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我的个人空间。

大学生就业报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6-18 23:01:57

查看( 724 ) / 评论( 0 )
大学生就业报告

一般院校毕业生:为什么总被牌子欺负?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总的说来,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但是,名牌大学与一般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又有千差万别。在这里,名牌大学是指清华、北大、“985工程”大学(10所左右)、“211工程”的大学(共99所)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而一般院校则是指除上述高校以外的其他高校,它们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名牌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非名校。前者的选择空间较大,可是,对“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的追捧影响了自己的定位,制约了自己的就业空间;而用人单位对名牌高校毕业生高规格礼遇又加剧了这种势头,最终导致名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充分;而一般院校毕业生对就业难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更多地考虑生存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求发展,因此,目标较低,更切合社会实际。但由于受人才高消费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对这类院校的学生不太重视,甚至冷若冰霜,大大挫伤了学子们的学习和就业积极性。
一、名校与一般院校学生的选择差异
名校与一般院校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名校学生基于自己就读学校的牌子,基于自己的心理优势和面子问题,许多人甚至多少还有些傲气乃至霸气,期望值更高,缺乏“下嫁”的心态。当然,就业的理性考虑也不够。一般院校学生自感没有明显优势,甚至于有些自卑,期望值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其主要差别体现在对地区选择、工资要求、行业选择、工种选择和跳槽选择等方面。
1、地区选择
2001年4月1日—7月15日,《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这些学校几乎都是国内有名的重点大学。应该说,这次调查颇有代表性。当问到“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时,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个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工作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北京大学毕业生从就业单位分布的地区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宁波、青岛、大连、杭州、厦门等成为北大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城市;京津地区、宁沪杭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北大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 。
虽然像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对落户做了严格限制,但是,还是有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离开,就算打工,也要留在这些地方。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2002年北京各高校毕业生中,赞成不落户口在北京打工的大学生已经占到28.7%,而对有没有户口无所谓的已经占到36.8% 。于是,形成了一批“京漂族”、“沪漂族”。
湖北省襄樊市2002年需要本科以上层次毕业生800多人,而回到这个市的只有348人。山东曲阜计算机人才需求156人,回来的学生只有37人;市场营销专业需要325人,回来的只有6人。与此同时,这个市却有24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山东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处副处长侯复东说,济南、青岛对人才的需求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0%,而其他市县对人才的需求则占90%。可是,如今的毕业生眼睛只盯着北京、上海、省会和沿海城市,不肯降低求职“门槛” 。
而一般院校学生在地区选择上明显没有名牌大学生那样的高要求。我主持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曾于2002年10月底—2003年初对广东嘉应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和山东潍坊学院等四所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这四所院校中的韩山师院专升本稍早,其余三所都是同一批次、近两年才专升本的一般院校。这次调查虽然涉及学校不多,但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诸多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共对大二、大三的专科生和少量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回收2786份,回收率92.9%。在地区选择上,只有22.3%的人首选大城市,而有63.2%的人首选择中小城市。其中,选择小城市(镇)的占44.7%。可见,地区选择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名牌高校毕业生追求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影响下,还是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对这些地区寄予厚望,期望能挤进去。
2、工资要求
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名校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明显偏高。在2001年的调查中,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56%的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也不少,占到了三分之一,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达到了15.2%;只有不足一成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据国家城调总队2000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为21577.24元。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1798元,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北京某著名高校2000届会计专业一位甘肃籍女生,认为自己的月薪至少应在3000元以上,低于这个数有损自己的价值,甚至觉得回兰州也没有机会发展。毕业大半年了,仍在北京街头徘徊,频频向家中伸手要钱。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两顿简单的便饭,可该女生并未放弃她那份不太现实的执著 。
2002年,天津大学、天津工大、天津医大、南开大学4校共同进行的“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的大学生月薪目标值超过2000元,而与此同时,有一半以上的本科生毕业后计划考研。一边是目标偏高,一边是不急于就业,当前大学生的独特心理反映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在2700多名学生中,有655人即24.2%的学生将毕业后所能接受的月薪目标定位在4000元以上;选择月薪为2501至3000元和3001至4000元的学生均为11.7%;将可接受月薪定位在2001至2500元的占16.1%。以上累计,月薪目标在2000元以上的占63.7%,仅有4%的学生选择可接受月薪在1000元以下 。
对某些名牌高校的大学生而言,这种不愿“降价”的情况并没有因为就业难度加大而有多少改变。对于用人单位普遍调低薪金的做法,不少名牌高校大学生表示无法接受。有的给自己划了“月薪底线”,不上底线决不签约;有的人虽然对工作单位和岗位还比较满意,却因对薪酬不满意而迟迟不肯签约,以便待价而沽。在某名牌高校2003年3月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一些毕业生大谈身价,明确表示月薪不能低于3000元,不少人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较低月薪,不屑一顾。甚至还有人在校园网上发帖子,倡议大家建立就业月薪的“价格同盟”,居然有不少毕业生积极“响应”,全力支持 。过后不久,另一高校又出现与此类似的“薪资联盟”。一则帖子写道:“为了我们敬爱母校的声誉,为了我们多年的寒窗苦读,为了抵制某些黑心公司的乘机压价,让我们联合起来组成薪资联盟,低于2500元/月的就业协议,坚决不签。”帖子发布后短短几天,网上点击数就高达9000多次,跟帖也超过400个。
在中华英才网2003年的调查中,大部分人对自己期望薪金的要求在2000到3000左右,大约占总人数的28%左右。其次,选择1000-2000的人数约占21%,选择3000到4000的人数约占15%,4000到5000的人数约占10%,有16%的人要求的薪金在6000以上。而期望薪金要求在1000以下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左右 。
在我们的调查中,一般院校学生对工资的要求较低。只有7.5%的学生期望2000元以上的月薪。希望1200-2000元的占10.9%,希望月薪在600-1200元的占绝大多数,占总人数的77.6%,还有4%的人对600元以下的月薪满意。应该说,这个要求还是稍高一些,但是,比起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实际得多。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在2003年6月上旬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实际参与调查的省市及高校数为:北京5所、山东6所、广东6所、湖南6所、陕西4所、云南17所、广西1所,合计为7个省市45所高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723份。课题组对高校毕业生起薪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40.9%,1001-2000元的占45.5%,2001-3000元的占9.5%,3000元以上的占4.1%,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 。这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中,有四成毕业生的月薪低于1000元,八成五的毕业生月薪不足2000元。这说明,现在大学生盲目追求高薪是不切实际的。
3、行业选择
虽然IT产业等新经济遭遇了寒冬,但它以前十分出彩的高额年薪制仍旧让众多名校大学生恋恋不忘,依依不舍。例如在2000年,一些IT公司开出年薪10万元的“普通价”和年薪50万元的“震撼价”。因此,名校学子对IT行业还是激情似火。IT业仍被近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选中,以较大的优势排在首位,比排在第二三位的“金融保险业”和“日用品行业”分别高出15和16个百分点。从大学生们的“首选企业”排名中,更能看出这样的特点,排在前20位的企业几乎全是IT企业,在前50家企业中,IT企业也占了一半多。而且大学生选择的企业相当集中,前20名企业占了所有提名企业的50%。之所以热衷于选择IT企业,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这里的年薪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就算下降,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另外,大学生更青睐外企,微软、IBM、摩托罗拉等响当当的世界知名企业全部上了大学生的“首选企业榜”。在被提名的前50家企业中,外企占52%;提名靠前的20名企业中,外企占了12个,达到了60%;前10名企业中,外企就占了7个。而榜上有名的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IT业(如:联想)、传媒(如:中央电视台)和银行(如:中国银行)等 。
2003年,中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名牌大学学生的选择是否降低了呢?据抽样调查,北京大学56.1%的毕业生宁可在知名大企业中做普通职员也不愿在小企业中做管理者 。中华英才网开展了首届“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最佳雇主企业”评选结果让人吃惊。排在前50位的最受学生青睐的企业全是声名显赫的中外一流企业。现摘录一些名校大学生的看法:
复旦大学:IBM、通用电气、宝洁、英特尔、微软
上海交大:IBM、通用电气、英特尔、微软、西门子
北京大学:IBM、宝洁、微软、摩托罗拉、中国移动
清华大学:IBM、微软、通用电气、英特尔、oracle
北邮:中国移动、IBM、摩托罗拉、联想、诺基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BM、华为、微软、SUN、摩托罗拉
电子科技大学:微软、IBM、摩托罗拉、华为、联想
人民大学:IBM、中国银行、通用电气、麦肯锡、中国移动
武汉大学:宝洁、微软、IBM、华为、海尔
中华英才网2003年对11500人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对“你心目中的最佳企业”的评选和投票中,被调查者投票最多的企业是海尔集团,共有988人选择该企业,占总票数的8.59%;其次为IBM公司,共有939票,占总票数的8.16%;接下来,排名在前十位中第3到10名的企业依次为微软、联想电脑、宝洁、通用电气、摩托罗拉、华为、中国移动和西门子 。
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之所以选择沿海地区、大城市,选择这些知名企业,他们觉得这是给自己、学校、老师和父母长脸、争面子。似乎到了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工作就是丢脸、“失节”。北京某名牌高校商学院的毕业生们把能进世界著名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在他们看来,去这些公司,挣的是一个资格,混的是一个背景,两三年后一有机会就跳出来。据说去“五大”这段时间的资历对于今后的成长很有好处,是大幅度加薪的基础和硬件。有了“五大”的资历,再找工作时薪水就可能翻好几番,年薪达几十万。
在“蒙牛”这样发展迅速的企业,很多二十三、四岁的年轻人就当上了分厂的厂长。因为企业发展很快,非常缺人,不管学什么专业的毕业生都先到公司的一线工作,如果干得好,是人才的话,很快就会升上去。在“蒙牛”,中高层管理者的年薪和北京基本持平。对大学生而言,在这样的企业一般来说会有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也会有更多的升迁机会。但是,我们的某些名牌大学毕业生对其却不屑一顾 。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国忠说,北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近几年特别是去著名跨国公司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如IT行业,的就业比例更趋明显 。北大毕业生如此,其他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也主要往这些单位挤。
一般院校鲜有这样的奢望。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院校的学生只有5.1%的学生首选名气较大的企业,选择去中小型企业(包括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和去中小学从事教学的最多,占总数的82.3%。其实,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也不论在中国还是国外,中小企业都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2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达1000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是我国吸纳大学生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常具有更多的创新和个人成功的机会,更强的生产革新和产品更新能力,而且它们的就业岗位的成本比大企业低得多。因而,中小企业的人力成本较低,发展空间广阔。更何况中小企业求贤若渴,人才需求量大。大学生能去这片广阔的天地开拓事业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
(摘自《大学生就业报告》)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5-19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7295
  • 日志数: 188
  • 图片数: 2
  • 商品数: 1
  • 文件数: 5
  • 书签数: 1
  • 建立时间: 2006-05-27
  • 更新时间: 2009-08-0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