立时间: 2006-04-30
  • 更新时间: 2008-12-0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