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如同钓鱼,每次抛出去的钩并不见得都有收获,但你心中要永远寄予希望,经得起鱼漂的上下沉浮,把握好手中的这根鱼竿,快乐生活每一天!

有关食品安全的读书笔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9-14 09:01:15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 个人分类:个人收藏

查看( 2595 ) / 评论( 18 )
浅谈食品安全和“无、绿、有” ——有关食品安全的读书笔记浙江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章强华 据我的调查,当前在食品安全工作上,有二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认识和概念模糊,因此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不清晰;二是标准意识淡薄,无标生产和无标管理现象普遍,这影响了食品安全工作更深入的发展。

浙江无公害食品的生产起步不算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就立题研究并推广应用,仅1984-1986年就在杭州、金华、台州、温州等地推广应用了2500公顷以上,向社会提供了无公害蔬菜14万吨,在杭州龙翔桥等蔬菜市场还开设了“无公害蔬菜专柜”。不过那时“无公害”的涵义仅仅局限于控制蔬菜中农药残留,工作内容大致是以采用抗病品种、改善农业栽培措施、建立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规范科学用药等行之有效的综防技术,使蔬菜病虫害的危害得到基本控制,减少了农民的盲目用药,从而降低了蔬菜中农药的残留,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我省在全国也率先在水稻上开展了这方面工作,从1985年开始,我们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农业部的支持下,在平湖、桐乡、嵊州、萧山等地有计划的实施了以举办“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形式,以帮助农民掌握“生态系统分析”技术和提高自我决策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主要目的的《FAO亚太地区水稻IPM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出无公害大米1万多吨。这一项目至今已坚持实施了15年,在项目实施区已多年解决了稻米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浙江省又是我国第一个把“有机食品”的概念正式应用于生产实际的省,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一次开发出了有机茶叶,并出口到欧洲获得成功。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应对加入WTO后冲破技术壁垒的迫切需要,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自1994年国务院公布了《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白皮书》,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以来,农业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大力倡导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重视食品安全有关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重视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最近省委又提出了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决策。省农业厅也编制了《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2001-2005)》,各级政府都把抓无公害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或为民办实事之一,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都相继建立,省级和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也已建立或正在筹建,制定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把浙江的无公害农业大大的推进了一步,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给浙江农业带来新的机遇。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食品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行政法规、监督管理、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农技推广、物资供应、宣传普及和道德教育等众多方面。要求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增加投入,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对生产过程和流通领域的监督检测能力,提高技术到位率。食品安全要靠综合治理的方法来解决,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也可以看到在工作上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我所见的不足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概念模糊,思路和工作路线不清晰;二是标准的概念淡薄,无标生产,无标管理。我问过一些搞有机的同志,却不知道有机标准,对有机的理解也不准确,问过一些搞无公害的,相当一部分人不熟悉无公害的有关标准,我们订了很多标准(我省已经制定了1000多条地方标准和规范) ,但“订管订,做管做”。这二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这项工作的“上层次”。 2001年11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非常明确的把当前安全食品工作的目标定位在“无、绿、有”三个概念和层面上。中央为什么这样提呢?因为迄今为止,在安全食品的诸多提法中,只有这三类是“有明确概念界定、有国家和行业标准、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办法”。其它的提法都属既无明确概念和界定,又无标准和相应的管理部门的“三无”概念。国家的“无公害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已成为国家的技术法规而确定下来。目前千万不能再提出什么新的概念了,再提就“添了乱”,别把大家搞糊涂了。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某地开发成功“无公害绿色生态甲鱼”,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该甲鱼为何物。由于概念模糊,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不清,标准意识淡薄,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不有,绿不绿,无不无”,有的有机产品一经检测,连起码的无公害标准也没有达到。

一、此“食品安全”非彼“食品安全” 在参加几次有关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研讨会以及阅读有关文章时,常遇到对食品安全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原来还有一种“食品安全”的概念,即“食品供应安全”(Food Security)。这是联合国召开的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的,FAO对Food Security的权威解释是:“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买得起所需的食品。”WHO的注解是:“保证人人能够摄入足够的食物,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我国不少学者把Food Security翻释成粮食安全,就容易把它与食品安全(Food Safety)相区别。 人类生存离不开食品,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在中国,占世界9%的耕地,要养活占世界23%的人,这是中国的伟大贡献,联合国2001年统计,全世界还有8.15亿人在受饥饿。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后,中国认真覆行了大会所作的各项承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如:(1)稳定农村政策,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84年实行土地承包15年不变,1993年又延长30年,1998年提出家庭承包经营必须长期稳定;(2)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保护基本农田,2000年财政支农达1400多亿元);(3)依靠科技,提高产量(如生物技术的应用,兴修水利等);(4)改善粮食流通,保障粮食市场稳定。1997-2000年粮食进口3420万吨,出口3756万吨,1997-2000年安排了170亿元建粮仓资金,使仓储能力达到300亿公斤;(5)提高国民收入,增强国民获得粮食的能力;(6)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等。 我们说的“食品安全”(Food Safety)的概念就不同了,Food Safety是指:“确保食品消费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这不良影响包括两方面:(1)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品质是否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有无毒副作用;(2)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包括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如辐射)许多方面。食品安全又叫食品质量安全(Food Quality Safety),食品的安全性属于食品的内在质量。最近国家出台的安全食品市场准入的标识“QS”就是质量安全Quality Safety的意思。食品生产过程中环境因子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就是环境(水)污染而引起食物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典型事例。我们遇到的食品中铅、镉超标,也多半是环境污染引起的。有人做过调查,茶园离公路越近,茶叶中的铅残留越高,这是由于汽车含铅尾气排放污染空气所引起的。环境中的多氯联苯(PCB、PCT)都通过食物键的生物富集,最后进入人体。黄曲霉素的污染也跟环境有关。生产过程中食品的污染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蔬菜中农药的污染,水果中农药和激素的污染,畜禽产品中激素和抗生素的污染,水产品中的药物、抗生素、甲醛等化学品以及重金属的污染。甲胺磷污染的“毒菜”事件经常出现于报端,所以省政府下决心,从2002年7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所有作物上全面禁止使用和销售甲胺磷,以及限制使用其他高毒高残留农药。许多人重视这种容易引起急性中毒的农药污染,而往往忽视在生产过程中其他化学物质、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如: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污染问题,据杭州、金华、宁波的调查,叶菜类蔬菜中硝酸盐超标的比例是相当高的;重金属的问题还未引进普遍注意,但从检测的情况看,在一些城郊或乡镇企业发达的农村乡镇周围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都较为严重;在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生产中,较为突出的食品污染事例,要数肾上腺素类兴奋剂盐酸克伦特罗的使用,即“瘦肉精”的污染。“瘦肉精”作为饲料添加剂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为美国人发现的,他们发现在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瘦肉精”可提高瘦肉率10%以上,就被应用于畜牧养殖。

到80年后期在我国俏然流行,接着在浙江、广东、河南都发生了“瘦肉精”中毒事例多起,据农业部2000年几个省的抽检,发现“瘦肉精”的使用率为19.8%。在养殖业生产过剩中还有一个不被注意的突出问题是抗生素的滥用。最近在新闻媒体上开始看到“有抗奶”、“无抗奶”的讨论,说明抗生素在畜牧养殖中也经常使用,并且表明抗生素在牛奶中较为稳定。据专家研究,人体服用“有抗奶”会导致肠道中细菌群落的紊乱,从而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体质过敏者会出现过敏反应,并使一些病菌的菌株产生抗药性,长期下去,就引成了病菌的耐药性,甚至出现超级耐药菌株的产生。抗生素的问题也成了我们出口农产品的头痛问题,如舟山的冻虾问题,江山、桐庐的蜂蜜的出口受阻。2002年1月30日起,欧盟以氯霉素超标为由,执行了终止进口中国生产的动物源产品的指令,氯霉素在蜂产品中的限量标准由原来的10ppb,提高到0.1ppb(1000亿分之一,即10万吨蜂蜜中含有的氯霉素不能超过1克),链霉素残留由原来的50ppb,提高到20pp,这样有限量标准几乎接近“零”标准,接着日本、加拿大、美国都紧跟,纷纷效仿,中国的生产企业遭到严重的经济损失,仅江山2002年1-4月因此受到经济损失达230万美元。当然这样带有歧视性的标准,已超出了食品安全不安全的问题,已经演变成贸易保护的味道了。但对这样的技术壁垒,我们不能无所作为,促使我们要进一步重视食品的安全性工作,我们要修改旧的生产技术标准,改进生产条件和环境,加强产品的监控和检测,并根据WTO有关文件,积极寻求自我保护的途径,提高我们产品的竞争力。 生产过程的监控是食品安全中最重要的环节,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生产过程的控制,都有严密的标准,GMP(良好操作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都是世界最通行的两个安全食品生产标准。农药、化肥和其它化学品使用的控制是最常规的控制项目,然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性、不可预见的污染事件,更需要我们认真监控每一个生产环节,制订和执行严格的生产标准,加强检测和监督,建立信息和应变决策机制。这种非常态的污染事故最典型的如:1999年欧州的“二恶英事件”,1999年1月首先在比利时发现鸡饲料中含有二恶英,检测喂食这批饲料后,鸡肉脂肪中的二恶英含量达到正常值的1000倍,引起全欧州的极度恐慌。二恶英是毒性极强的一类毒物,它的性质稳定,豚鼠的口服致死中量(LD50)为0.6-2ug/kg,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毒性最高的化合物之一,它的毒性为氰化钠的130倍,为砒霜的900倍,并具有强烈的致癌和致畸作用,它的致癌作用为黄曲霉素的10倍。疯牛病实际也是震惊世界的食品污染突发事件,该病通过含有疯牛病的病牛、病羊组织加工而成的动物饲料将病扩散蔓延。这种病人畜共患,人感染上以后引起克雅氏症,迄今在英国己有86人死于此病,据牛津大学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报告估计,全世界可能有13.6万人感染上此病。 在食品的加工、贮存、运输诸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和滥用是相当普遍的事。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制定了许多限量标准。食品的添加剂品种繁多,有防腐剂(如苯甲酸、山梨酸等)、抗氧化剂(如丁基羟基茴香醚等)、漂白剂(硫磺、亚硫酸钠等)、发色剂(亚硝酸盐)、着色剂(如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亮蓝、靛蓝等)、甜味剂(糖精钠),以及其它凝固剂、疏松剂、香精、保鲜剂、酸味剂等等。还有许多是国家不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如作为增白剂的“吊白块”、过氧化苯甲酰等,作为防腐剂使用的甲醛等。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发生霉变的情况是常见的,这其中至少有100种已知的霉菌对人的健康是有影响的,有些霉菌还能产生有害的代谢物霉菌毒素,其中危害最大的有黄曲霉素、镰刀菌霉素、3-硝基丙酸,都属致癌物质,主要是诱发肝癌。这类毒素在南方的湿热地区较多,在北方寒冷干燥地区要少一些,广泛存在于粮油食品中,以花生、玉米的污染最常见。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玉米、花生仁中的黄曲霉素B1的最高限量标准为20ug/kg,婴儿代乳食品是“不得检出”。FAO/WHO对黄曲霉素B1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是30ug/kg,但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对黄曲霉素的限量都为“O”。我国山东的传统出口产品花生出口受阻,就是受黄曲霉素问题的困忧。关于当前的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讲过:如果“米袋子”、“菜篮子”抓不上去,农民收入不能增加,工业速度发展再快,城市建得再漂亮,也不能算是合格的领导。江总书记在2001年3月11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说得十分清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使农药化肥使用量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控制农业环境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把造成食品不安全的根本原因和工作重点说得十分透彻,为我们开展安全食品的生产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食品安全问题,不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不就是农药化肥用得太多的问题?!环境不改善,农药化肥的总量不降下来,搞“无、 绿、有”的难度就大了。

二.“无公害”的来由及含义 无公害食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食品。也就是说,无公害食品必须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且有害物质残留控制在允许的质量安全标准范围内。在无公害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地环境条件如水、土、气的质量要求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允许有限制的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但这些生产资料的使用,不能造成农产品残留的超标,不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无公害食品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标准都是遵照现行的食品卫生标准,所以无公害食品的安全质量是食品安全的最低标准。 “公害”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指的是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处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资本家为了追求最高额利润,忽视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造成了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患者开始时表现口齿不清,面部痴呆,以后逐渐出现耳聋、失明、全身麻木,最后精神失常,高声嚎叫而死,市民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怖之中,这种怪病当时称它为“水俣病”。以后调查研究得知,“水俣病”是由环境污染造成食物污染,最后导致食用者受到毒害,是典型的由“私害”引起“公害”的例子。早在50年代初,人们已经发现水俣湾出现一系列的怪现象,经常有许多死鱼飘浮在海面上,经常能看到鸟儿突然从空中掉下来死去,岸上许多猫、狗狂跳着突然死掉,以后出现了沿海居民大量中毒和死亡事件(大部分为渔民)。1956年日本政府才正式承认水俣市发生了原因不明病症,取名“水俣病”。2年后,熊本大学的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水俣病”是一家制氮厂排放的有机汞中毒所引起的,但日本政府一直不肯承认,直至12年后,1968年日本政府才宣布水俣市居民中毒的原因是水俣制氮厂在生产乙醛醋酸时产生的副产物甲基汞所造成的。水俣制氮厂前身是1906年建成的日本氮肥有限公司,生产化肥,战后日本石油化工业迅速发展,水俣为日本提供了市场三分之一的乙醛。由于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并受当时战后“优先发展经济”思想的指导,忽视工厂排放的“三废”处理,把工厂废水中大量的汞排入到海湾中,经海水中细菌等生物的作用,生成毒性很强的甲基汞,沉积在海底淤泥中。有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鱼、虾、贝壳水生动物体内,然后被人食用,导致大量人员中毒。至1966年停止生产有机汞时,汞在鱼虫体内的富集浓度已达80ppm。从1953年发现第一个“水俣病”惨死的病例后,至1956年共有18人死亡,至1991年被确诊为“水俣病”的人数已达2248人,死亡1004人。从1974-1989年共处理含汞量25ppm的淤泥151万m3,清除后淤泥的总汞量浓度下降到4.65ppm,日本政府支付了各种赔偿金达2021亿日元。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生物浓缩,对食品造成严重污染的事例。在资本主义经济恶性发展的那个时期,由环境污染造成食物污染,导致成千上万人中毒的事例相当多,如1955年由于饮用了含镉量高的水,引起中毒死亡的富士“骨痛病事件”;1968年由于食品污染了多氮联苯后造成1万人中毒、16人死亡的“米糠油事件”等等。对这些环境污染造成的事故,日本人最先称之谓“公害”,“公害”已成为批判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腐朽没落的有力证据和教材。 “公害”二字在80年代初被引入滥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上,当时有人把采取综合防治、合理用药措施而生产出来的低残留蔬菜称之谓“无公害蔬菜”。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广大农村推行了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田积极性大为高涨,我国的农药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度上升,由于食用了农药污染的农产品而引起中毒的事故也不断发生,呈上升趋势。为了降低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当时北京、上海、浙江、湖北、山东、黑龙江等省市都相继开展了“无公害”蔬菜、“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1995年农业部环保能源司下达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基地示范”项目。2001年4月,农业部在制订“十五”规划时,提出了在全国实施《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业部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琛圳试点,从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着手,开展食品质量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管理。 无公害食品要求食品(农产品)的农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激素等药物、添加剂、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的残留不超标,这“标”指国家标准。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研究的深入,无公害的含义也会修改的,如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对转基因动植物的安全性也会列入无公害的内容之中。全国各地在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的过程中,都相继出台了许多无公害生产的标准。2001年10月起开始执行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等无公害农产品的国家标准。2001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73个。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发布了《无公害蔬菜》、《无公害茶叶》、《无公害稻米》、《无公害猪肉》、《无公害柑桔》等系列地方标准。同时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已制订了许多食品中农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激素、添加剂、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一系列限量标准。我国已制订了农药在含量中的国家强制性限量标准291项(104种农药在45种食品中的MRL),国家标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中的限量标准有354项。这些标准都适用于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在无公害食品的标准中,农田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大多采纳了我国现有的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都带有强制性,无公害标准已成了食品安全质量的最低标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普遍准则。

三.绿色食品是什么?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和商标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绿色是人类的朋友,它蕴藏着无限生机,象征着生命和希望。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保护地球的绿色环境,掀起了一场绿色运动。最早是由加拿大人戴维发起成立国际性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采取非暴力抗议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1981年,世界上最早的“绿党”在瑞典诞生。1982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绿色大学”,设有生态平衡、替代能源、自然医疗、废物处理、环境保护等课程。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推崇绿色消费,除了绿色食品,还有绿色服装、绿色住房、绿色汽车、绿色火柴……等等,各种绿色商品都应运而生。我们国家还创意了如绿色奥运、绿色浙江那样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倡导发展绿色食品的国家。绿色食品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农垦系统,我国的农垦生产基地大多在东北、华北、苏北等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在那里不少地方原来还是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那里的空气清晰,水质清澈,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较少,农田生态环境污染轻,故所生产的农产品的品质和卫生质量都比较高。80年代以来,我国经过了10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准显著提高,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在加快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增加了生产资料的投入,超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添加剂等人工合成化学品的现象普遍。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工业“三废”的超标排放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农产品的品质下降,农药、化肥和其它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程度呈上升趋势,食品中毒事故也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农垦部门在制订“八五规划”和“2000年发展规划设想”时,意识到大多数农垦企业地处远离城镇的偏僻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良好,具有生产“无污染食品”的比较优势,为了与国际绿色潮流相适应,就将这些农垦企业生产的“无污染食品”立名为“绿色食品”。1990年农业部农垦司正式向全国推出“绿色食品”,提出实施《中国绿色食品工程》,第一个提出“绿色食品”概念的是当时农业部农垦司刘东馥副司长。1992年11月5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宣告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选择在11月5日成立,说明当时有与国际有机农业运动接轨的意识,因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成立是在1972年11月5日。“绿色食品”商标于1993年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登记,1996年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了我国第一个食品品质认证的商标——绿色食品标志。 截止1999年底,我国已有742家企业,1360个产品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产品出口额超过2亿美元。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800多家企业开发了包括粮食、食用油、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奶制品、酒类、饮料等绿色食品产品1760个,生产总量超过1100万吨。其中包括许多国家知名企业和品牌,如贵州茅台、内蒙伊利、黑龙江完达山、中国兰田、山东威龙、山东鲁花、河北露露等。 我国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已制订了比较完整的农业部行业标准,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生产绿色食品的添加剂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这些标准大多参照IFOAM的基本标准和欧盟2091号条例制订的。为了适应中国的具体情况,绿色食品根据不同条件,分成二个不同的技术标准,即A级和AA级。AA级绿色食品是在产地生态环境符合规定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规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规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级与AA级绿色食品的不同点在于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作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的《绿色食品》系列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也就是说是由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水平参照执行。有人认为,绿色食品AA级就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A级就是无公害食品,这种理解不够完整,它们在概念、标准、生产资料的使用、运作方式、消费对象、管理部门和管理办法上都有明显差异。例如在农药的使用标准上,绿色食品禁止使用阿维菌素这类抗生素农药,同时在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也不推荐键霉素、新植霉素等抗生素农药。而在无公害生产标准中,则提倡使用键霉素、新植霉素、阿维菌素。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呢?可能是因为当初绿色食品的倡导者和标准制订者受到了国外有机农业概念的影响。

四、有机食品是一种生产方式,注重的是过程控制 有机食品是从Organic Food直译过来,国外的资料上也有叫“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绿色食品”、“环保食品”等等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西方就有人提出“保护土壤的健康”,拒绝施用化学品,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没有污染、天然”的健康食品,即有机食品。早在1924年有机农业的先驱者斯德忒尔(R?Steiner)提出了“生物动力农业”概念,以后在欧洲相继出现了有机农业的雏形。现代的有机农业概念最早由英国的农业专家霍沃德(G.Howord)提出:“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和家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的背景是由于在现代工业、现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致使环境、资源、食品安全等方面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工业的“三废”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激素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从而威胁着人的健康,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尤其是西方高收入人群,既有钱又有“保护自然”的理念,他们要追求高层次的食物享受。为了推动世界范围内有机食品的发展,来自英国、瑞典、法国、美国、南非等5个国家的代表,于1972年11月5日在法国发起成立“国际有机农业联盟”(IFOAM),开始有组织的总结和推广有机农业的理论和技术,制定有机生产和加工的标准,随后逐步指导开展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它所制定的《有机农业基础标准》被FAO接受为世界各国的指导性文件。在IFOAM的推动下,世界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得到迅速发展,有机食品开始风靡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世界有机农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这个组织已经拥有10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集体会员,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最广泛、最庞大和最权威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各国以有机农业、有机食品为追求目标的计划和“行动”层出不穷,如德国的“兰色天使行动”、法国的“标准——环境计划”、加拿大的“环境的选择行动”、日本的“生态标准计划”、日本北海道的“绿色农业计划”等等。有的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韩国的以白云教教友为主体的“一心共同体”,提倡“回归自然”,该组织不仅是有机农业的实施者,又是有机食品的消费者,近几年以40%的速度递增。日本的有机食品生产和消费也有一种特殊形成,叫Tei-kei系统,即生产和消费者直接的伙伴关系。日本的EM研究会等许多民间团体都致力于有机运动。据统计,德国大致有3-5%的农场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美国、西欧、北欧国家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生产的农场在2%左右,瑞典高达12%。据90年代统计,欧洲11个国家,已经注册登记的从事有机食品加工的企业有1716家。据市场调查,在英国有五分之二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关注有机食品,在日本东京有5-10%的人会经常去购买有机食品。近10年来,世界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有机食品的消费量剧增了5倍。当然,目前有机食品占总的食品市场份额还不算高,德国为3-5%,美国为1-2%,日本为3%,就全球来看,目前有机食品的销售额还不到食品销售总额的1%,估计在今后10年内,世界有机食品销售量将会占总量的5-10%左右。至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130个国家从事有机生产,其产值已达300亿美元。据欧盟有机贸易组织估计,全欧今后10年内有机市场值将会达到1000亿美元。亚洲的有机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大部分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日本、韩国发展较快。日、韩的农民从事有机生产最早始于70年代,到目前日本已有8000多个有机农场,韩国有有机农业组织1400多个,指导17000多户农户进行有机生产。 有机食品的定义,至今世界各国尚未统一,故出现种种不同的名称,但在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种叫法。1979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一个由10名专家组成的小组,对美国、德国、瑞士以及日本的有机农业进行了一番考察,回来后给有机农业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机农业是完全不同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在可行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依靠作物轮作、机械耕作、含有矿物养分的岩石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护土地肥力、耕作性能、供应作物营养、防治病虫与杂草。”简而言之,有机农业就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的农业。它强调的是过程控制,而不是结果控制。有机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在有机食品的认证程序中非常强调现场检查、生产和加工技术档案的审查、原材料的跟踪和特定要求的抽样检测,目的是审查生产和加工过程的控制。经过认证机构认证的生产组织,如果连续3年都确认按照有机生产和加工的技术规范进行管理的,那么该组织第4年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合格的有机产品。所以IFOAM制定出了有机农业组织必须达到的基本标准和守则,只要你能按照这些特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你的产品才能作为有机产品销售。在这些准则中最基本的有:(1)整个企业的所有生产项目都必须按有机生产方式进行;(2)在作物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化学和化学储藏保护制;(3)在畜牧生产上禁止使用激素,从非有机组织购入的饲料不得超过10-20%,不得采取虐待牲畜的生产方式;(4)不使用转基因品种;(5)生产的产品或加工后的产品必需是经过授权的有机食品颁证组织的检查和认证。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标准》中,对有机食品的定义是这样下的:“指来自于有机生产体系,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国际上能开展有机认证的机构有不少,如OCIA(美国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BCS(德国生态产品控制系统)、ECOCERT(法国生态认证)、IMO(瑞士生态市场)、JONA(日本有机自然农业)等。 有机食品在国外也有分级的,但不同于我们绿色食品的分级,绿色食品A级和AA级是有很大差别的技术等级,而有机食品的分级是按有机成分的多少来分的。在IFOAM的“有机农业基本标准”中,有机农产品或全部采用有机成分的食品叫做“有机农产品”。在美国,把有机成分在95%以上的食品,叫“合格的有机食品”,含有机成分在70-95%的可在标签上标“由有机成分制造”或“含有有机成分的食品”。 为了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在IFOAM的“有机农业基本标准”的原则下,都制定了相应的本国标准和法规。美国联邦政府国会于1990年通过了“有机农业产品条款(OFPA)”,1999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全国有机生产规划修正案”,2000年12月20日又公布了全美统一的有机食品新标准;欧洲使用的是欧盟统一的标准:EEC NO 2092/91及其修正案,和1804/99有机农业条例;日本农林省参照CAC的有机农业法规,制定了本国的有机食品标准,并于2001年4月1日颁布了“有机食品法(JAS)”。 浙江是我国最早把有机食品概念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省,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口公司就开发了我国第一只有机茶,并出口到欧州市场。而我国有机农业的真正发展和推广则在1994年以后。1994年10月,正式成立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截止2000年底,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的耕地达10万hm2,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2002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发布了《OFDC有机认证标准》,该标准根据IFOAM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参照欧盟有机农业生产规定(EEC NO 2092/91),以及其他国家的有机标准和规定,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而制订的。该标准是对有机生产、加工、贸易和标识的基本要求,对有机的定义,有机认证的基本要求,作物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的基本要求,食品加工的要求、食品贮藏和运输、包装和标识要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对生产资料的运用也作了严格的限制。新标准比原有的《有机(天然)食品和加工技术规范》有较大修改和提高,完全能与国际接轨,值得大家一学。当然,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并不能解决常规农业面临的所有问题。

五、大家来做1+1>2的工作正象前面所说的,在国外一个国家里,对安全食品的叫法通常只有一种,在中国目前有三种: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足鼎立”,“一个也不能少”,这是适合于中国国情需要的。这三种食品属三种不同的层次要求,无公害是最低要求,当然有机要求最高。这三种食品的背景是一致的,推出这三种食品的目的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农产品的市场准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了冲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但应该看到这三者在概念、标准、消费对象、管理和运作上是有区别的。它们的消费对象也是不同,无公害食品是“大众消费”,“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享受到健康足够的食品”,这“食品”指的是无公害食品,政府为民办实事,“实事”之一指的是无公害,各地各级政府实施的“米袋子工程”、“菜篮子工程”,大多是指保证老百姓能吃到足够的、达到“无公害”标准的食品。全国要在5-10年内实现这一目标,体现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江总书记讲过:如果“米袋子”、“菜篮子”抓不上去,农民收入不能增加,工业速度发展再快,城市建得再漂亮,也不能算是合格的领导。这“米袋子”、“菜篮子”的内容涵把Food  Security和Food  Safety都包括在里面了。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是一些收入较高的群体,还包括一些对绿色食品感兴趣的知识分子和机关工作人员。有机食品目前在国内尚未形成消费群体,它在发达的西方国家有特定的消费群,不是说国内没有人消费得起比普通食品贵2-3倍的有机食品,而是因为有机食品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念和氛围,很难想象,一个把青蛙、娃娃鱼、穿山甲当美食的人,能理解什么是有机食品。相信过不了多久,中国的有机食品市场也会逐步形成。这三种食品的运作方式也是不同的,目前,它们应该是:“政府推动,市场准入,强制执行——无公害;政府倡导,市场运作,推荐执行——绿色;外贸引导,民间运动,政府鼓励——有机。”千差异,万差异,最根本的是标准的差异,“无、绿、有”的生产者、管理者必须了解标准,懂得标准,执行标准。如果无标生产、无标管理,那么我们生产出的“无、绿、有”很可能是经不起检验的赝品。我们已经有了许“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地还根据各地的生产条件还制定了许多地方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要认真执行,一方面还得进一步修订,我们不少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由于制订时间已经超过10年,已不能满足市场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我省农产品的出口。我们要积极向先进的国际标准靠拢,还要研制自己的重要的技术标准,填补空白,并使之成为相关产品的国际公认标准,让中国制造的“筐”来量装世界的“苹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技术路线,有一个好的并得到严格执行的标准,必将对我省食品安全工作产生1+1>2的效果。

当前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都比较重视生产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的建设,但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和风险评估体系还没有建起来,所以在管理上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信息盲区,如:(1)环境污染和新技术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风险,现代食品危险概率和种类增加了,但生产者、管理者不具有相应的信息,结果会“无知”的使用某些技术和产品;(2)食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安全质量是内在质量,消费者从外观无法加以辨别,往往是“不知情”的食用了不安全的食品;(3)生产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管理部门能检定出食品的安全水平,但成本高、速度慢,我国食品生产量大而且分散,而食品安全的标识性差,食品安全责任的可追溯性更差。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难以实施安全监管,而另一方面生产者难以从改善安全质量上获利,改善食品的安全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励;(4)生产者不能及时获得市场准入“游戏规则”的信息,一边大力提倡出口创汇,但另一面却不清楚国际市场对产品安全质量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对进口方新修订的标准一无所知,要等到“退货”、“销毁”事件发生了才知道新的标准,使我们的食品出口处于被动局面。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重点之一是抓食品安全信息:要揭示质量安全的信息,消除上述的信息盲区,搞清食品安全相关环节的本底,找准关键质量控制点,然而建立必要的认证、准入制度。

TAG: 个人收藏

morniter001的个人空间 morniter001 发布于2006-09-14 14:43:33
没有看完,顶上去了!呵呵,坐着沙发继续看
lyjrbg发布于2006-09-18 14:05:58
长老功力不浅,此篇文章大家都应该一读,弄明白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这篇文章阐述的相当透彻,应该推为精品.
rockpeng的个人空间 rockpeng 发布于2006-09-19 10:40:35
实在是一篇很好的阐述概念的文章,值得读一读。
lrxtea发布于2006-09-19 11:05:03
好文章值得读读,谢谢了。
快乐的家 dingao 发布于2006-09-21 15:19:00
不错,受益非浅!!!
食品江湖之小人物 小人物 发布于2006-09-21 16:12:29
不错,十分钟没白花.

[ 本帖最后由 小人物 于 2006-9-21 16:40 编辑 ]
nnfruit发布于2006-09-23 09:31:56
内容不错,值得学习。我认为食品安全的内涵,从广义来说,可包括食品供应安全(或数量安全),主要解决温饱问题;食品质量安全,既现行的食品安全重点;食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问题,涉及到自然、生态、资源,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什么?在不同的阶段,食品质量安全有不同的表现和监管重点。但无论什么时候,我认为都不要忘记食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问题。发达国家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清凉发布于2006-09-30 12:34:43
笔记内容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都值得学习哟!
幽谷识兰的个人空间 幽谷识兰 发布于2006-09-30 18:32:57
回复 #1 梦迪 的帖子
又学到新知识了,非常感谢!
fangwuyifood发布于2006-11-29 19:50:40
还不错   我先顶一下
马小木的个人空间 马小木 发布于2006-12-28 22:33:57
顶一下,。。。。。。。
卸妆女子发布于2007-02-02 10:57:40
好文章值得读读,谢谢了
liuzhiyong0791发布于2007-03-13 08:24:24
好东西,值得一读
weichuanfen发布于2007-03-13 14:32:17
好,辛苦!感谢!
weichuanfen发布于2007-03-13 14:43:42
内容不错,顶!!!!!!!!!
l_ys92305的个人空间 l_ys92305 发布于2007-03-25 08:46:26
很适合学习用!!!!
NIL-zero的个人空间 NIL-zero 发布于2007-07-03 11:32:07
实在是一篇很好的阐述概念的文章,值得读一读。
wendong发布于2007-07-18 14:46:51
谢谢;搂住资料值得借鉴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