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第三讲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19 16:12:56 / 个人分类:文摘

第三讲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学习完本章后,我们应该能够熟练掌握PDCA循环的方法和步骤;灵活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在PDCA循环中结合常用的七种工具进行分析;了解质量管理新的分析方法。
  一、质量管理常用的工具
  (一)调查表
  调查表也称为查检表、核对表等,它是用来系统地收集和整理质量原始数据,确认事实并对质量数据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的统计图表。常用的调查表有不合格品项目调查表,不合格原因调查表,废品分类统计表,产品故障调查表,工序质量调查表,产品缺陷调查表等。
  1.调查表的应用程序
  (1)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
  (2)确定为达到目的所需搜集的资料(这里强调问题)。
  (3)确定对资料的分析方法(如运用哪种统计方法)和负责人。
  (4)根据目的不同,设计用于记录资料的调查表格式,其内容应包括调查者及调查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栏目。
  (5)对收集和记录的部分资料进行预先检查,目的是审查表格设计的合理性。
  (6)如有必要,应评审和修改该调查表格式。

2.调查表的形式
  一般可分为点检用调查表和记录用调查表。

  (1)点检用调查表

  此类表在记录时只做有、没有好、不好的注记。

  常用的有:管理人员日常调查表,如图所示:

  管理人员日常调查表

 

  (2)记录用调查表
  记录用查检表用来收集计量或计数资料,通常使用划记法。其格式如图:

  产品缺陷项目频数调查表

  (3)缺陷位置调查表
  许多产品或零件常存在气孔、疵点、碰伤、脏污等外观质量缺陷。缺陷位置调查表可用来记录、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外观质量缺陷所发生的部位和密集程度,进而从中找出规律性,为进一步调查或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事实依据。

  这种调查分析的做法是:画出产品示意图或展开图,并规定不同外观质量缺陷的表示符号,然后逐一检查样本,把发现的缺陷按规定的符号在示意图中的相应位置上表示出来。这样,这种缺陷位置调查表就记录了这一阶段(这一批)样本所有缺陷的分布位置、数量和集中部位,便于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二)排列图
  排列图又叫帕累托图,是建立在帕累托原理的基础上。所谓帕累托原理,是指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分析意大利社会财富分布状况时得到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结论。通常把累计比率在080%间的因素为A类因素;在80%—90%间的因素为B类因素;在90%-100%间的因素为C类因素。

  1.排列图分析的步骤

  排列图的应用程序是:

  (1)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即将要处置的事,以状况(现象)或原因加以层别。

  (2)选择用于质量分析的量度单位,如出现的次数(频数)、成本、金额或其他量度单位。

  (3)选择进行质量分析的数据的时间间隔。

  (4)画横坐标。按项目频数递减的顺序自左至右在横坐标上列出项目。

  (5)画纵坐标。在横坐标的两端画两个纵坐标,左边的纵坐标按量度单位规定,其高度必须与所有项目的量值和相等,右边的纵坐标应与左边纵坐标等高,并从0%至100%进行标定。

  (6)在每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其高度表示该项目量度单位的量值,长方形显示出每个项目的作用大小。

  (7)由左到右累加每一项目的量值(以%表示),并画出累计频数曲线(帕累托曲线),用来表示各项目的累计作用。

  (8)利用排列图确定对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

  如:对某产品检查了七批,将检查的情况汇总成表,并在此基础上作成排列图

  
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频数频率分布表

   排列图

(三)因果图
  1.所谓因果图,又叫石川图、特性要因图、数枝、鱼刺图,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即以图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之间的关系。

  2.因果图的应用程序

  (1)简明扼要的规定结果,即规定需要解决的质量问题。

  (2)规定可能发生的原因的主要类别。这时要考虑的类别因素主要有:人员、机器设备、材料、方法、测量和环境等,称之为“5MIE"

  (3)开始画图,把结果画在右边的矩形框中,然后把各类主要原因放在它的左边,作为结果框的输入。

  (4)寻找所有下一个层次的原因,画在相应的主(因)枝上,并继续一层层地展开下去。一张完整的因果图展开的层次至少应有2层,许多情况下还可以有3层,4层或更多层。

  (5)从最高层次(即最末一层)的原因(末端因素)中选取和识别少量(一般为35个)看起来对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原因(一般称重要因素,简称要因),并对它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如收集资料、论证、试验、控制等。

  如图所示:

  因果图结构展开示意

  3.画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1)画因果图时必须开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把每个人的意见都一一记录在图上。

  (2)确定要分析的主要质量问题(特性)。因果图是只能用于单一目的的研究分析工具。即一个主要质量问题只能画一张因果图,多个主要质量问题则应画多张因果图。

  (3)因果关系要层次分明,最高层次关系的原因就寻求到可以直接采取具体措施为止。

  (4要因一定要确定在末端因素上。

  (5)对末端因素应进行论证,谁通过的要因一定要在对策表上反映出来。

(四)分层法
  分层法也称分类法或分组法,把称为。把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数据和意见加以归类汇总。在进行分层时,常常按层把数据进行重新统计,做出频数频率分表。在分层时,要求同一层的数据波动较小,而不同层的数据间的波动较大,这样便于找出原因,改进质量。一搬情况下分层标志

  (1)按时间分:例如按日期、季节、班次等;

  (2)按操作者分:例如按性别、年龄、技术等级等;

  (3)按使用的设备分:例如按机床的型号、新旧程度等;

  (4)按原材料分:例如按原材料的成分、规格、生产厂家、批号等;

  (5)按操作方法分:例如按工艺规程、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温度等;

  (6)按检测手段分:例如按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等;

  (7)按其他分:例如按使用单位、使用条件等。

(五)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柱状图,可将杂乱无章的资料,解析出其规律性。借助直方图,可以对资料中心值或分布状况一目了然。

  1.绘制步骤

  (1)收集数据,并记录于纸上。统计表上的资料很多,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其总数以N表示。

  (2)确定数据的极差。找出最大值(L)及最小值(S),并计算极差(R)。
R=L-S
  (3)定组数。数据为50100时,选510组;数据为100250时,选712组;数据为250以上时,选1020组;一般情况下选用10组。

  (4)定组距(CCR/组数

  (5)定组界。最小一组的下组界=S-测量值的最小位数(一般是10.1
*0.5
  最小一组的上组界=最小一组的下组界+组距

  第二组的下组界二最小的上组界

  依此类推
……
  (6)决定组的中心点。(上组界十下组界)/2=组的中心点

  (7制作次数分布表。依照数值大小记人各组的组界内,然后计算各组出现的次数。

  (8)制作直方图。横轴表示测量值的变化,纵轴表示次数。将各组的组界标示在横轴,各组的次数多少,则用柱形画在各组距上。

  2.直方图的分布

TAG: 质量管理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4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330
  • 日志数: 40
  • 图片数: 2
  • 文件数: 8
  • 建立时间: 2009-05-28
  • 更新时间: 2010-08-2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