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没事过来看看。

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兼谈食品安全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2-20 10:18:24

查看( 234 ) / 评论( 3 )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叶芳
h!j!K(y'l/yb0  近几年来,一系列损害公众利益的食品黑幕频频曝光,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食品安全问题的“揭黑”热潮。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安全体系中一根脆弱的神经。
` w6` zg JS0I%] l0  引爆这一个个在食品行业存在已久的定时炸弹的,几乎都是媒体。近几年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第一个出面披露。2006年两会期间,食品安全问题首次进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正是媒体朝“毒瘤”开了第一刀,才使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并有力推动了政府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科学决策以及强化安全预警机制的建设。
){p^e5m p-pA&R@v0  然而,在被媒体高度曝光的“海南蕉癌风波”、“啤酒甲醛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中,某些媒体却扮演了“恶炒”的角色。中宣部对参与“啤酒甲醛”恶炒的媒体的通报批评犹在耳畔,2006年夏天,“注水西瓜”又被某些媒体误炒,致使仅海南一地的瓜农经济损失就达3000万元;而2007年的“蕉癌风波”再次袭向海南,因为“有毒”的报道,香蕉价格大跌,蕉农苦不堪言;2008年秋,全国又出现了四川广源桔子长蛆的传言。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上,媒体如何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反思。
{7ci#mJz Ar G0  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的社会背景解读
$A3n*]UT^|2CfU0  现代社会,人们的食物链基本依赖于现代食品加工、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食品安全与民众的切身利益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近两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并引发全民关注的轰动效应,除了食品安全问题本身具有重要性及频发性等特点外,还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食品伙伴个性空间IC^pZ;n2\ q!X1{'g}
  1.社会生产力进步,公众健康意识、知情意识提高
(rT%B4] { ]C/VBY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关注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能不能吃饱、能不能吃好、能不能吃得安全。在13亿人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公众的健康要求也随之增强。而同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公众的消费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知情权和话语权意识,也使突发性食品安全问题再也无法以“隐瞒”、“虚报”、“私了”的方式了事。因此,对食品关注点的变化凸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公众的健康意识、法制观念和知情权意识的提升。食品伙伴个性空间O"v*gE y$E
  2.经济贸易一体化,食品安全成为全球“共同利益”食品伙伴个性空间-g@8B,D,}0lh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安全不再是一国的内部事务,而成为全球的“共同利益”。任何一件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都可能成为国际性新闻事件,引起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从而使这种“眼球”效应更加明显。英国掀起的“苏丹红旋风”席卷亚洲和中国啤酒受“甲醛风波”影响滞销日韩等事件就是明证。食品伙伴个性空间;XI!e8H0DE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还处于与国际市场的碰撞、对接过程中,贸易伙伴的绿色壁垒也触发了我国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重新审视。磨合时期更容易激发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从而使食品安全问题报道越来越具备全球化视野。
6P2j1d$R| R0  3.媒体改革初具成效,快速反应机制形成食品伙伴个性空间(b!Tfv5k;}^(z Vd
  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媒体发挥了强大的“守望哨”效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教授喻国明所言,“国人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就是源于媒体的开放、尽责和主动作为。媒体更具有‘守望意识’,总体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①
4[ v2Nc!M3r1s0  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积极作为得益于媒体改革初具成效与快速反应机制的形成。有评论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中国社会正在呈现出的情形是,媒体监督的力度和反应速度已超过了监管部门,从而成为最及时最有效的监督。

TAG: 舆论监督 发挥

土豆等你来! 土豆烧牛肉 发布于2009-02-20 09:55:34
媒体存在“虚假舆论监督”现象
  诚然,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积极介入,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切实保障了公众知情权。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不少炒作“食品安全”、追求“新闻”效应的报道,暴露出一部分媒体敏感有余、质疑不足等缺陷。媒体的“揭黑打假”演变成“虚假的舆论监督”,危害了合法经营企业的权益,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中,无论是媒体的爆料动机,还是实际新闻采编行为,都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问题表现在:食品伙伴个性空间#D#c5S6\|4R:J7I+~!T7Z
  1.动机不纯:追求爆料、恶意炒作
,^2Om3wg;z6v,^ a食品论坛,食品行业社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等
  民以食为天,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总是能够引起受众的广泛注意。但是这种眼球效应却被某些刻意追求轰动、一心只想爆料的媒体所利用,在不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抛出所谓猛料以吸引读者眼球,进行“虚假的舆论监督”。
)h-eAM        |dQspace.foodmate.net  “啤酒甲醛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由少数媒体错误炒作起来的案例。2005年7月5日,《环球时报·生命周刊》第24版在未到啤酒企业采访,未到食品质量行政监管部门核实的情况下,发表特别报道《“一个啤酒工作者的来信”》和该报记者采写的《啤酒业早该禁用甲醛》;7月7日《成都商报》转载《环球时报》的稿件,将标题改为《啤酒界人士揭内幕:甲醛作稳定剂》;7月8日《重庆商报》转载《成都商报》的稿件时,将标题改为《国产啤酒95%含甲醛?》;之后,一些媒体争相转载,渲染国产啤酒的质量问题,使我国啤酒在国内消费者和出口国家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
_v+uK)H_e.Up食品论坛;食品社区  媒体的这种爆料、炒作心理在对著名企业、“洋品牌”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尤其明显。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中,被曝光的奶粉品牌多达20余种,但只有伊利、蒙牛被媒体广泛报道;近一年来,亨氏、杜邦、宝洁、强生、肯德基、麦当劳、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名牌企业在中国连连被媒体曝光产品质量问题,这些企业对此反应各不相同,但都免不了被钉在舆论批评指责的靶心,甚至酿成了行业性的信任危机。在强大的媒体与信息时代,国内外知名品牌似乎成了“弱势群体”,一篇文章扳倒一个知名大型企业,“免检产品”一夜就成为“毒品”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品牌的显著性意味着报道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这是媒体行业的特性使然。但是,这种做法绝不是一个成熟、客观、负责任的媒体所为。
0j+\7y3z]食品论坛,食品行业社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等  2.消息源不准,滋生虚假新闻
(QGv;tI;A:O+m|space.foodmate.net  所谓消息源,简单地说,就是新闻线索来源。消息源的权威性直接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对于食品安全这样一个非常专业的知识领域,如果简单地采纳不具备信息发布资格的部门或个人发布的信息,很容易造成虚假新闻。然而我们发现,在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消息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食品论坛;食品社区a/c+bYs2G
  第一,大量使用匿名消息源。在新闻报道中不提及消息源的真实姓名和所在单位,而简单地代之以“据消息灵通人士说”、“据专家说”、“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业内人士透露”等。这固然是为了保护消息来源的常规做法,却往往又为不实消息的传播开了方便之门。
        x)z,b z7|sJdX2y食品论坛,食品行业社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等  以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的“注水西瓜事件”为例。2006年7月19日,广州《信息时报》发表了一篇《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被注红药水根本不能吃》的报道。该报道的消息源以读者报料形式出现,称:“记者近来接到不少投诉,怀疑西瓜被注入了红药水”。文章提到了“市民李先生”、“在某医科大学上班的杨女士”、“家住广州大道北的刘阿姨”。虽然有多个报料人,但其身份介绍笼统而又模糊。后经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实际调查与取证,文中提到的消息源是记者虚构的。
8TK(co K4k8y8U  第二,不加证实地引用国外媒体或科研机构的消息源,尚无定论的科学研究在中国演变成食品危机。从2005年的肯德基苏丹红鸡翅、高露洁致癌牙膏、碧螺春茶叶、油炸方便面致癌、杜邦特富龙不粘锅致癌等事件分析,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消息源模式似乎都有迹可寻:致癌、有毒的“猛料”最先被国外媒体或科研机构抖出,然后国内媒体“进口”、跟进,形成“舆论监督”的高潮。后经证实,这些消息有真有假,而我国媒体在“引进”时却是全盘接受,不加证实。
5h}xBw]%[space.foodmate.net  例如2006年3月4日,国内媒体披露了芬达、美年达汽水等软饮料可能致癌的消息。消息源为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称如果汽水同时含有苯甲酸纳(防腐剂)与维生素C(抗氧化剂)这两种成分,可能产生致癌的苯。报道一出,全国又掀起一阵“芬达、美能达致癌风波”。3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软饮料产品检验结果:检测中软饮料样品的苯含量均未超标,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也为芬达、美能达“平反”。
t4PP#oWp
RC
  3.记者科学素养缺失,媒体报道存在误识食品伙伴个性空间
FObaUa}#i8P_I

  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知识领域,但是大多数记者并不具备食品加工与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科学缺失,使部分报道不能做到科学、准确,夸大了食品质量的危害,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
r(`GE        m,Go dd食品论坛,食品行业社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等  科学素养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媒体报道存在“零风险”误识,认为“只要食品含有有害物质”,那就是“不安全”的。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食品营养和安全研究所吴永宁博士指出,食品包含有害物质与食品有毒是两码事。“实际上,消费者期待的食品100%安全是一种理想状态。”他解释说,“按现有科学检测水平,绝大多数食品都存在有害物质。检测机构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进行健康危害风险评估,根据‘剂量决定毒性’的原则,当有害物质达到一个临界区域时,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②食品论坛,食品行业社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等&Z,pcScNJ7^7EX
  这种科学素养的缺失还表现在,离开量去谈毒性,夸大质量事件的危害。只要检出食品含有某些致癌物(甚至是无科学依据的误传),离开量(含量与食用量)的毒性评估,就作出“致癌”或“可能致癌”的断言,是目前媒体报道“食品安全”的通病。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任小铁指出:“不能笼统地说食品不符合标准就不安全”,“质量不合格食品是否安全,还要看其超过标准的项目、程度和人体所摄入的数量,进行科学分析判断。”③例如在美能达、芬达致癌事件中,最后检测结果发现,软饮料中的苯含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苯限量为10ppb(即1升水中允许含有苯10微克),所以说它是安全的。
土豆等你来! 土豆烧牛肉 发布于2009-02-20 09:58:48
加强新闻自律,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形成了由媒体、企业、公众三者组成的舆论场。如果这个舆论场“失真”、“失时”、“失语”,那么这舆论场中的三个主体必将无法和谐相处,陷入恶性循环中。特别是对媒体一方来说,食品安全新闻绝不能成为媒介的营销手段,否则到头来损害最大的还是新闻传媒业自身赖以生存的公信力。那么如何改进食品安全问题报道,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呢?
DK{.j`AK&o;z*wG  1.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感
d rW(z.QR,Q        ?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它要求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的时候,遵从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
0G[G
K1eo7MRV {食品论坛,食品行业社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等
  在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很多以权威著称的传统媒体暴露出自身新闻专业精神的缺失,缺乏科学责任和质疑精神让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在危机时刻,掌握着公共资源的媒体只有秉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才能杜绝以公共利益之名炒作、追求轰动效应、谋求商业利益的可能。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本是媒体塑造形象,提升公信力的好机会,媒体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报道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n$y}iy#v4o9Z$N  2.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新闻炒作.K.hgU$BFu9h4B
  《国际新闻道德信条》指出: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任何事实。反观媒体热炒的几起食品问题的“冤假错案”,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先有个别媒体爆出“猛料”,随后大批媒体纷纷跟进,造成以讹传讹的新闻媒体间议题设置的互动,最终形成“舆论监督”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很少有记者对这些“猛料”调查取证,对消息来源实行“二次监督”。`4y/I
g`dH1U6E

  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恶意炒作之实,是记者在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一个特殊表现。这种将媒介自身的特殊利益暗含在道德化的陈述之中的做法,比一般的新闻炒作更能误导公众和舆论,其危害性也更大。因此,媒介在此类问题上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FEStX0hw
  3.培养记者的科学素养,倡导新闻报道的科学精神space.foodmate.net3y%Ut3c2i8XZ
  相较于其他新闻报道,食品安全报道要求记者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诚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媒体要向公众传达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正常的评估风险的尺度——尤其是对于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在传达警示信息的同时,格外要进一步增强科学素养。”④
$?.A&jLl Wk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反应速度,不能满足日渐成熟的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诉求,因此就更需要媒体在短时间内将全面、科学的声音传达出去,为受众解惑。但大多数记者受自身知识面所限,对食品科技知识懂得较少,如果记者既不去做资料搜集等案头工作,又不去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必须树立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多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真正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食品论坛,食品行业社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等_"N4t!`X;@db].IY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作为社会的公器,媒体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加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对食品安全问题曝光的终极目标,在于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诚信的和谐社会。无论是媒体、公众还是政府,只有以理性、建设性的姿态处理食品安全事件,引导而不误导,帮忙而不添乱,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推动和谐社会最终实现。space.foodmate.netF1Jb-N{4F*@p1S2F
  注释:
)bMObp7N!])U  ①④徐楠:《食品安全需要良性互动的“舆论场”》,《南方周末》,2005年8月4日space.foodmate.netIu`4iTb(c6B
  ②成功:《食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南方周末》,2006年3月16日
{|ctTV zJ食品论坛,食品行业社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等  ③任小铁:《把握住食品安全的关键——健康安全》,《中国质量报》,2005年11月16日
:@+gd2](j5b9`
F%p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_&QmHH#R(U6T/\来源: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9/02/19/015272450.shtml
Surveyor wangke1978 发布于2009-02-20 10:52:21
媒体追求的是效益撒!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