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山东人]余秋雨眼中的山东和山东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9-28 10:42:50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9月2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参加了2006垦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高层论坛,并被聘为东营市和垦利县政府文化顾问。聘任仪式结束后,余秋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山东有可能成为华人“朝拜”的重点

    风度翩翩的余秋雨身着笔挺的西装,在垦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高层论坛上谈黄河、谈文化、谈旅游,兴致很高,在没有文字稿的情况下,旁征博引地站着干讲了90多分钟。这次余秋雨先生对记者的采访很配合。当听说我们是大众日报社记者时,他笑了,说:“《大众日报》历史很长啊,是山东省委的机关报,我愿意回答你们的问题。”


    谈到对山东的印象时,余秋雨先生说,孔子对中华民族来说很重要,他和老子都是为中华文明建立基础文本的人。孔子和老子的时代,是一个很惊人的时代,因为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中国、希腊、印度和古波斯文明的许多大师一齐涌现出来了!老子比佛祖释迦牟尼略早,孔子死后不久,苏格拉底又降生了。有这么多伟人居然活在同一个时代里面,而后来的人——包括今天的我们——只能去注释他们,真让人感慨自己的渺小啊!“山东作为孔子的故乡,目前在中华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的时候,就冲这一点,它就有可能成为全世界华人朝拜的重点,而且也是其他国家到中国进行文化旅游的一个重点。恰好山东又有好山又有好水,人又朴实敦厚,那么这个文化旅游资源就非常丰富了。我知道现在由于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全世界的中文热,世界各地也都在创办孔子学院,这个事情实际上影响很大,而且办得也非常顺利。你想想看,全世界已经创办了几十所孔子学院,我听说很快就会达到100所了,这令人鼓舞。这些孔子学院的洋学生们,他们迟早都会到山东来看看孔子的家乡,看看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啊,孔子学院学生的朋友、家人也可能会来,所以我们不用讲其他原因,就看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创办这个事实,山东就会成为文化旅游的一个新的热点。我想我们山东的民众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以孔子的后代、以主人的身份来接待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黄河口是我学习的课堂

    说到黄河,余秋雨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一路流淌,一直到山东才扑向大海,山东的垦利县,成为伟大母亲河的一个归结处。这具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我在好多地方都讲过,我们中华文化是一种大河文化,我们中华文化都有大河文明的性格,具体说来,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大河文明的性格。大河文明就是身在水边,聚族而居,按照现代一位华人历史学家的说法,叫精耕细作,聚族而居。而这种文明一定与大海文明的性格不一样,与游牧文明的性格也不一样。长城画出了我们主体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接线,据有关专家考察,400毫米降雨量的线,基本上与长城不谋而合。降雨量少于400毫米的,当然是游牧民族的文明,不适合耕种。中华民族对海洋比较陌生,对沙漠也比较陌生,特定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我们集体的文化环境。而对中华文明集体性格造就最重要的就是黄河……我们的祖先,开口就是天下,开口就是三山五岳,虽然有些空洞性,但是它气魄宏伟,绝不是琐琐碎碎、小沟小渠给我们的文化定位,小文明只能带来一种文化上的局限性,中华民族即使在封闭的时候,气魄也很宏伟。我做过一个统计,全部的古文明的发祥地加在一起也不及黄河流域的五分之一,他们的好多地方是没有文明信号的,而黄河的文明信号密集而连贯。黄河给予我们气势浩大的性格。黄河口是黄河入海的地方,是河海交汇处,是大河文明与大海文明的交界,它是我学习的课堂。”


    “人生的好多地方去了会激动,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地方让我激动,山东,你们说的一山一水一圣人,这确是个让我激动的地方。”余秋雨说。

    延续只能在喜爱中实现

    山东吕剧就诞生在黄河岸边。余秋雨先生是戏剧文化方面的专家,《东营日报》记者就请余先生为振兴吕剧支招。余秋雨说:“其实我对吕剧不是非常了解,我看过一两出戏,所以没有对这个剧种的具体的发言权,但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讲评当中,我就反复讲到,民间文化在新的时代,还要强调创新,这是第一。第二个就是要接受观众的选择,在观众的选择过程当中来完成创新。因为戏曲在过去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如果离开了创新,不顾及观众的选择的话,那么这个剧种可能就会萎缩。”余秋雨认为,传统剧种能不能引起当代人的喜爱,艺术上能不能在世界上流传,靠的是当代的观众。一切剧种的延续都只能在喜爱中实现。传统剧种,一开始,就是原生的,“原生态”艺术可喜也可悲的规律在于:当它们具有理论规范之后,其艺术生命力也就逐渐没有了。所以我们应当保持“原生态”艺术的创造形态,保持它们和大地的关系,保持它们在广袤空间自由驰骋的生命力。

    空间距离决定生命的质量

    此次山东之行,余秋雨最爱讲的话题是旅游,开口闭口是生态旅游。余秋雨明确地告诉记者,生态保护比较完整的是云南,到丽江等地去看看,能产生很多人生感悟。“有人说我是走得最远的文人,这我承认。我喜欢走来走去。我喜欢的文人也老在路上走来走去。当然,苏轼到处走有被动的成分存在,他被贬黜了。”余秋雨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局限的,时间变化其实很小,人生不过百年嘛,但空间度量是很大的,可以说,空间距离决定你生命的质量,只有对空间有了足够的了解,你才能摆脱了卑微的状态。”余秋雨认为,从人性的原则来看,休闲度假期间,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使一个案牍劳形的人,成为一个自然人。他笑着说:“我们旅游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西方人工作是为了旅游。在西方旅游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许多朋友问起我当时写《文化苦旅》的时候,为什么这本书当时引起了海内外好多读者的共鸣?我想是这样,我在书本里找,自然界里找,在人群里找,其实是在寻找我自己。我们在寻找作为中国人的文化信号,寻找我们生命的根源,我们失落生命的根源时间其实很长。我们苦苦寻找,最终慢慢地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本源,而且发现生命的本源很伟大。这样也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提升了。”


    从旅游,谈到了年龄。余秋雨说,老年有什么可怕的?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而旅游的资金和资格都积累好了,到了该享受的时候了,该消费的时候了。“把自己的生命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到了这个年龄段,走遍我心中想去的地方,印证我心中想印证的地方。”

    我不接受“学术明星”称呼

    对于有些媒体称呼余秋雨是“学术明星”,余秋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我是不是学术明星的问题,我觉得我不是,我不知道咱们中国定义明星的标准是什么,但是我一般不接受这种称呼。虽然这种称呼很善意,作为明星来讲应该有很灿烂的光辉。我是个学者,我研究中国戏剧,研究中国的文化现象,已经很长时间了,当时在学术界已经都知道我了。而我觉得明星应该是突然很亮的。”


    我们问余秋雨先生对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最近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引起争论的现象怎么看?余秋雨认为,像易中天先生这样通过一种新的媒介来进行文化的普及,也是蛮好的,但很遗憾他还没有认真听过。现在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了,很多朋友也觉得应该有像易先生这样的学者出来。我们问,如果余秋雨先生跟易中天先生有一比的话,比如搞个对话,会是个什么样子?余秋雨说:“文化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传达,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那么你说要所有的人都来同意他的方法和观点,那是不可能的。你如果不同意的话,最起码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再来阐述,让中国人有更多的能够接受多元文化的可能性。我觉得不要单纯地搞谁和谁比,这个不好,这个也是中国文化不太好的一个毛病。我觉得易中天先生的行为是多元文化的一个现象,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出来向我们的民众传达更丰富的文化信号。”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5-20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0535
  • 日志数: 15
  • 图片数: 1
  • 建立时间: 2006-04-25
  • 更新时间: 2007-0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