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的中国教育》徐景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6-12 10:51:21

我对当今中国教育有三个基本的判断,供大家讨论

第一,是落后的、失败的、残忍的教育。其落后表现在财政的教育投入比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在于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是落后的。既不如重德的传统教育,也不如重才的西方教育。其失败表现在培养出来的人不适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不能怪罪经济危机,此前已有6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是中国的经济、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不适用,还侈谈什么培养大师级人才!我们的教育以在校生的数量和规模为成就,不追求教育的品质和质量,如企业淘宝网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这能是成绩吗?其失败更在于整个教育氛围的毒化和堕落,邪气压倒正气。作为殿堂、学府、正义、良知的大学丑闻不断,更不用侈谈什么国际一流的大学。今天中国教育界以追求权势与牟利成为主流,究竟还有多少人把心思花在办教育、做学问上?其残忍是中国的学校成为一架架冷酷的考试机器,起淘汰、筛选学生的作用,学生的天性泯灭、人格扭曲、身心摧残、追求误导。天不亮起床,天黑做作业,背着沉重的书包,没有童年、没有乐趣、没有自由,他们的人权以教育的理由被剥夺,连同他们的父母、老师一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是教育部长却津津乐道,没有一点歉疚与不安。我挑战一下教育部,敢不敢发问卷调查一下,有多少学生满意、多少家长满意、多少教师满意?

    第二,在拨乱反正中倒退,在改革开放中逆行。文革结束以后,来了一场拨乱反正。经济领域要不要搞经济?要搞经济。搞什么样的经济?搞市网上辅导场经济,而不是退回到计划经济。而中国的教育呢?拨乱反正停留在要不要教育?要教育。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没有讨论,就向五十年代教育回归。经济领域在改革开放中前行,教育领域却在考试第一、分数第一的应试道路上越走越远,且没有改革的迹象。

第三,集中浓缩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弊端。改革教育涉及到理念、制度一系列根本问题,任何实质性推进都不可避免触动体制神经,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教育领域成为当今中国最顽固的堡垒,可以说积弊丛生、积重难返

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对一个学生来说,本是什么?这也就是教育的功能与目的,我认为:一是教育怎么做人,二是教育怎么做学问。

1932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开学典礼说:“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与做人是两相关联的。”

1948年6月10日,冯友兰在清华大学发表“论大学教育”的演讲。他说:“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他还指出,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对社会有所了解,对是非有所判断,对有价值的东西有所欣赏,他才不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至于人云亦云。

归纳起来,就是教人向善的心、爱美的能力、求真的方法。

应该说,三四十年代我国教育家的这些教育理念是正确的。但是,建国以后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直到今天“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一直受政治的管制。市场经济的开启,教育又为经济利益所驱动,陷入产业化的误区。一是政治化,一是产业化,使得教育功能严重蜕变和异化,成为权力与金钱的工具。

当今教育怎么教育做人?作为正宗、主流依然称为政治思想教育,充斥着政治术语,为学生普遍厌恶。但不管爱听不爱听,教材还是这么编,教师还是这么讲。事实上,当今中国学校的主流已放弃了做人的教育。

正在探索中的是传统教育与公民教育,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传统教育采取读经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的经典,扎下中国文化的根基,十分重要。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怎么诠释、解读、引导有待于实践中摸索。我认为,传统文化至少有两点是现代人必须继承和吸取的。

第一、将做什么样的人放在第一位,注重道德、人品。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释、道,尽管主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人不能放纵自己,人不能做禽兽。儒强调仁义,释强调善行,道强调无为,都是劝导人们提升境界,不要囿于一介私利,而放弃做人的准则。尽管中国古人中“说是仁义道德,做是男盗女娼”的现象大量存在,但始终存在对道德的敬畏、对廉耻的顾忌,“不要让别人戳脊梁骨”一直是民间遗训。但今天的中国人,包括年轻人,无所谓做人、道德、廉耻,不分善恶、是非、对错,实用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盛行。

第二、将他人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情感、情分。传统文化强调做人,就是摆正自己,正确待人,从孝敬父母做起,爱兄弟、邻里、老师、朋友以至草木、天地……中国古人从人与人的情感中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对一味地从物欲的满足中找快乐的现代人,包括年轻人是很值得借鉴的。

但传统文化作为对现代人的教育,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强调责任忽视权力,强调整体忽视个体,强调克己忽视自由,强调内省忽视外求,这可以补充现代教育的不足,但其本身存有缺陷,不能完全取代现代教育。二是传统文化对道德的敬畏是建立在对祖宗的崇拜,对父母的敬畏上面。要为家族争光,不给父母丢脸,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要求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敬畏祖宗、敬畏父母,已不可能了。但传统文化对父母孝的情感,是可以继承的,只要一个人心存良知,对父母的爱,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

在政治教育失效的情况下,以公民教育来替代,是很好的做法。

东平教授编了《新公民读本》,讲公民的道德,仁爱、诚信、责任;讲公民的价值观,民主、自由、人权;讲公民的知识与技能,等等,

这本读本,教育部门能接受作为教材吗?

杨东平:

被禁止出版了。

徐景安

这就是改革的困难,你要以公民教育来替代政治教育,他要把公民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现阶段公民教育也有两个问题不好解决:一是公民教育讲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宪法规定的中国公民权力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要求公民承担责任和义务,究竟有多少说服力,能否经得起学生提问?可能会说,你们还是先给领导们进行公民教育吧,这怎么回答?二是民的责任和义务靠什么维系?靠法律,靠舆论,靠道德。西方公民靠宗教,对上帝的敬畏。靠法律,对宪法的敬畏。总统宣誓,不是手扶圣经,就是手扶宪法。今天,中国共产党员入党,向党旗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有多少心存真诚?将爱国作为公民教育的内容,没有疑意,但是作为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否合适?说到底,是信仰问题,这是德育教育的头号问题,可是整个中国、整个社会都没有解决,又怎么来教育学生?这就回到创建中国新文化的起点,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

信仰是一个人的终极追求,也是一个人的心灵敬畏。能为今天中国人终极追求的、心灵敬畏的是什么?我研究的结论是人生的幸福和对生命的敬畏。“追求幸福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共同追求。”“人有性别、阶层、民族、国籍的差别,对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追求幸福的动机、愿望、目的是一致的。”“为了自己的幸福,要自觉约束自己。”为了自己的幸福,要善、要讲道德。进一步追问,人为什么要追求幸福?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不要白活一辈子。以此为逻辑起点,人要敬畏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人类的生命;人要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要继承东西方道德文明的结晶:“追求自由与约束自己,拥有权利与承担责任,勇于获取与慷慨付出,外求开拓与内省修行”。这就是我起草的《21世纪幸福宣言》的基本观点。追求幸福与敬畏生命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所能接受的。若有可能,我也想编一个读本,从“我”出发,怎么认识自己,怎么对待生命,怎么追求幸福,怎么活得有价值,怎么活得有意义?然后怎么对待他人、社会、国家、自然、地球?其中包括怎么对待困难、挫折,怎么对待恋爱、婚姻等,这就是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国家为本位。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首先要认识自己,什么是幸福,怎么追求幸福,然后才是怎么对待他人、社会、国家……我听一个朋友介绍,以色列人编成一本一本书,由浅入深,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让学生看。我想,能不能把这些道理编成一个一个故事,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将传统教育与公民教育结合起来,这可是巨大的工程。

怎么做学问?教育的功能主要的不是传授知识,知识是海洋,教不了那么多;教的知识未必受用,可能不干这一行;知识可用现代技术搜索,没有必要背。教育主要是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研究方法,而当今中国教育传授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标准答案、方程公式、解题技巧,都是一辈子无用的死知识。

比如什么是大象,我们的学生要背是食草动物,长鼻、腿粗……西方教育就是让你查资料,大象是什么的知识没有意义,而查大象是什么的方法很有用。

又比如成吉思汗曾经打到欧洲,我们的考试题是成吉思汗帝国的版图。而西方的考试题是,如果成吉思汗没打到欧洲将怎样?我们有标准答案,为了考试。人家没有标准答案,为了启发想象力。

又比如物理课讲抛物线,我们是化时间背公式。西方让学生编组做一个抛物的机器,然后比赛,看谁抛得远,训练了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我外甥女在澳大利亚上小学二年级,每天背着小书包,里面放着糖果、饼干,非常快乐。五六个小孩围一个圈讲故事,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学习倾听别人的讲话、对他人的尊重。可是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童年,获得的大都是一辈子无用的知识。

让学生失去快乐、痛苦煎熬十多年的我国教育,是不是把智育搞上去了呢?1999年、2001年统计,在《自然》与《科学》两个杂志发表的论文,六所中国一流大学,共发表20篇文章,哈佛大学是399篇,同属亚洲的东京大学131篇。我们一直以基础教育扎实为荣,但最需要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却很弱。谁都知道,我国的出路在于创新,然而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创新吗?

归结起来,教育就是教学生做人的ABC、做学问的ABC,可我们的教育恰恰没有这两个功能,就教你如何应付考试,考完就无用。然而,这种教育制度不许改、不能改,说是中国仅剩下的最公平的制度。

TAG: 徐景安 中国 教育

引用 删除 Guest   /   2009-06-13 23:41:14
5
生命的质量 引用 删除 海豚37   /   2009-06-13 12:55:26
我们的教育以在校生的数量和规模为成就,不追求教育的品质和质量-------这的确是铁的事实,每次看到这样的数据,就觉得很可笑.
引用 删除 LUOXY   /   2009-06-13 11:14:31
说的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530
  • 日志数: 7
  • 书签数: 1
  • 建立时间: 2009-06-12
  • 更新时间: 2009-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