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城堡: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全国各地饮食文化(不断补充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9-12 11:10:31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 个人分类:暗夜城堡食品资讯

查看( 11121 ) / 评论( 99 )
一,广东饮食文化
粤菜通常是指广府菜,博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不仅揉合了邻近的潮州菜和客家菜,还移植了其它菜系的名菜,近代又吸收了西菜的一些烹调方法.如京都骨(京菜), 宫爆鸡丁, 铁板牛肉 (川菜), 太爷鸡 (徽菜), 五柳鱼 (浙菜), 茄汁牛排, 姜汁撞奶 (西菜).
      广府菜口味崇尚清淡,因气候炎热人易上火(热气),稍辣尚可刺激胃口,麻是绝对受不了的.材料以鲜嫩为主, 力求清而不淡, 鲜而不俗, 嫩而不生, 脆而不焦, 油而不腻.有五滋 (香松软肥浓) 六味 (酸甜苦辣咸鲜) 之说.但随时令而变, 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浓郁.
      粤菜材料讲究鲜活,禽鸟海鲜要即点即宰.食客个个练就了火眼金睛, 一碟虾端上来, 看看虾尾是张是合就可判生死了.
粤菜选料广博,尤以粤西桂东人吃得最大胆,神农尝百草的勇气也不外如是.西汉<淮南子>有云: 粤人得蚺蛇以为上肴.西江流域至宋代尚为原始森林, 象虎出没, 战天斗地的劳动人民上天揽月, 下海捉鳖.粤西人喜食竹笋,于是顺便将与人争食的笋蛆,竹鼠捉而烹之. 笋蛆,又名竹虫,肥肥嫩嫩的,油炸起来有淡淡的奶油香味.
      野生蛇乃地龙, 乃滋补之品.将蛇头钉在柱子上, 用刀生挖其胆, 化酒饮之, 豪气冲天. 名菜三蛇烩,专驱湿气,三蛇为金脚带(金环蛇),饭铲头(眼镜蛇)和过树榕,以毒攻毒,越毒越好. 蛇老猫小母鸡同煲谓之龙虎凤大烩,而龙凤羹就是老母鸡煲蛇,还有鲜甜的水蛇粥. 惜乎养蛇产业化之后, 如AA育肥鸡,其味其效远逊矣.
      珠三角人好食田鼠(非坑渠老鼠),腊制田鼠干,佐以乌豆,老姜煲汤,滋味一流.沙田区咸淡水交界处产一小虫名禾虫, 营养丰富, 味极鲜美.禾虫酱为金山客回乡必寻之极品, 不过, 外地人吃起来需要点勇气, 因那玩意儿看起来有点象蚂蟥.
      谚云: 宁食天上四两, 不食地上半斤 (古十六两秤, 合八两). 今有专集飞禽的野味馆,一溜大小笼子,食客驱前搜视,大眼望小眼, 即点即宰.所谓野味其实都是人工饲养, 因野鸟活不过夜, 想来与保护野生动物无碍.三水禾花雀驰名省港澳, 稻熟季节, 晚间众好汉张开大网, 横扫田间, 笨鸟只知一味勇往直前, 终困于网眼.
      世界名犬沙皮狗全身无毛, 头多皱褶象老人头,表情肃穆,人见人怜,深得有闲阶级喜爱.此犬原产南海大沥, 为看门大将军兼过节牺牲品, 不过现在炒得那么贵, 脖子早挂上免死金牌了. 其它的狗,尤其生在中山,廉江的,就没那么幸运了. 就我所见,传统的毁灭方法是: 裹以布袋,高处挂之,乱棍击死.一煲狗肉香气四溢, 故又名香肉.魅力没法挡, 和尚也要佛跳墙了.
广东人总是喜欢把你往吃饭喝茶的地方领。而在这里,吃饭喝茶的地方总是人满为患。他们让你喝茶,喝汤,吃生猛海鲜,吃各种贝壳,吃鸟,吃蛇,吃龙虱,吃田鼠,吃禾虫,吃各种你觉得千奇百怪的东西。他们总是在不停地商量下一站去哪儿吃饭喝茶,尽管这一顿还没吃完,而你已经撑得只有两只眼珠子偶尔还能吃力地转动一下。

    广东人的主食总是要吃米饭。最后一道菜总要蒸一条鱼。他们一顿饭结束的信号是找侍者要一把牙签。有时候他们结完了账,不知不觉地叼着牙签就走在大街上了。

    如果你在广州呆的时间长一些,还会发现广东人全神贯注地关注你的健康。他们通过热情地建议你吃五花八门的各式各样的汤水菜肴炖品来调理你的身体。他们觉得你的身体里有清不完的湿和热,他们告诉你现在正在吃的这盛炖品是温补或者大补的,还有,这个菜寒凉,那个菜上火,等等。如果你们中间少了那张饭桌,少了茶楼食肆那种轰轰烈烈的人声和排山倒海的场面,那么广东人对你的那种满腔的热情和爱心,真是不知如何表达才好。粤人在吃的方面,变化不算太大。《史记》里就记载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粤人们是“饭稻羹鱼”的,吃米饭,喝鱼汤。亚热带的气候,加上海湖港湾密布,各种果实和水里的虫蛤贝类,简直是唾手可得,根本就 “无饥饿之患”。所以,吃是不愁的,有稀客来访,顶多也就是烧饭摘果,打鱼捞虾摸贝壳地一通忙乎。

饮早茶是广东人独特的喝茶习俗。清晨起床以后,在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名茶美点(早点),一盅两件,既解决了早餐,也是一种绝妙享受。 茶点,即是茶水与点心。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元堡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水晶包、水笼肉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虾仁粉、云吞等等。   饮茶是广东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这里,紧张的人们开始松弛下来,清闲地谈着人生,谈着故人,讲着故事;在这里,人们挥洒自如地在淡淡的茶香中,把心情晾得清清淡淡。人们在茶楼里沏上一壶好茶,点上几道美味点心,有的自斟自饮,有的与朋友海阔天空地大侃一阵,岂不悠哉!
  

      茶楼也是人们谋生的重要场所。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茶楼里谈论着股票、楼市,谈论着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汽车。在这里,人们交流着各种经济、商品信息。没有"泡"茶楼的本事,发财的机会也少很多。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的商业社会的。清闲、舒适的茶楼,变成了商业谈判的地点,使得茶楼不再只是人们闲谈,打发时光的悠静场所。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幅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这正是人在茶楼饮茶的心理写照

沙丁鱼.jpg
南瓜

南瓜

TAG: 空中花园食品资讯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2 10:56:01
二,福建饮食文化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著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主 食
  1.稻 米
  福建各地主食以稻米(即大米)为主。自古以来,八闽粮食种植以水稻为冠。
  闽北不少县份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产粮区,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清嘉庆《南平县志》载:“南平日三餐皆饭,以食粥为耻。惟夏晚间,食之民茹。”(清·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浦城、建阳等地农村,一些地方至今仍保持三餐吃干饭的习惯,福州地区一般则是早晚稀饭,午餐干饭,间有“二干一稀”食制。而平潭、福清及闽南部分沿海非产粮区,有一日三餐皆稀饭者。现时虽无“以食粥为耻”之俗,但福建人讲究饮食中的“饱”与“实”。所谓稀饭,并不同于北方的“粥”,而较为稠密。
  每至春耕、秋收等农忙季节,因需起早摸黑抢种抢收,劳动量增大,闽北、闽西北和闽东有的一日四餐、五餐甚至六餐进食。闽南一些信神妇女,因许愿农历初一、十五或每逢三、六、九不食早餐,俗谓“减大顿”,含有以此省下食福,留给子孙享受之意。
  米饭加工以蒸、焖、捞为主。捞饭在农村很普遍,系用竹制的“笊篱”捞出半熟米饭,将捞出的饭粒上甑炊熟,以备中、晚餐之用,余下的米汤和饭粒熬成粥作早餐。
  闽南部分地区民众爱吃“肉末粥”,在粥中加肉末、蛏、葱姜和少许盐、酱油,不用佐餐菜肴,以此作早餐或晚餐。闽西连城一带农民,早餐多干饭,午、晚餐较多喝粥,且喜加入蔬菜、芋头、瓜豆等煮成菜粥。闽西北泰宁、建宁等县产竹,当地人喜用毛竹制成的竹筒蒸饭。竹节焖饭更见情趣,当地人上山劳作时,常砍一节毛竹,把淘好的米置竹节中,封好后就地拾柴烧烤,竹裂而米饭熟,闽西武平的“簸箕饭”是舀米浆于簸箕上猛火蒸熟成饭皮,制成小块,包上豆芽、瘦肉、虾米等食用。在南靖,农民下地干活或肩挑走贩时,习惯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团,俗称“茭茎饭”。闽北南平一带也有草袋蒸饭的习俗,俗称“草包饭”。福建人对用糯米和粳米加工制的“糍粑”和“白粿”也很偏爱,在制作方法和形态上它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福州地区多为长条状;闽南多为块状和扁圆状;闽东、闽北多为纺锤状,但其食法大同小异,或煮或炒皆可,既可作主食,也可佐餐。
  2.甘 薯
  又称“地瓜”、“番薯”、“红薯”。明代万历年间,番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记载了番薯入闽的故事:“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甘薯一引入,就为赈济福建饥荒立功殊伟,福建人为此在福州乌山建有“先薯亭”以纪念。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下至鸡犬皆食之。”并以其“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闽小记》卷3《番薯》)而成为福建居民食桌上的宠物。在莆田和闽南一些地区,旧时地瓜甚或成了当家食品,人称“万能粮”。1949年以前,古田县大桥镇以东的“大东地区”,曾流传这样的俗谣:大东三件宝,“番薯米当粮草,竹片当灯火,火笼当棉袄”。
  闽南惠安县地多沙碛,旱地所占比例很大,主要种植地瓜,历史上有“番薯县”之称。旧时该县人民主要靠食地瓜度日,农民甚至一日三餐吃地瓜,仅逢年过节才能吃几顿大米饭。每年地瓜收成后,除少量现食外,大部分加工成粉或切成条丝状或片状的“地瓜米”、“地瓜片”,以备常年食用。
  作为与大米互补的代用主食,番薯最常见的食法是将其与米掺和混煮。清光绪年间,惠安崇武人蒋君采以“新釜炊番薯”为题,口占一绝曰:“水骨千年白,瓜心一味丹。饭汤虽变黑,未必带辛酸。”(《星洲惠安公所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对地瓜饭激赏备至。福州一带旧志中也有“三餐皆饭,乡人或掺以薯米。”(民国《古田县志》卷21《礼俗志》)的记载。
  地瓜的加工有煮、蒸、烤、晾几种。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地瓜米充当主食的现象在省内逐渐减少,但在城乡仍普遍将地瓜用作酿酒,薯粉用来佐餐和制作各种风味小吃的。
  3.面 食
  除了大米和番薯外,近代以后,面食已汇入福建人主食的谱系。由小麦加工而成的面粉,昔时闽北人俗称“面灰”,抗战前多称“洋灰”,意指进口货。面食中最常见的为粮食部门加工的各类干面,如“阳春面”、“仲秋面”、“蛋面”等,民间制作的则有“切面”、“鱼面”及面疙瘩、面包、馒头、煎饼、水饺、肉包(包子)、蛋糕、油条等。
  副 食
  福建是南方主要鱼、肉、蔬、果产地之一,因此副食品具有花色多、品种全、做工细等特色。闽人的主体是汉族,故一般是荤素兼食。日常的副食,肉类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等;禽类有鸡、鸭、鹅、鸽等;鱼类有淡水产的鲢鱼、鲫鱼、鳗鱼、鲤鱼、草鱼、鲶鱼等;海产有黄瓜鱼、带鱼、鲳鱼、马鲛鱼、鲑鱼等;蟹、虾、蛤、蛏、牡蛎等贝壳类也是居民的盘中之物。菜类中的豆类,有黄豆、扁豆、豌豆、黑豆、四季豆、豇豆、绿豆和各种嫩豆类,饭豆中有红豆、乌豆之分;蔬菜主要有白菜、包菜、芥菜、韭菜、菠菜、葵菜、空心菜、黄花菜、瓢羹菜、芥蓝菜、苋菜、油菜、番茄、花菜、芹菜、豆芽菜、萝卜、胡萝卜及葱、蒜、姜等;瓜类主要有冬瓜、丝瓜、黄瓜、南瓜、葫芦(葫瓜)等,还有山芋、马铃薯(土豆)、槟榔芋等等。此外,野生的竹笋、菰类;水田间的鳅、鳝、螺等;溪涧潭壑中的鳖、蛙、蝈(棘胸蛙)等;山林中的蛇、野猪、山羊、麂等也时有应市。豆制品门类甚丰,有豆腐、豆干、豆皮及加工精细的腐竹等。油类则有菜油、花生油、茶油、猪油、麻油等。
  福建人历来讲究荤素菜肴的烹调,诸端烹法,样样在行。古代就有煎、炸、炒、蒸、熘、荡等不同烹调方法。各地饮食口味略有不同,福州地区烧菜喜用虾油、糖、酒为佐料,甜、醇、香为其菜肴风格,特别是讲究“甜”。郁达夫先生曾形象地描述道:“福州食品的味道,大抵重糖;有几家真正福州馆子里烧出来的鸡鸭四件,简直是同蜜饯的罐头一样,不杂入一粒盐花。”(《郁达夫文集》第4卷150页《饮食男女在福州》)闽南地区则忌用虾油,喜清淡,重本味,烧汤制羹时还常加入当归、党参、枸杞等中药。闽南部分地区喜食咸,南安一带即有“无咸不成甜”、“咸甜湔(淡)无味”之说。而闽北,闽西北山区受邻省影响,加以山高水寒,烧菜时下盐、加辣椒较多,菜肴风味浓烈。
  闽菜的烹调技艺,有四大特色:
  一是刀工巧妙,寓趣于味,富于美感。它运用细致的片、切、剞等精湛刀法,使烹制菜料大小相等,厚薄均匀,长短无差,剞划一致,不论其质地坚实、酥烂或脆嫩,均可达到沁深融透、成型大方、火候表里如一的效果,且外形美观得趣。如“淡糟香螺片”、“鸡首金丝芋”等菜式,予人以剞花如荔、切丝似发、片薄若纸的美感,食之芳留腮颊,余味淳长。
  二是汤菜考究,变化无穷,别有特色。闽菜重汤,讲求原汁原味。原料多用海鲜,通过精选各种主辅料加以巧烹调制,摒除原料固有的膻、苦、涩、腥等味,又保留其原味,使不同质地的菜肴汤味各具特色,故向有“一汤十变”之说。如“芋艿煨羊肘”、“葱烧蹄筋”等汤菜,或汤清如水,或白似乳汁,或金黄澄透,道道味鲜甜爽,馥郁芳香。
  三是调味独特,偏于甜酸,突出清淡。闽菜的调味别是一方:善用糖,以甜去腥膻;巧用醋,酸能爽口开胃。并且以甜而不腻、酸而不涩、淡而不薄享有盛名。此外,闽菜还善用红糟、沙茶、芥末等佐料。仅红糟就有炮糟、拉糟、煎糟、醉糟等几种用法,上述调味各具去腥、保鲜、增香、调色和醒脾开胃、帮助消化等功效,并因此构成闽菜独有风味。如“醉糟鸡”、“芥末鸡丝”、“沙茶焖鸭块”等佳肴,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偏于甜酸、突出清淡的八闽风味特色。
  四是烹调细腻、雅致大方,色、香、味、形俱佳。闽菜的烹调技术主要有熘、爆、炸、氽、炒、蒸、煨、焖等法,烹制细腻表现在选料精细,泡发恰当,调味精确,制汤考究,火候适宜等方面。如“荷包鱼翅”、“佛跳墙”等均具这一特征。雅致大方反映在保持菜肴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和小巧玲珑的盛菜器皿上。如“龙身凤尾虾”、“白炒鲜竹蛏”、“生炒黄螺片”、“十锦蜂窝豆腐”等佳肴,均体现了雅致大方的天然本色和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
  考究的福建菜固然为人称道,但福建食俗中最能体现民间色彩的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常便菜。
  旧时佐饭多为菜蔬、腌菜、咸鱼之类,至今犹然。在福建,无分东西南北,家家户户均有早、晚餐食腌菜、糟菜、酱菜等长年菜的习惯。民间不论是对肉类、鱼类或是蔬菜,都有一套腌制、晒干技术。乡人喝粥,多佐以各类蔬菜腌制的菜肴。春夏之交,所谓青黄不接的时令,山区人还吃地瓜藤上较粗大的梗。闽北、闽西山区多以芥菜为原料腌制“酸菜”。闽南、闽东多以萝卜腌成“萝卜干”(俗称“菜脯”)。而福州近郊农民腌制酸菜则二种原料兼用,其制作方法是:以芥菜或萝卜缨晒至叶梗蔫软呈皱缩形,加盐搓揉,装入坛内,压实封口,让其自行发酵,制成后其味微酸,其质脆嫩,芬香扑鼻,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食用时用油下锅翻炒,调以糖、盐等配料即可;如加入肉丁炒食,则更丰味油润。闽北、闽南所产酸菜制法略同于福州,所异者喜在翻炒时加入适量辣椒,使之劲道更足。在南安县蓬华地方,用当地产的优质芥菜腌制的“盍瓮菜”(又称“窖菜”)堪称腌菜一绝。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蓬华一带家家忙于收芥菜,鲜吃之余,制成大量“盍瓮菜”,此菜保存越久,味道越佳,当地人家中普遍存有三五年的“盍瓮菜”,要找到保存二三十年的“盍瓮菜”也非难事。据说此菜还有养肝肺、去风湿的药用价值,算得上闽省腌菜中的极品了。民间也因此有“蓬华窖菜胜过黄埔解元”的说法。古田、闽清一带所产红糟享誉八闽,当地人喜用芥菜晒干加盐,再以红糟腌存,操制成四季可食的香爽“糟菜”,风味殊佳。
  闽北的政和、松溪、武夷山、浦城以及闽西北的泰宁、建宁一带竹乡农民,每年制作“笋干”(俗称“笋咸”)。作法是用四分之三笋配四分之一盐,煮上一天一夜,取出晒干至其色发黑。煮食时其味清香,可供全年食用。建瓯、政和一带居民习惯用发酵过的黄豆或霉豆腐乳配以红酒为主料,浸入毛芋干、香菇干或其他菜梗干,制成香气四溢的咸菜。此外,各地酱园还经营一些经济实惠又为当地民众所喜好的小菜,咸、酸、甜、辣一应俱全。如“酱瓜”(酱制黄瓜)便是百姓居家的“常备菜”,福州一带就有“小菜大事”之说。
  福建沿海地区海产丰富,滨海人家多将小鱼、小虾腌制成鱼干、虾米等用以佐餐。旧时闽南平和一带俗谚“吃珍珠麂(麦饭),配凤眼鲑(咸海间鲑)”,意即喝粥配咸鱼,为普通饭菜。福州地区用海边滩涂的鲜活小螃蟹(俗称“蟛蜞”)洗净除脐,加盐、糖和酒糟制成“蟛蜞酥”,脆且含酒香,食之嘎嘎有声,风味独到。到今天,一些“老福州”对它仍一往情深,早餐必备。
  闽北一些山区县(市)因山高水寒,当地人嗜好辣椒。农村中三餐吃辣椒是寻常之事。上至翁叟,下至童孺,均能吃辣。邵武、光泽、泰宁一带有“无辣不成饭”的说法。遇青黄不接季节,辣椒更成佐餐佳品,无菜时,往往举家围吃一碗辣椒就可济事了。当地人除食鲜辣椒外,还备有辣椒干、辣椒粉、咸辣椒(即辣酱)等。在穷乡僻壤,常见当地人闲来抓辣椒干在嘴中津津有味地细嚼。每年每户需干、鲜辣椒数十斤乃至上百斤,用它配以四季青菜,细水长流。山区的家常菜辣椒炒泥鳅,一海碗不上十条泥鳅,其余均为辣椒,鲜辣无比,十分开胃。
  福建民间很讲究食补,闽西武平人在荤食方面注意按季节变化而择畜禽肉。除常年食猪肉外,旧俗中还有“春羊、夏狗、秋鸭、冬鸡”之说,将副食与民间适时调补结合起来。福州、闽南食补之风也很盛,福州人对鳗鱼、鲶鱼、羊肉十分偏爱。闽南同安的林墩有句俗语“好菜是赤根(菠菜),好鱼是溪鰮,美女子是林墩。”把富含铁钙等维生素的菠菜,营养价值较高的鲶鱼与美女相类比。南安码头镇大庭村所产黑豆,俗称“大庭黑豆”,当地人称“大庭黑,大庭黑,赢过山珍雉鸡和鹧鸪”。该豆确有食用兼药用的功效,有一顺口溜称:“小小黑豆圆又黑,炖猪(脚)炖鸡连骨黑。消肿去湿又滋补,胜过补药洋参丸。”

副:丹霞镇客家饮食习俗
民俗民风,反映社会风情。民俗民风是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凝聚的各种实体文化,集中体现了不同地域中人们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仁化县丹霞山下的丹霞镇,居住人口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其中有7080个农业人口。本地居民讲的是客家话,行的是客家礼仪,过的是客家节日,吃的是客家菜,住的是客家房子。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生活行为等都成为了旅游者眼中旅游区景物的一部分,也是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来源。

    丹霞山风景区内有个名叫断石的村庄,据说是从福建搬过来的,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的客家菜主要有扣肉、鱼头炸花生、荷包豆煲猪肉、白切鸡(蒸热-冰箱-蒸熟)、莲子叶蒸鸡、酿豆腐,小吃有炸糖丸、打饼、谷仔、糍粑、角子,这些菜都很能吸引旅游者的口味。全村每家每户都在景区内摆卖客家特产,例如:沙田柚、白毛茶、笋干、还魂草、番薯干、香菇、胶股蓝茶、灵芝、黄狗毛、蜜桔、各类糕点等,特产的货源主要来自丹霞山及其周围山地村庄。

当地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七月半、清明、八月中秋、五月节、冬至,其中春节和七月半较大。节日时有个有趣的传统风俗:把鸭血滴在事先在门口放好的钱包上,钱包用纸做成,纸上写有家里男丁的名字,表示对祖公的敬佩,告知祖公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多少代人。此风俗也同时纪念当年南下搬迁时,祖公过黄河遇到大水洪发,传说一只鸭子载他过了河,用鸭血滴在钱包上,表示后人与鸭子血脉相连以及对鸭子的敬重。
南瓜.jpg

南瓜.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2 11:00:09
三,台湾福建饮食文化
台湾饮食文化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但又结合了中国大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高山族饮食文化

台湾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为主食,食皆用手。后来,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逐渐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渐成为主食。不过,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特色,如兰屿雅美族的吃鱼有男女之别的限制。高山族人喜欢饮酒,其用小米所酿制的酒,也呈现出特有的饮酒文化。

  闽客饮食文化

闽客饮食文化是台湾最主要的饮食文化,是从大陆的福建与广东饮食文化发展而来,成为今天"台湾菜",其主要特色是强调海鲜。闽客饮食文化中,餐丁酒店多设佛龛,以求保佑发财。另外,与福建、广东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特别流行"功夫茶"。在历史上,台湾还生产过供春、秋圃、潘壶等几种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紫砂名壶。如今,台湾茶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宗教信仰的饮食文化

台湾宗教信仰流行,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人,十分重视供品的食品内容。如生的用来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现今的台湾,也十分流行吃素。

食补文化

台湾与大陆南方一样,饮食非常讲究食补。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文化。在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厚。目前台湾食物养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机饮食、断食疗法及传统中医食疗。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淮山、芡实、莲子与茯苓)作滋补饮料,是著名的滋补小吃。民间食补习俗中最独特的是所谓的"半年补",即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丸,吃后可除炎夏百病。另外,台湾还有"补冬"或"养冬",即立冬日进补。

特殊风味的饮食文化

台湾特殊风味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结合了台湾本地与大陆各地的风味小吃。知名者有基隆庙口的天妇罗、彰化的肉圆、嘉义的鸡肉饭、新竹的贡丸、台南的担仔面、士林的大饼包小饼等。
xin_5207022216046981915515.jpg

xin_5207022216046981915515.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2 11:07:34
四,海南饮食文化
东山羊 

产于万宁东山岭,毛色乌黑,肉肥汤浓、鲜而不膻。其美味据传是因羊食东山岭特产鹧鸪茶等稀有草木所致,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东山羊的食法多样,各具特色,蘸以独特的佐料,是难得的美味。

和乐蟹 TOP

油亮,尤如咸鸭蛋黄,香味扑鼻产于万宁和乐镇一带海中,膏满肉肥为其它蟹种罕见,特别是其脂膏,金黄。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 最常见的食法是清蒸,蘸以姜蒜醋配成的调料,原汁原味,美在其中。

加积鸭 TOP

加积鸭又称“番鸭”,刻鸭红冠黄蹼,羽毛黑白相间。由于琼海市加积地区饲养番鸭的方法与其它地方殊异,故其脯大、皮薄、骨软、肉嫩、脂肪少, 食之肥而不腻,因此称为加积鸭,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白切鸭、板鸭、烤鸭三食法俱佳。
文昌鸡 TOP

号称“海南传统四大名菜之首” 村,此村盛长榕树,家鸡啄食树籽,皮黄且脆,肉嫩且美,骨酥且鲜。食法以白切为主,配以独特的佐料, 令人大快朵颐。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文昌鸡在香港、东南亚一带也备受推崇,名气颇盛。
  苗家五色饭 TOP

四溢,混合成特香佳肴。 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叶等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以及白色米共同蒸煮。但闻香气 

海南美食,源远流长,随着海南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餐饮业更一马当先。无数宾馆、酒店、餐厅、食肆如林而
立;各种风味竞相争艳,新潮迭出。以致有了“吃在海南”的美誉。
吃在海南,在于海南物产资源之优势,如古人云“陆产千名,海产万类”,并
融合中原饮食文化、闽粤烹艺、南洋风味、黎苗食俗,形成一支包括菜肴、面点、小吃、
饮品在内的、特色鲜明的美食系列。
吃在海南,还在于菜肴特色鲜明,突出鲜、活、清。果蔬原材料要鲜,禽畜野味海鲜
要活,菜肴口味要清爽。于是,白切、白灼、清蒸、清炒、以及炖、焖、煲等突出原质的
烹调技法便成了海南菜肴的一大特色。

在海南旅游,您完全不必为不习惯海南饮食而担忧,海南饮食业现已汇聚了全国南北各大菜系,形成了川菜、湘菜、京菜、沪菜、粤菜等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使您可以在海南岛内仍能品尝到正宗、地道的各地菜肴。 
最具海南特色小吃--海南粉
海南粉是海南传统的民间特色风味。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姓陈的闽南工匠,携母迁居海南澄迈老城。其母体弱多病,胃口不开。这位年轻人见当地稻香水好,便用于加工米粉,其母吃后胃口顿开。此后,这种白若凝脂、柔润爽滑的米粉传遍全岛,被称为“海南粉”。
 
 海南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是海南粉。它流传历史久远,在海南岛北部的琼山市、定安县和澄迈县的市镇居民中食用比较普遍,而且是节日喜庆必备的象在吉祥长寿的珍品。
  海南粉的原料是大米,海南粉有两种:一种是粗粉,一种是细粉。粗粉的配料比较简单,只在粗粉中与进滚热的酸菜牛肉汤,撤少许虾酱,嫩椒、葱花、爆花生米等即成,叫做 “粗粉汤”,而细粉则比较讲究,要用多种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搅拌腌着吃,叫做“腌粉”。海南粉通常指的就是这类“腌粉”。
制作要领:
将大米(不限量)用沸水烫过,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后磨成米浆,装入布袋挤压成含水量50%的干浆,用沸水煮至半熟,放进粉碎机中加水磨打烂成稀浆,再装入布袋中加重压,滤出纯净米浆,去除米渣、杂质, 加入少量番茨粉,搅拌后装入下端有筛眼的布袋中,慢慢压迫布袋,使米浆通过筛孔成细条状挤出,徐徐落入沸水锅中烫熟,捞起用冷水冷却后沥干,即成粉条。
海南粉一般是在米粉中依次加入适量的老抽(掺有味精的红酱油)、蒜泥、用蒜头爆香过的花生油或芝麻油,煮熟的黑豆芽,用肉丝、笋丝、虾仁、生粉配制成的热芡汁,牛肉干丝、炸尤鱼丝、油炸花生米、炒芝麻仁末、脆炸面片及碎香菜。最后用筷子夹着粉条搅拌调匀后便可进食。
  海南粉入口味足香浓、柔润爽滑,爱吃辣的加一点辣椒酱,更加起味。不过,好吃也不要一口气吃完哦。在最后剩下少量米粉时,将热腾腾的海蚌清汤冲进碗中做成“汤粉”,更是满口喷香,回味无穷。
海南小吃之甜酸粉
三亚的粉类小食很多,凉拌类的却不多,其中甜酸粉是常见的一种。滑滑的粉丝是地瓜粉做的,几块白白软软的米糕和它构成了甜酸粉的主料,黄色的菠萝块和红色的胡萝卜丝相映生辉,当然吃起来菠萝的酸和胡萝卜独有的甜更是溶合到绝妙。炒熟的花生、腌黄瓜丝、萝卜干作为辅料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让甜酸粉更加香甜可口。凉拌的腌料是红糖水和米醋混合而成的,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口像冰水一样直透心底。那种感觉记忆犹新。
陵水酸粉
陵水县,海南东南部一座小城,依山傍海,风光秀丽。而其独有的风味小食———陵水酸粉,更是令人难忘。
陵水酸粉属“腌粉”类(海南“腌粉”的“腌”字指凉拌),所采用的米粉细而长,外观如“过桥米线”和“龙口粉丝”。作为“腌粉”,陵水酸粉与其它海南腌粉有所不同,其腌料既香又酸。喜欢吃辣的人加上一勺陵水产的“黄灯笼”辣酱,更是香、酸、辣三味俱全,十分开胃!
陵水酸粉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主料主要用米粉、牛肉、鱼饼、沙虫、炒熟的蔬菜(通常是韭菜和空心菜),佐料主要有米醋、香菜、辣椒和生粉调配而成的酱卤等。米粉的制作工序也颇为复杂,需经过磨粉、挤压、过滤、冷却等几道工序,牛肉和沙虫干则经过红烧以后进行油炸,使其色泽金黄、喷香可口。
吃粉时将米粉、牛肉干、沙虫干、鱼饼以及鱿鱼丝、虾米、芝麻、熟花生仁、蔬菜一并置入碗中,加熟花生油、醋、酱卤均匀搅拌,点上少许芝麻油和香菜,一碗色泽鲜艳、浓香可口的陵水酸粉就大功告成了!陵水人吃海南粉常加入米醋调味,形成以酸为主的食品。分腌粉与汤粉2种。腌粉主要在芡汁上加米醋。汤粉除汤酸外,还加酸性配料,如酸萝卜丝、酸菜梗、酸笋丝、花生仁、沙虫干、米醋拌辣椒加蒜等。汤粉比腌粉更酸,更能刺激胃口,吃起来酸中带辣,辣中透香。如在夏天,即可饱肚,又可解渴。


椰丝糯米粑
那是一种以椰子叶做“衣服”,糯米做皮,椰肉丝、花生末、芝麻、白糖配成馅,以野菠萝叶包裹而制成5厘米左右大小的圆粑。是海南常见的风味小吃,蒸熟趁热吃。此粑糍而不腻,清甜可口。风味独具。



“老爸”茶
一壶茶,一叠花生米,几个面包,桌边再围几个衣着朴素的客人,闲闲静静地“吃”着茶。这可不是鲁迅笔下的那个孔乙己爱去的“咸亨酒店”,而是在海口随处可见的“老爸”茶店。
“老爸”茶店,是海口人对街头老茶馆的称呼。海口人有喝茶的习惯,二十世纪70年代,喝茶消费不高,一二角钱一壶,普通居民上茶馆是常事。而从1979年改革开放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饮食行业生意兴隆,许多茶店老板把大众茶店改成高级茶馆,内设空调、包厢、糕点、小吃,茶水品种多,上档次,一个人上一次茶馆要花十几元,普通居民难得光顾。1992年以后,高档茶馆门前逐渐冷落,一些精明的老板率先恢复以前的大众茶,深受一般群众表睐。每人共上6~7元,冲上一壶茶,吃些小点心,价廉物美。群众称之为“老爸”茶,意为退休老人也喜欢喝得起。近年来,海口除高档茶馆外,也有在路边的,座无虚席,生意红火。而今,地道的海口人,喝茶也很少会去装修考究、环境幽雅的茶艺馆,街头茶店的茶香和闲适的气氛,伴随着他们从小长到大。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的一天,从“老爸”茶店开始,也在“老爸”茶店结束。
茶店的老板,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阿爸,腰间扎着白围裙,带着几个乡下雇来的小妹,笑呵呵地招呼着客人。茶店的客人,既有富贾高官,也有市井平民,五花八门,茶店小妹不分贵贱一律笑脸相迎,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里的茶是再普通不过的绿茶、红茶末,或是自制的菊花、茉莉花茶等等,要品茶就去茶艺馆。在这里,茶客们常常是边喝茶,边吃小吃,小吃品种多种多样,是吃小吃的最佳去处。小吃有蕃薯汤、绿豆浆、清补凉、鹌鹑蛋煮白木耳、木薯煎米果、“煎堆”、猪血杂拌等等,甜的,咸的,应有尽有,各有风味。
茶客们在茶店里,悠悠闲闲,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小吃,看报纸,或说着古今中外闲情逸事,谈天说地。老爸们爱谈论时事,说世道变化,××官贪污被抓,××老板胡作非为……说到激动时,喜怒形于色,或是拍案惊奇都无妨。说得口干舌燥时,再喝茶再说,或是悠悠地吸一口卷烟,吃一两块小吃,又继续说下去;老妈子们却是一手摇着蒲扇,东家长西家短,谁家的媳妇孝顺,谁家的儿子发财,谁家的孙子乖巧,尽是鸡毛蒜皮地扯着……不管如何,他们总是其乐融融,和和气气,悠悠闲闲。
我也曾经光顾过这“老爸”茶店,有露天的,也有敞蓬的,喝着加糖的红茶,吃着芋头饼,吹着自然风,好不惬意。这也难怪人们都说海南人“懒”,有甚者在老爸茶店一喝就是一天,什么活也不干。不知,是老爸茶造就了海南人的“懒”,还是海南人的“懒”造就了老爸茶。不管怎样,这就是生活,人生来就是享受生活的。或许,这就是海南人淳朴的原因,他们少了在喧嚣的城市中勾心斗角的时间。
吃“老爸”茶,是舒服的。
萝卜.jpg

萝卜.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2 11:15:26
五,云南饮食文化:吃出千奇百怪
人们一提到云南总会想起很多的美丽地方,大理的风花雪月,昆明世博园的繁花似锦,西双版纳的热带风情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不想说这些,只想聊一聊云南饮食。其实,从每天吃的东西中,就能点点滴滴地感觉到各地的风情,从而很容易看出这个地方人的特点。例如,上海菜的小巧精美,反映出上海人的细致,大盘的东北菜和成瓶白酒反映出东北人豪放与热情。而我对云南的饮食感觉就是一个字——杂。这与云南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云南省聚集了中国一半的少数民族,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就渗透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再加上,饮食习惯又与当地的特产相融合,在云南所吃东西就感觉到特别的杂乱。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所吃的东西都是完全不同的,用一句电视剧前常用的一名话来形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首先,就从“云南十八怪”说起。所谓“云南十八怪”,就是在云南有十八件怪事,其中就有几件怪事就与吃有关。我在云南的这段时间就接触到了其中两件与吃有关的怪事。第一件怪事是“鲜花当菜卖”。顾名思义,在云南,鲜花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第一次在云南吃到鲜花时候,我并没感到吃的是鲜花。那是在一个县城一家餐厅中,当时有一道菜,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吃的时候感觉到味道十分的好,感到可能是一种油炸小鱼类的东西,就又多吃了几口。次日中午,我们又吃到了这道菜,吃饭时一个当地人介绍,这是当地特产的一种花的花苞。我非常吃惊,连忙夹起一个仔细观看,真的!花瓣、花芯、花蕊样样具全,不可思议。第二次吃到鲜花时,吃到是的石榴花。石榴花比较大,能认人一眼识别出来,其花瓣非常的厚实,炒出来之后,吃到嘴里感觉非常的好,可以用“三清”来形容:清脆、清香、清淡。第二件怪事是“草帽当锅盖”。这种草帽是特制的小草帽,不是平时我们戴的那种大草帽。当时遇到这件怪事的时候,吃的是东西是竹筒蒸蛋,在竹筒上就盖了一个小草帽,非常的小巧、精致,就是大小上与平时的草帽不一样外,其它的一般无二,非常的好玩,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是匠心独具,或是另有出处。

  吃毒药做的菜,这是可我在云南最惊心动魄的经历。有一次吃到用“草乌”炖成的鸡汤。据说根据《本草纲目》上记载,“草乌”生性有剧毒。可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当地的人介绍给我们说这是用草乌炖的鸡,非常的滋补,吃完后可以一年内不会得感冒。既然有这种好处,当然是要吃的。夹了一块鸡肉,感觉是苦的,他们说苦就对了,不然就可能要中毒了。这时,他们才比较清楚地介绍了草乌为何物。听后我犹豫半天是吃还是不吃,不过看着当地的人一碗接一碗的喝,我也不甘示弱,也满满地盛了一碗。做这道菜时,为了去掉草乌的毒性要炖几个小时的时间,草乌的药性与鸡的味道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我拿起勺喝了一口,差点没吐出来,味道其苦无比。平时我吃的最苦的东西要数感冒清热冲剂了,它的味道有过之而无不及,感冒清热冲剂中有糖,苦中还夹杂着一丝甜味,而这个草乌鸡汤其味道是纯粹的苦味,没有一丝杂味。相比吃毒药的经历来说,其它吃的蝗虫、蜂蜜、竹虫等虫子类的东西简直就不算什么了。  

  云南人喜欢豪饮,据他们自己说,论喝酒在中国除了东北就要数云南了。云南有一个少数民族,其原来是狩猎为生,后来政府提供帮助,要他们改为农业为主。但是没有愿意去种地。开会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来,但是只有一提有酒喝,当地人马上就能聚到一起。所以,后来要开会,就通知说喝酒,开完会大家一起痛饮。另外在傣族人集中的地方,还有一种饭前打牌喝酒的风俗。他们所喝的酒是当地自己酿造的一种米酒,有四十度左右,两元一瓶,非常的便宜。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前,先坐在一起打牌,谁输了谁喝酒,经常是饭还没吃,几个人先喝了十多瓶米酒了。   

  云南的菜肴做法都非常的简单,不象广东、上海等地方做菜那样的繁杂。另外,当地人所吃的东西比较繁杂,我想这与少数民族众多,过去经济不发达有很大的关系。为了生存,不会讲究精美的烹调,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可以吃的。这种风俗延续至今便会形成云南今日的饮食习惯。所以,从饮食方面对云南人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们嗜饮、直爽、纯朴、热情。
樱桃.jpg

樱桃.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4 08:04:36
六,西藏饮食文化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海拔高,空气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构成了西藏人民独特的膳食习惯。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青稞酒等便成了他们的传统食品。

  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 本帖最后由 iqkiss 于 2006-9-14 18:53 编辑 ]
燕麦.jpg

燕麦.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4 19:00:39
七,青海——饮食文化
青稞酒
  青海美酒当属青稞酒,青海民歌中唱道“青稞美酒敬亲人”。到西宁人家作客,主人家一定先敬上六杯青稞酒,这叫“进门酒”,是对客人的最高礼遇。宴席结束,客人告辞,主人家又要敬上六杯青稞酒,这叫“出门酒”,是希望客人下次再来。
  青稞酒是以青海出产的青稞为主要原料酿制的白酒,最为著名的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出产的“互助头曲”、“青稞金酒”、“青稞王”和“青稞液”。这些酒香味纯正,酒液清明,具有饮后不头痛、不口干,醒酒快,加温饮用口味更佳的独特风格,深受省内外群众欢迎,曾多次在“评酒会”上获奖,并获中国公认名牌。
焜锅馍馍
  初来青海的人,异口同声称赞“青海人的馒头花样多”。青海人不叫馒头,而称馍馍。“馍馍”又只是一个总称。青海农业区和半农业区各族人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如花卷、油包、油饼、曲连、油香、炉馍馍、馒头(祭祖用的大馍馍)、焜锅馍馍等等。它们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经常携带的传统礼品,也是每饭难离的主食。其中最受人欢迎也最普遍的,是焜锅馍馍。
  焜锅馍馍是在金属的焜锅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众习称“焜锅”。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时,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锅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它的特点是省时,省事,制作单间,松脆好吃,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想吃青海的焜锅馍馍并不难,你有机会到农村串门访友,好客的主人一定会满足你的要求。
馓子
  一种油炸面食。是回族传统食品。
  它是以白面为原料,将熬成的花椒水冷却加盐和面,面内加鸡蛋、清油用力揉,切成大小均匀的圆状面坯,抹油置入盆中待一时辰,然后取出,从面坯中间用手戳穿,置于两手掌间不断搓转,待股细条匀时,盘线成圈,用油筷挑起两端丢入沸油,面从中间叠置入油锅中,炸熟即可,是穆斯林喜庆之日馈赠客人的佳品。
  这种食品酥脆清香,久藏不坏,敬献老人、贵客时,奉以奶茶泡馓子。
酿皮
  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酿皮除有“蒸酿皮外”,还有“馏酿皮”。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而蒸的酿皮,色褐沉着,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中秋节,青海习惯上叫“八月十五节”。过“八月十五节”的民族有汉、土和藏族三个民族。中秋之夜,献月饼、献瓜果,赏月的活动,大致和内地汉族相仿。但青海的中秋月饼却别具一格,与市场上销售的月饼迥然不同。
  在青海,做献月的月饼,是各族妇女显示炊事技艺大好时机。中秋月饼,分大月饼和小月饼两种,均用扇蒸笼做。大月饼一扇蒸笼只蒸一个,小月饼根据蒸笼大小,一扇蒸茏可蒸4-8个。各地都用色香兼备的苦豆粉(有些地方叫香豆)、红曲、姜黄等,分别研细作为“色素”。将上等粉发酵后,揉好擀开,上面涂上一层清油,撒上一种“色素”,用手摊匀,把它卷起来,揉成圆块,又擀开,再上涂清油,加另一种“色素”。就样三次、四次、五次,把“色素”逐层加进去,有时还加红糖之类的糖粉。蒸好后当你切食月饼时会看到十层八层的月饼层,五色俱全,芳香可口。大小月饼的做法大体一致。不过对大月饼的加工格外精心。如有些妇女,在大月饼中心做一蟠桃图案,然后担制一条鳞甲斑斑的长蛇,从左盘卧起来,蛇头对蟠桃,两眼眈眈而视。习俗认为蛇乃子嗣子兆,蟠桃则是福寿仙品。通过献月,祈求生一个福寿双全的儿子。有些农业区的藏族妇女,在月饼中心面,设计三个宝塔图案,周围为十八朵艳花。意即十八罗汉庆三宝(三宝藏语叫光角松)。有些妇女,在月饼中心捏塑一个寿字,周围作五朵艳花图案,象征着“五福捧寿”。有些妇女精心加工成松、竹、梅三种植物图案,均匀分布在大月饼面上,以“岁寒三友”来显示自已的节操。   当沉沉暮霭布满人间时,人们在院落的西檐下支上供桌,摆上月饼、瓜果,并在主房内点上灯,插上香,藏族还在中宫里烧上“桑”。合家大小人等,静静地等待月亮升起。逢上天高气爽,风清月朗时,大家喜笑颜开,将月饼、瓜果各取一些,向空中抛撒,象征着月亮娘娘品尝。然后,一家人吃“团圆果”、“团圆瓜”和月饼。   八月十五,正值丰收季节。在农村常常几家人“打平和”(注),或杀猪,或杀羊,做上各种菜肴欢度节日。青海在八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还有带上小月饼串亲戚的习惯。
注:打平和:青海方言,指几个人合吃一个羊或猪,煮熟当即共食,肉按参加人数均分,钱由参加者均摊。
青海月饼.jpg

青海月饼.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4 19:07:31
八,贵州的饮食文化
贵州各族人民都有传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并形成了风格各具的传统副食品、名点佳肴以及多姿多彩的风味小吃。除元代就文名的绥阳空心面,明代被世人传颂的威宁荞酥和独山盐酸菜,清代已誉满远近的镇宁波波糖外,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地方小吃,多达千种。至今能在市面上经常见到的也不下200种。这些食品各有其制作特点,各有其色,香、味、形、且各有特点与此相关的乡哩风俗和轶闻掌故。

    ◆风味小吃◆
  贵州的风味小吃主要有:桂鱼肠旺面、贵阳恋爱豆腐果、贵阳丝娃娃、遵义豆花面、遵义羊肉粉、遵义黄糕粑、毕节汤圆、兴义刷把头、石阡绿豆粉、威宁荞素、安顺荞凉粉、镇宁波波糖、绥阳空心面、江口豆腐干、黄平郭氏牛肉干、贵阳鸡肉饼
  啊!实在诱人呀,以后特色小吃慢慢向你展示。

  贵阳肠旺面 TOP

主要产地贵阳。其面条用鸡蛋和面粉擀成,煮好面条后放入炖熟的猪肠片和老嫩适当的猪血旺,再加脆哨、红油、葱花、豆芽、豆腐等精细复杂的佐料,冲以骨头汤和鸡汤。汤鲜肠烂,臊脆不绵,油红不辣,满口飘香。




--------------------------------------------------------------------------------



  贵阳丝娃娃 TOP

用米面粉做成的薄氏状小圆饼烙熟,将萝卜丝、折耳根、绿豆芽、海带丝、炸黄豆、胡椒等多种佐料,包在面皮裹成小卷食用,别名素春卷。口感绵香四溢,极富特色。




--------------------------------------------------------------------------------



  关岭花江狗肉 TOP

产于关岭县花江镇。以温补菌效驰名中外,冬食增温夏食降热。杀狗不剥皮,用砂锅小火炖煨,汤一次放足,内加花椒、生姜、黄果、桔子皮等。把炖好的狗肉片或块,在调好的生姜、葱花、胡椒粉、味精等佐料的辣椒水里蘸吃,辣、麻、香,其味无穷。




--------------------------------------------------------------------------------



  遵义豆花面 TOP

豆花是用黄豆磨成浆,制成水豆腐,用豆浆煮熟,细嫩绵扎。用上等面粉掺鸡蛋和面,放少许碱水和芡粉擀成宽、长形面条,煮熟后加入豆花,将肉臊、红油、猪油、麻油、姜葱、鱼香菜、鸡肉丁等放入小碟中,食用时把面条豆花挑在碟中蘸吃。




--------------------------------------------------------------------------------



  兴义刷把头 TOP

选取优质竹笋轻煮切碎,滤干后用猪油烹调,和以切碎的瘦猪肉,用鸡蛋面皮包之,捏成刷把头状,蒸熟后将调好的姜、葱、辣椒、酱油、鸡汤汁灌入馅内,食之鲜美醇香,极富营养。




--------------------------------------------------------------------------------



  恋爱豆腐果 TOP

是烤豆腐果的雅号。它之所以有这样一个雅号,是因为它的流行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浪漫故事有关。1939年,我国北部、东部、中部的大片国土已沦丧日本侵略军铁蹄之下,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日军还对西南大后方进行空袭。

当时,贵阳也是他们袭击的重要目标。贵阳自被空袭后,警报频繁,有时一天几次。市郊东山、彭家桥一带是人们躲避空袭的藏身之地。彭家桥附近有一对年近半百的张华丰夫妇,在菜地里搭了数间茅屋,作为制造“烤豆腐果”场地,在这里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别处设摊和沿街叫卖。空袭开始后,这几间茅屋成了避空袭的场所,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张华丰夫妇因为空袭也不上街做买卖,他们发现躲警报的人往往腹中饥饿,又无法回家就餐,就将这几间作坊辟成店铺,向躲警报的人出售烤豆腐果。由于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来简单,价格便宜,又能充饥,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馋或充饥,吃完了便走。唯有一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却买一盘豆腐果,蘸着辣椒水,细嚼慢咽,谈天说地,一坐就是半天。还有一些青年,也经常在此相聚,逐渐谈起恋爱来。他们似乎忘记了空中的威胁,把张家店铺当成谈情说爱的场所,显得更加的浪漫,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佳话。久而久之,人们常说吃烤豆腐果为吃恋爱豆腐果,张氏夫妇干脆把烤豆腐果改名为“恋爱豆腐果”。这一浪漫很快影响到全贵阳的青年人,他们纷纷前来品尝。

抗战结束后,吃恋爱豆腐果的人仍有增无减,他们虽然没有过去那样浪漫。但却饱尝了美味的小吃。以至于在今天的贵阳,恋爱豆腐果仍是当地名小吃,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而且还得到过往的外地人的青睐。




--------------------------------------------------------------------------------



  雷家豆腐圆子 TOP

“雷家豆腐圆子”是贵阳市的著名小吃。它的制作是先将上等黄豆磨成浆,掺上少许菜油脚子做成豆腐,再放入特制的由花椒、八角、茴香、桂皮、草果、山柰配成的五香粉,然后揉捏豆腐圆子入锅油炸而成。其特点是圆子外壳褐黄酥脆,内瓤质嫩欲滴,香气袭人。吃时还要蘸由胡辣椒、酱油、葱花、香油等兑成的汁料。吃法简单,携带方便。

在贵阳地区流行这样一首儿歌:“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人人说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雷家豆腐圆子正是这首儿歌的实例。雷家做豆腐生意历史悠久,到了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大办“皇会”,全城禁屠几天,不准杀猪、宰鸡、不许食荤。这样原来大批食荤的吃客只好转向吃豆腐,豆腐生意兴旺起来。雷家豆腐店的老板觉得仅卖豆腐,花样太单一,利润又少,是不是可以加工高级豆制品呢,最好是制出能让食客既能在店铺里吃又携带方便的豆腐小吃。在这个想法上,雷家将豆腐捏成丸子,加上佐料,入锅油炸,吃起来风味独特,开市之后,供不应求。几年之后,清政府又办“皇会”,雷家豆腐圆子销路更好,不论炸出多少都卖完。

以后,雷家豆腐圆子屡经改进,终于成为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有诗为证:赢得芳香四方溢,白玉入油壳似金。煮豆燃萁千年事,隔桌呼酒忆古今。金豆入磨转蟹黄,坡仙知味流涎长。俯见雏雉牵衣儿,指说雷家丸子香。





--------------------------------------------------------------------------------



  威宁荞酥 TOP

威宁地区民间小吃名点,初产于明洪武年间,是以苦荞面粉为主料加猪油等多种配料制成的糕点,香酥松散,味道鲜甜,口感清爽。品种有洗沙、白糖、水晶、火腿等。




--------------------------------------------------------------------------------



  镇宁波波糖 TOP

产于镇宁的波波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芝麻、糯米面等精心制作的风味名点,特别香酥脆甜,富含脂肪、蛋白质、葡萄糖等营养成份。
momo.jpg

momo.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4 19:13:21
九,广西的饮食文化
  广西菜点由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等城市菜和壮族、瑶族、京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菜组成。少数民族的小吃、点心非常有特色。菜肴取料奇特,制作也极有个性。城市菜以野味烹调最为著名。而且刀功精细,制作考究,讲究原料鲜活。烹调方法受粤菜影响很深,口味清淡爽嫩而又喜好辣味。广西地区出产许多名贵中药,厨师巧妙地将补药与菜结合,因此广西的食疗菜也很有特色。

  广西著名的风味菜点有:天火烹饪鸡、虫草炖海狗鱼、葵花马蹄肉饼、桂乳荔芋扣、梧州纸包鸡、邕州鱼角、花雕醉鸡、马肉米粉、奶油浪戟、糊辣、桂北油茶、蛤蚧粥等。 打油茶是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打油茶是将蒸熟晒干的糯米用油爆成花,再将一把粳米入锅炒,同时放入茶叶,然后加入适当水,煮滚后滤出茶叶,加食盐调味,再用它来冲泡炒米花、炒黄豆或者是炸油果等,或者制成甜味,视各人口味而定。

  邕城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乾隆皇帝锅烧牛杂粉,爽记鱼生及第粥、曾某绿豆大肉棕、李子凡的糯米水圆、成香园茶居并称邕城"五虎将"。"到新疆吃烤羊肉串,来南宁不忘逛酸野滩"夸的是南宁的酸野;"久闻荷叶饭,吃后口留香,今日特来品,果然不虚传",赞的是荷香园的荷叶米饭";"游邕不吃谟觞粥,神仙返去也顿足"说的是美味的粥品。 夏令佳品当属鲜莲冬瓜盅,冬令进补首选"阿里"狗肉。豆蓉糯饭供你"食过早",吮田螺要去夜市摊。"林有记"、"粉角丸"......这些不仅仅是驰名的招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桂林米粉

  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而且米粉也很有名,它圆细、爽滑、柔韧,具有独特的风味。因为所用的佐料和调吃法不同,所以桂林米粉也各有千秋。
  冒热米粉:把烫热的米粉滤干,再配以锅烧猪牛肉片,卤牛膀、牛肝等,加卤水、花生油、酥黄豆或辣椒、蒜蓉,搅拌入味。这种米粉吃起来拂拂作响,声色味俱全。
  原汤米粉:把切好调味的猪牛杂,放入小铁锅中煮熟,倒进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葱花、味精、胡椒、麻油。这种米粉味道十分鲜美。
  醋水米粉:这是一种无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经济爽口,妇女特别爱吃,夏天最受欢迎。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现在已改用大碗,滋味不变。
  马肉米粉以城中老店会仙楼的最为驰名,据说它开设于清代道光年间,原来设备不足,店面不大,但生意非常兴隆,店主限定每日的出售量,以致后来的食客,只好等明天清早了。现在则不同了,顾客日夜盈门。此外,桂林的街头巷尾都有米粉、米粉摊,游人逛了秀丽山水,再吃一碗桂林米粉,饱享眼嘴之福,实在是一大乐事。

  钦州四大名海产

  大蚝,又名牡蛎,壳形不规则,大而厚重,下壳较大较凹,附着他物;上壳较小,掩复如盖。它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处一带水域。蚝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味美清甜,营养丰富,有“海上牛奶”的美称。
  石斑鱼,是暖水性的名贵海产鱼类,它体中长,侧扁,常呈褐色或红色,并有条纹和斑点,样子有点像淡水中的桂花鱼。捕捉是用钓钩来钓。这种鱼肉质细嫩,没有细刺,不论红烧、清蒸还是煮汤,都特别好吃。
  青蟹因背甲隆起,呈青绿色而得名。它的螯足不对称,第四对步足扁平似桨,适于游泳。青蟹营养丰富,不论是清蒸还是焖煮,味道都很鲜美。
  大虾 又名对虾。这里的大虾体长而侧扁,甲壳薄而肉多,光滑透明,呈青蓝色或棕黄色,额剑上下缘都有锯齿,尾节末端很尖。大虾的蛋白质丰富,还有少量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龙脊水酒

  到龙胜一定要尝尝龙脊水酒。这是道地的土酒,它虽然不是很有名,但享誉全县,成为各族人民人人交口称赞的美酒。水酒纯属上等糯米之原汁,用土制酒药酿造密封后兑冲甘泉而成,芳醇爽口,润脾生津,营养丰富。人说龙脊十三寨人,肌肤红润,健康长寿,是常年饮食佳酿之故。其中有一种推为上乘的陈年窖酒,几十斤的糯饭,溶成一小团沉于坛底,此酒澄清见底,滴而成丝,喝了沾唇;其味芬芳蜜甜,极为爽口,欲罢难止。不过需当心其后劲,虽醉力迟缓,但一醉即倒,数日方醒。这种酒一般人难于喝到,游人需深入壮家,被主人奉为上宾,视为至爱亲朋,方能一饮。

  鸟鲜

  “鸟鲜”是一种著名的风味小吃。每年立冬前后,瑶家将在深山老林捕来的雪鸟(一种候鸟)去毛除脏,用炒米粉和食盐伴匀置入罐中封存,制作出这种肉香骨脆,味道鲜美的佳肴。宋人周去非在《岭外对答》中说:“凡亲戚赠遗悉用酒鲜,唯以老鲜为至爱。”这里的“老鲜”就是指鸟鲜。

  侗家吃俗

  侗族的饮食特点有二:一是不离酸。每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碗酸菜。侗家的酸有多种多样。泡缸酸就是用坛子装着酸水,把各节令的时鲜瓜菜放入坛中泡制成酸菜,然后食用。
  酸鱼、酸肉便是侗家食谱中的特有风味。每年八九月间,侗家总是把一时吃不完的鲜鱼鲜肉洗净,放入坛子中腌酸。一般腌制3-5年。而酸草鱼则腌存几十年,它是用来盛情款待贵宾的。来侗乡旅游,若能吃到这样的酸鱼,那将是一大乐事。因为侗家人有句俗话:“十年酸鱼送老酒,做人一世也抵得。”
  二是吃糯米。糯米饭是侗族人民的主食。他们做饭的方法独具一格。他们是隔夜将糯米用清水泡胀,翌日清晨,由主妇把米滤干,放进锅内蒸熟。这蒸糯饭又干又柔软,把它装在特制的大白瓜壳内,可以保持蒸糯饭一昼夜的温软。每到用餐时,只需从瓜壳内把饭挖出,就可以吃了。又因糯饭干爽柔软,进餐时一般都是各人先洗净手,用手抓坨坨饭吃。当然,侗家待客人时还是给碗装的,一来表示客气,二来也好给客人来菜。但到侗乡来的游客可要记着,吃蒸糯饭时别因贪嘴吃得太饱,否则你的胃就会被胀得难受不堪!

  打油茶

  油茶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饮料。他们用侗乡盛产的糯米、茶油和茶叶,制成甘甜清香的油茶,饮用后可以提神醒脑,焕发精神,解除疲劳,而且还有祛寒暖胃,治疗感冒、腹泻珠功效。侗族人每天都喝油茶,而客人来到,必定要热情地打油茶接待。
  侗家打油茶非常讲究,先将糯米蒸成饭,阴干备用,叫做阴米。打油茶时将阴米放进烧沸的菜油锅内,炸成香甜爽脆的米花,然后将一把粘米放进锅里炒焦,再伴上茶叶混炒片刻,加水煮水,过滤之后即成茶水,加进米花、黄豆、花生或者猪肝、瘦肉等配料,就是色、香、味俱全的可口油茶了。
  在侗家里作客打油茶是很有趣的。主人和客人围坐在桌边或锅台旁,由主妇动手烹调、分配和端送,客人可以欣赏整个制作过程。第一碗油茶必须端送给座上的长辈和贵宾,以表敬意,然后依次端送给其它客人,最后才是主人。吃油茶是有规矩的,只能使用一根筷子,各人接到第一碗油茶后,必须等主人说一声“敬请”,才开始吃。吃完,则由主妇添茶。每人至少吃三碗,否则会被认为对主人不尊敬。吃了三碗后,若不想再吃,只需把筷子架在碗上,作为不吃的表示,不然,主妇还会不断地端油茶来。这是侗家热情好客的一种表现。

  老友面

  这是有着百年历史的面食.据说,一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一天因感冒没有去茶馆,周记老板便以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予这位老友吃。老翁吃后出了一身汗,病状减轻,故由此而得"老友面"之名。老友面食之开胃驱寒,深受食客欢迎而经久不衰。

  八仙粉

  相传是清宫食谱之一,因其配有山珍、海味、时鲜八味以上,味道相异相辅,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故而得名。八仙粉以鲜滑清爽为特点。

  干捞粉

  把米浆蒸熟后切成条形,拌以调制好的叉烧、肉末、葱花、炸花生、酱料、香油等即可食用。特点是香、酸、脆、甜、咸适度,食而不腻。

  卷筒粉

  用磨成的民浆放进托盘摊成一张薄饼,撒一些肉末、葱花在上面,蒸熟后卷成卷即可上碟,佐以酱料、香油等拌以食用。特点是软滑爽口。

  八宝饭

  将糯米泡湿,拌以食用油、绿豆、百合、莲子、白果、蜜枣、山黄皮、冬瓜糖等近十种清补原料,蒸熟即成。以其香溢软滑,甜而不腻著称。

  粥品

  南宁人早餐爱吃粥,粥也有十几个品种之多,有瘦肉粥、猪红粥、鱼片粥、红豆粥、皮蛋粥、田鸡粥等。特点是香热鲜美。

  酸品

  南宁方言叫"酸野"。南宁有句俗话称"行人难过酸野摊",即将"酸野"描述得维妙维俏。制作是采用当地物产木瓜、萝卜、黄瓜、莲藕、椰菜、菠萝等时令果蔬,配以酸醋、辣椒、白糖等腌制而成。吃起来酸、甜、香、辣味味俱到,脆爽可口,生津开胃。

  柠檬鸭

  是武鸣县一带的特色菜肴。其做法是将宰后洗净的鸭切成块,入锅炒至六分熟再放入切成丝的酸辣椒、酸芥头、酸姜、酸柠檬、酸梅、生姜及蒜泥,共同煨至八分熟,再放入盐豉,炒熟后淋上香油即可出锅。其味酸辣适宜,鲜香可口,极其开胃。
niangpi.jpg

niangpi.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4 19:21:34
十,江西的饮食文化
              食  (一)传统筵宴  宜春筵宴渗有湘菜风味,有宜春三点水酒席、大暇酒席,上高蹄花酒席,高安“朱公酒席”,樟树围碟席和碗席,丰城的墨海席和水席,奉新四碗四盘席,宜丰的“八碗两点”、“五头酒”席,铜鼓的牲席和十碗八碟席,万载的“三仙席”和“四碗走席”。  (二)特色名菜 樟树药膳      袁州双烤、生炒麻辣仔鸡、如意冬笋;丰城糁子肉、粉蒸肉、滑川、粉皮烧甲 鱼;樟树油炸豆腐;高安烧肉皮条、糟蒸油炸鱼;上高蹄花、牛肉炒米粉;靖安和菜;宜丰薯粉豆团;万载三仙、肘子、八宝油卷等。  (三)风味小吃    袁州糖巴、炒扎粉、包面;樟树猴子包面、米团;高安煎、炒米粉;上高糖红辣椒;奉新米粉、米糖;靖安棚棚凉粉;铜鼓包圆、干子、箬子米果;丰城的纠叽、糖米果;宜丰烧麦等。
            名酒  酒以泉而名,宜春山川秀丽,水质优良,更以泉著称,早在汉唐就有以宜春泉水酿酒做贡品的记载。宜春酿酒业发达,有樟树四特酒、高安瑞酒、上高七宝山老窖、奉新百丈、浮云系列酒、袁州蛇酒、黑糯米酒等,樟树四特酒由周恩来总理命名。
            饮料  宜春生态农业发达,果业兴旺,山泉甘醇。故各种饮料均为上乘。      江特牌矿泉水采明月山之山泉,水质上乘,含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  奉新“奉猕”牌纯猕猴桃果汁饮料,是选用县内五梅岭山区特产优质中华猕猴桃为原料,经科学配方精制而成的高档纯天然保健饮料。  铜鼓竹沥宝是按《中国药典》从鲜绿竹杆中用科学方法取出其竹液汁为主原料,配以白糖、矿泉水等秘方精制而成的纯天然清凉饮品。
             名茶  宜春境内耸峦叠翠,飞瀑流泉,云蒸雾绕,土壤肥沃,最适宜茶叶生长。辖区内各县(市)均产名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   宁红、黄檗、翡翠、天工、乌龙五种名茶为上品。

             赣州风味小吃有: 赣州小炒鱼、三杯鸡、流浪鸡、炒东坡。
风味饮食: 赣州风味小吃 | 九江风味佳肴 | 萍乡风味小吃 | 南昌风味食品 | 瑞金风味小吃 |  
--------------------------------------------------------------------------------
  赣州风味小吃 TOP

赣州风味小吃有: 赣州小炒鱼、三杯鸡、流浪鸡、炒东坡。  
--------------------------------------------------------------------------------
  九江风味佳肴 TOP

九江风味佳肴有:莲藕汤、杂烩、云雾茶芯、云雾茶叶烹虾仁、豆豉烧肉、豆豉爆辣椒、黄花炒鸡蛋、玫瑰排骨、虾米煮鸡蛋、虾米煮粑、山药炖肉、金钱山药饼、板栗烧鸡等。
--------------------------------------------------------------------------------
  萍乡风味小吃 TOP

萍乡风味小吃有:原汁地羊、家常海参、花酿鸭掌、铁板牛肉、芙蓉鱿鱼、酥炸石鸡腿、五彩鱼钱、杨胡子米面、萍乡花果、苏轼蜜酒。  
--------------------------------------------------------------------------------
  南昌风味食品 TOP

南昌风味食品有:藜蒿炒、石头街麻花、南昌葡萄豆豉、甜酸荔头罐头、南昌大曲酒、南昌丁坊酒。
--------------------------------------------------------------------------------
  瑞金风味小吃 TOP

瑞金风味小吃有:南安板鸭、梅关春酒、果蔬脆片、“牡丹亭”多味花生。
花椰菜.jpg

花椰菜.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5 08:50:47
十一,北京的饮食文化
北京菜是由具北京风味的山东菜、民族清真菜和宫廷三种风味的菜肴组合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均有广泛的影响,并享有盛誉。

北京菜的基本特点是:选料讲究,刀工精湛,调味多变,火候严谨,讲究时令,注重佐膳。北京菜的烹调方法全面众多,以爆、烤、涮、炝、溜、炸、烧、炒、扒、煨、焖、酱、拔丝、白煮、瓤等技法见长。北京菜的“爆”法,变化多样,具体可分为油爆、酱爆、葱爆、水爆、汤爆等。口味讲究酥脆鲜嫩,清鲜爽口,保持原味,并且要求做到色、香、味、形、器五方面俱佳。  

北京菜中的名菜名点有:北京烤鸭、烤肉、涮羊肉、潘鱼、醋椒鱼、白煮肉、酱爆鸡丁、油爆肚仁、糟溜三白、 黄焖鱼翅、桃花泛、干煸牛肉丝、贵妃鸡、三不粘、炸佛手卷以及满汉全席、全猪席、全羊席、全鸭席、全蟹席等,都蜚声中外。



风味饮食: 它似蜜 | 涮羊肉 | 清宫菜 | 北京烤鸭 | 北京火锅 | “天福号”酱肘子 |  
名点小吃: 一品肉 | “都一处”烧麦 |  
特色菜谱: 春饼卷菜 | 京酱肉丝 | 烂糊白菜 | 酸溜白菜 |  



--------------------------------------------------------------------------------


  它似蜜 TOP

传统北京清真名菜始创于清宫御膳房,以羊里脊肉为主料,滑炒而成。特点是形似杏脯,色红汁亮,质地软嫩。食之香甜如蜜,回味略酸,为清真菜点中的美馔。




--------------------------------------------------------------------------------



  涮羊肉 TOP

著名北京风味菜。以羊肉为主料,配以北方风味调料。此菜的炊具、做法、吃法均十分独特。火锅既是炊具又是食具,吃时以生料上桌,边涮边吃,味道异常鲜美独特。




--------------------------------------------------------------------------------



  清宫菜 TOP

“清宫菜”是我国比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宫廷菜。它集古今、南北名菜,品种多达二三百种。影响遍及五洲四海,是我国烹饪艺术的宝库。

北京的仿膳宫廷菜就是以清宫菜为蓝本发展起来的。而清宫菜又是清朝历代帝王搜寻和名厨创造的结果。清康熙、乾隆年间,物阜民丰,烹任技术大发展,清宫御膳房也汇集了大量名菜,如北方的祭神肉、涮羊肉,南方的挂炉烤鸭、挂炉烤猪等。乾隆数次下江南,对江南菜极为喜欢,精选了不少名菜,连同厨师一起带回北京。到了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穷奢极欲,贪吃天下名味,使御膳房大大扩充。形成了制作精细、色形美观、味道醇鲜、软嫩清淡的特点。

清宫菜不仅制作精细,很多菜都有曲折的经历和传说、掌故。如著名的四大酱(炒胡萝卜酱、炒黄瓜酱、炒豌豆酱、炒榛子酱)就有它们自己的故事。清朝初年,满族军队进入中原,遇到汉人的顽强抵抗,战争很激烈。由于战事频繁,兵士们往往来不及搭锅做饭,就把肉放在火上烧熟,切成丁放在碗中,再把青菜切碎放入,用黄酱拌匀而食。

全国太平后,满族人依然喜欢这样吃,御膳房的厨师们对这个菜加以改进,拌改为炒,味道更鲜美,遂成为清宫的家常菜。清宫莱集中了人民的智慧、辛酸和创造,无疑是中国烹饪史上的一座丰碑。




--------------------------------------------------------------------------------



  北京烤鸭 TOP

烤鸭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以前中国南北朝已有"炙鸭"。元朝天历年间(公元1330年)的御膳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列入了席上珍品“烧鸭子”,便是今日的烤鸭。那时烤鸭之法为叉烧,是将鸭子的内脏取出后,把羊肚、香菜、葱、盐拌匀,置鸭腹内,用叉在炭火上烤熟。

如今的北京烤鸭是选用北京郊区饲养的填鸭制作的。烤制前,先把鸭子腿毛洗净,取出内脏。然后在皮和肉之间压进空气,使皮肉分离,再在鸭体上涂上麦芽糖浆,晾干。这样整个鸭子色呈深红,好似上了一层红漆,因而有些外国人就风趣地把北京烤鸭说成“漆鸭”了。烤法把鸭子送进烤炉之前,还得在鸭膛内灌入开水,待鸭子烤熟后才把开水放出。烤炉里用枣、桃、梨等硬木作燃料,这些燃料少烟且有香味,火力文而不烈。每只鸭子经过40分钟左右的烤制,外焦里嫩,肉层丰满。

吃烤鸭是有讲究的:先把一张薄饼放在手上,夹上几片烤鸭,蘸上甜面酱,再加上几根葱白,然后把薄饼卷起来吃,油而不腻,酥脆爽口。在正式吃烤鸭之前,聪明的厨师还把鸭的腰、心、肝、掌、翅、蛋做成各种冷盆,或烹制椒盐炸鸭心、炸鸭舌、炸鸭腰等熟菜。即使是鸭骨也可熬汤喝,味道鲜美。一个高级厨师可用鸭身上之物加工成80多种冷热菜肴,组成别有风味的“全鸭席”。




--------------------------------------------------------------------------------



  北京火锅 TOP

“火锅”是中国北方的冬令特色之一,火锅有铜质、铝质或沙质的。通常包括吃涮羊肉、牛肉,以及鱼肉、虾片、豆制品、粉丝、新鲜蔬菜、饺子等。有些外国人称之为蒙古锅,这大概与蒙古涮羊肉有关。

吃“火锅”时,先把水(最好是开水)倒入锅内,然後把点燃的木炭放人炉筒内。待锅里的水烧开时,便可将肉片之类放进锅内,稍等片刻,掌握火候,就可夹出,放在预先调好的佐料碗里蘸之食用。这就叫做吃“火锅”。

拿涮羊肉来讲,一只20多公斤的绵羊可供选用的净肉仅6-7公斤。每公斤羊肉至少要切成120片以上,厚度在1毫米以下,才能保证质量。只有把羊肉片切得很薄,放入沸水中才一烫即熟,十分鲜嫩可口。吃“火锅”必须有精美的佐料,用麻酱、麻油、卤虾油、酱油、辣油、韭菜花、香菜、料酒、豆腐乳等调成酱汁,另配甜蒜,食之味佳而又别具情趣。




--------------------------------------------------------------------------------



  “天福号”酱肘子 TOP

北京“天福号”酱肘子是北京有名的熟食。它选用肉满膘肥的猪肘子,洗刷干净后,与大盐、桂皮、生姜、糖、料酒、花椒等佐料一起下锅旺火煮。一小时后取出用凉水冲,把汤中浮油除去。再将肘子放入原汤里长时间焖烂而成。它的特点是皮肉油亮,红中透紫,熟烂香嫩,汁浓香醇。

北京酱肘子已经有近260年的历史。乾隆三年(1738年),一个叫刘德山的山东人同他的儿子在西单牌楼开设了一家熟肉铺,这就是“天福号”。他们刚开张,为了创出声誉,精心烹调各种熟肉。肉要熟烂,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就入汤锅里烧,父子俩只得轮流看守汤锅。有一天夜里,儿子看锅,由于太劳累,年轻人顶不住困惑睡着了。一觉醒来,他看到锅里的肉已经塌烂,汤也只剩下一点稠汁。起出锅后,肉软烂如泥,只好将其放凉以后摆在盘子里卖。恰巧这天的顾客中,有个刑部官员的家人买回去后,刑部大人吃着酱肘子,无论是皮肉,都熟烂香嫩,鲜美无比,他感到非常满意。第二天,他又命家人特地到天福号来买这种酱肘子。刘家父子见有人喜欢这样的肘子,就改变煮法,专烧这种新产品,因而名声大振,并逐渐成为北京名品。




--------------------------------------------------------------------------------



  一品肉 TOP

传统北京风味菜肴选用猪五花肉为主料配以多种调味品,上笼蒸制而成。其特点菜形完整,肉皮红润肉质酥烂,甜咸适中肥而不腻,是佐洒下饭的美味佳肴。




--------------------------------------------------------------------------------



  “都一处”烧麦 TOP

“都一处”烧麦,是誉满京华的传统风味小吃。烧麦,是中国各地人民都喜欢的一种吃食,它有许多叫法,如山西叫梢梅,湖北叫烧梅,江南叫烧卖,等等。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所说的都是同一种食品。

然而,“都一处”的烧麦却别有一番风味,其奥妙在于用料。它是用精白粉烫面为皮,包以各式馅料,如猪肉馅,韭菜馅,蟹肉馅,西葫芦馅,三鲜馅,捏成梅花状,蒸熟即可食用,“都一处”烧麦味美馅嫩,洁白如雪,形似石榴,色、香、味、形俱佳。

传说北京“都一处”烧麦是在山西梢梅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姓王的山西人,在北京前门外开设了一间小吃铺,专门经营猪肉大葱梢梅。由于本小利微,王老板只好比人家早开门,比人家晚打烊,起早贪黑,含辛茹苦,但还是赚头不多。一天夜里,乾隆皇帝微服出游,走了一段时间后,他感到有点肚饥,便想吃点什么。但当时夜深人静,许多店铺都关门了。当走到王老板这里时,却见小吃铺红灯高挂,还未打烊,乾隆就踱进去叫了些梢梅吃起来,感觉到这家铺子门面虽小,梢梅的风味倒很独到,乾隆皇帝虽然吃遍天下,但这种风味还是第一次品尝,不由十分满意,就向老板询问铺号,王老板回答尚无雅号,乾隆回宫后,就御笔亲书了“都一处”三个字,意思是全京都就这儿一处,并责令手下制成虎头牌匾送去。经过乾隆帝的这番张扬,“都一处”的名声顿时响了起来,京城里的达官贵人,文臣武将,以及普通百姓,无不慕名而来,争相品尝。梢梅的味道确实不错,吃过的人传告没吃过的人,越传越多,慢慢地,梢梅也就被传成了烧麦,成为京城无人不晓的美味名吃。直到今天,“都一处”的烧麦在北京依然十分显赫有名呢!




--------------------------------------------------------------------------------



  春饼卷菜 TOP

北京夏季家常主食。以面粉烙制的荷叶饼包卷家常炒菜,即可食用。其特点是:制法简单,风味独特,食用方便。可根据原料和炒制工艺的变化制成各种不同口味。

原 料:

面粉100克,水30克, 圆白菜、火腿各50克 洋葱、荸荠25克,盐2克,醋1克,姜片15克,香油50克。

饪方法:

1.将圆白菜、洋葱、火腿、荸荠切片并用沸水将圆白菜、洋葱烫一下捞出沥干水,
 然后放入火腿、香油、醋、盐拌匀。

2.将面粉用水调匀,烙制成薄面饼。

3.将拌匀的调料放在薄面饼上卷起即可食用。黄花菜即称金针菜、南菜或西菜,是
 用黄花的花蕾干制而成,其味香、鲜、嫩、糯,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一向被
 视为珍贵的素菜。黄花菜的产地很广,以湖南产量 最多,江苏质量最好。




--------------------------------------------------------------------------------



  京酱肉丝 TOP

传统北京风味菜。选用猪里脊肉为主料,辅以北京“六必居”特产黄酱及其它调味品,用北方特有烹调技法“六爆”之一的“酱爆”烹制而成。特点咸甜适中,酱香浓郁,风味独特。

原 料:

豆腐750克,肉茸150克,鸡蛋1个,料酒20克,味精1克,精盐5克,面粉15克,湿淀粉30克,葱、姜丝、酱油各10克,清汤100克,油50克。

烹饪方法:

1.猪里肌肉切成细丝,用精盐、酒、酱油、香油腌10分钟,将葱切成细丝后铺在
 盘中;

2.将锅烧热后用60克温油将肉丝泡熟捞出;

3.锅中再放入50克油浇热,倒入甜面酱、糖、酱油、香油炒香,再加入过好油的
 肉丝拌炒,即可盛入铺有葱丝的盘上,食用前搅拌一下。




--------------------------------------------------------------------------------



  烂糊白菜 TOP

北方冬季家常菜。大白菜为北方冬季主要蔬菜,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份,有“蔬菜之王”的美誉。配以鲜猪肉或海米烹制,味道更为鲜美。

原 料:

白菜1000克,金华火腿茸60克,鸡清汤250克, 精盐10克,生粉、鸡粉各20克,料酒、香油各10克,糖3克,胡椒粉5克,油50克,饼20张。

烹饪方法:

1.将清汤烧开,加入白菜,煮熟后捞出;

2.炒锅至旺火上,下油,加入火腿茸、糖、盐、料酒、香油、胡椒粉、味精、淀粉
 拌匀,收汁勾芡,淋入菜上即可。

微波炉做法:

1.将白菜撕开去叶,梗部切7厘米长,洗净沥水。用胶袋装好菜叶置转盘中央。菜
 梗分3包包好,置于转盘近边沿处。大火热10分钟,菜凉后解开胶,按放射形逐
 层码在中碗内,每层之间淋次火腿茸,菜叶则盖面;

2.调匀鸡汤、鸡粉及盐,倒入菜中,用胶膜包紧。大火热8分钟至菜全软为止,滗
 出汁液;

3.用菜叶调匀芡汁料,再加入热菜汁打匀,大火热2分钟;

4.将碗内白菜扣在深碟上,淋上芡汁,用其余火腿茸作装饰即可。




--------------------------------------------------------------------------------



  酸溜白菜 TOP

原 料:

大白菜嫩帮400克,干红辣椒5克,油500克(约耗75克),花椒3克,葱段姜片各5克,料酒25克,酱油15克,盐2克,白糖25克,醋40克,水淀粉50克,香油25克。

烹饪方法:

1.把大白菜嫩帮改刀切成菱形块。干红辣椒切成段。

2.锅置火上,放油烧至七成熟时,放入白菜块冲一下后倒出。

3.锅内留少许油,放入花椒、葱段、姜片炸至深紫色,捞出不要。放入白菜、料
 酒、酱油、盐、白糖和适量清水,烧沸后烹入醋,用水淀粉勾芡,锅装在盘里。

4.锅内放香油烧热,放入干红辣椒段炸上色时,迅速浇在白菜上即可。

特 点:

明油亮芡,酸咸甜辣。 提 示:白菜加热时间不要太长。出锅前放入醋,以免醋遇热挥发。
木瓜.jpg

木瓜.jpg

food002发布于2006-09-15 09:00:20
有江苏的没?
给我介绍一下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5 09:21:59
十二,湖南的饮食文化
湖南风味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区的菜点特色。湘江流域风味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注重鲜香、酸辣、软嫩,尤以煨菜和腊菜著称。洞庭湖区的菜以烹制河鲜和家禽见长,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以炖菜、烧菜出名。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口味侧重于咸香酸辣,常以些炭作燃料,有浓厚的山乡风味。总的说来,湖南菜的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腊。



风味饮食: 组庵鱼翅 | 子龙脱袍 | 霸王别姬 | 三层套鸡 | 长沙麻仁香酥鸭 | 牛中三杰 |  
名点小吃: 长沙糕点 | 德园包子 | 火宫殿小吃 | 柳德芳汤圆 |  
特色菜谱: 冰糖湘莲 | 东安子鸡 | 红椒酿肉 | 葵花虾饼 | 腊味合蒸 | 百鸟朝凤 | 麻辣田鸡 |  


  组庵鱼翅 TOP

组庵鱼翅:又叫红煨鱼翅,是湖南传统名菜。组庵鱼翅用料讲究,制作独特。需选脊翅,去粗取精;另用母鸡一只,猪前肘一个,虾仁、干贝、香菇等佐料适量备用。母鸡、猪肘同时用中火开,小火煨好取汤。鱼翅胀发后用畜汤蒸制后,再入虾仁、干贝、香菇等佐料煨烂而成,此菜味道醇厚,鱼翅糯软,营养丰富,实为菜中珍品。解放前,曲园酒家操作此菜,颇得食客赞赏。  



  子龙脱袍 TOP

子龙脱袍:是一道以鳝鱼为主料的传统湘菜。因其鳝鱼在制作过程中需经破鱼、剔骨、去头、脱皮等工序,特别是鳝鱼脱皮,形似古代武将脱袍,故将此菜取名为“子龙脱袍”。解放前,李宗仁任中华民国代总统时,曾在曲园南京分店大宴宾客,席间对“子龙脱袍”赞不绝口,因此,曲园曾名震金陵古都。子龙脱袍不仅制法独特,脍炙人口,且菜名别致新奇,耐人寻味,一直吸引着不少名士。如齐白石、吴晗、田汉等曾光顾曲园,品尝此菜。解放后,曲园的老厨师还曾召往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献艺。现今只有又一村饭店芙蓉厅预约生产供应。


  霸王别姬 TOP

霸王别姬:传统湘菜,问世于清代末年。本世纪,长沙的玉楼东、曲园、潇湘、老怡园酒家常有供应。霸王别姬用甲鱼和鸡为主要的原料,辅以香菇、火腿、料酒、葱、姜、蒜等佐料,采取先煮后蒸的烹调方法精制而成。制法精巧,吃法独特,鲜香味美,营养丰富,一经品尝,留齿犹香,是酒席筵上的佳品。



  三层套鸡 TOP

三层套鸡:传统湘菜,为长沙名厨柳三和擅长的名菜之一。20年代末,鲁涤平主湘,其侧室沙夫人患头痛,医者荐方以一麻雀、一斑鸠、一乌骨母鸡,用天麻套蒸饮汤治病。柳三和根据配方易以母鸡内放一鸽子,鸽子内放一麻雀,麻雀之内放天麻、枸杞之类,三物套蒸,制成“三层套鸡”而名噪一时,颇受上层人士赞赏。何键主湘时,经常在三和酒家宴客。  


  长沙麻仁香酥鸭 TOP

长沙麻仁香酥鸭:是长沙特一级厨师石荫祥大胆推出的优秀之作。此菜集松软、酥脆、软嫩、鲜香于一体,深得四方宾客称赞。此道菜选良种肥鸭。烹饪时在锅内放入花生油,烧至六成热,下入麻仁鸭酥炸,面上浇油淋炸,至麻层呈金黄色时倒去油,撒上花椒粉,淋入芝麻油,取出切成条状,整齐地摆放在盘内,配下头、翅、掌,以示鸭入席,周围拚上香菜,造型美观,色调柔和,焦酥鲜香,回味悠长。



  牛中三杰 TOP

牛中三杰:“牛中三杰”曾在李合盛餐馆显赫一时。所谓的“牛中三杰”是指:“发丝牛百页”、“红烧牛蹄筋”和“烩牛脑髓”。著名剧作家田汉在湘时,对李合盛牛肉餐馆的“牛中三杰”怀有特殊的感情。有一天,田汉与湘乡名士邓攸园共饮时,邓酒酣脱口说出一联:“穆斯林合资开牛肉餐馆”;田汉应声对出:“李老板盛情款湘上酒徒”。正好镶入“李合盛”三字,李大喜,拿来笔砚,请田汉书赠留念,传为美谈。

“牛中三杰”精工制作。发丝牛百页要选用牛肚内壁皱褶部位,切细如发,色泽美观,味道酸辣,质地脆嫩,入口酸、辣、咸、鲜、脆五味俱全。红烧牛蹄筋选用牛蹄筋,加桂皮、绍酒、葱节、姜片等精制而成,软糯可口,味道鲜香。


  长沙糕点 TOP

长沙生产糕点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几百年,而且品种繁多,“湘”味殊浓,现略举一二如下:长沙年糕。源于糯米糍粑,又称为“糯粢”。明、清时期,长沙城镇南货食品作坊在制作糍粑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将糯米磨成细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米团,再捏成长条或方块、圆块,压入各种辅料,制成年糕应市。民国时期,春节期间制作年糕的作坊有近40家,有八宝、莲蓉、猪油、桂花、玫瑰、枣泥等1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又以杏花村食品作坊所制最为著名。现在增加了火腿、香肠、果脯、海味等新品种。糕色泽玉白,柔软光滑、细腻油润,糯软清香,甜糍醇爽,油炸、火烤、汤煮均可,老少咸宜。春节食之,已成风俗。




  德园包子 TOP

提到包子,长沙人必称“德园”。德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最初为一唐姓业主在八角亭附近开的一家夫妻店,取《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名之“德园”。民国初年,几位失业官厨集资入伙,盘下几经易手却无建树的德园,迁店于黄兴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点招来食客。因菜肴制作总有海味鲜货等上乘余料留下,为免浪费,故将其剁碎,拌入包点馅芯,谁知这竟使他们的包点风味异人,倍受垂青。

从此,德园包子大振名声,遂有“出笼热喷喷,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茹爽鲜嫩”的民谣之赞。长沙“文夕”大火之后,原班部分师傅重新集资,再度建店,取名德园茶馆,继续经营饭菜、包点,并逐步形成驰名长沙的“八大名包”。“八大名包”分为:玫瑰白糖包、冬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长沙解放后,德园茶馆获得了新生,曾荟萃一批烹饪名师和白案高手,使德园的美食形成五大系列,300个品种。


  火宫殿小吃 TOP

长沙火宫殿原来是一座神庙,始建于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1826年(道光六年)神庙重修,又名“乾元宫”。建庙以后,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办庙会,举行隆重的祭祀,自此代代相传,逐步形成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和北京天桥一样热闹非凡,独具风味的小吃场所。1938年“文夕”大火中,火宫殿全部建筑毁之一炬,只剩庙前一块石碑。1941年重建神庙,过去的泥塑神像,为木质神主牌代替。火宫殿重建后,由神庙主事人与商贩两方协议,由商贩出钱,在殿前空坪修建木架棚屋,铺面产权归神庙所有,3年之内不收房租。遂于1942年建成木架棚屋48间,占地2200多平方米,一批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相继恢复和涌现。著名的有:姜二爹的臭豆腐、周福生的荷兰粉,胡桂英的猪血,邓春秀的红绕蹄花,姜氏女的姐妹团子,张桂生的煮馓子,李子泉的神仙钵饭,罗三的米粉,陈益祥的卤味,胡建岳的牛角饺子等。其中,尤以姜二爹的臭豆腐、姜氏女的姐妹团子、张桂生的煮馓子、李子泉的神仙钵饭、胡桂英的麻油猪血遐迩闻名,流传至今,久盛不衰。

据有关史料记载,臭豆腐源于北京,后从湘阴传入长沙。姜二爹12岁学艺,从师访友,潜心钻研,经验丰富,自成一家,具有鲜、香、辣和外焦内嫩的特点,真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1958年毛泽东回湘时仍惦记着火宫殿的“臭豆腐”,直到一尝才了心愿。姐妹团子是火宫殿传统风味小吃之一。20年代初由制团师傅姜立仁与两个聪明女儿所创。团子糍糯柔软,鲜甜可口,蒸熟后团子通体透明,亭亭玉立,宛如一座座白玉雕成的小宝塔,令人爱不释手,姐妹团子因之声名大嗓。有诗曰:“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青年田汉回湘日,姐妹团子当早餐。”

火宫殿小吃群,品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火宫殿全店经营品种不下千种,40多个小吃品种居长沙同业之首。




  柳德芳汤圆 TOP

柳德芳汤圆是长沙的名特小吃,为柳德芳汤圆店独家经营。创始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系用姓名为店号,故名柳德芳汤圆。柳德芳,别号柳三,人称长桥柳,小时家境贫寒,以卖汤圆为生。由于汤圆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因而颇有名气,买者非柳三的汤圆不食。

1852年(清咸丰二年)柳三在河街南货馆购面粉,不曾想,面粉中竟有53两的大宝银子,遂又购回6篓,果然又得了6个53两的大宝银锭。得此横财,柳三随购一间铺面,专营汤圆,因其所制汤圆个大、糕糯、馅多,肉素兼备,咸、甜双全,不粘唇,不腻心,回味悠长,博得广大食客赞赏。据传,陕甘总督左宗棠曾感其汤圆鲜美香甜,赠其柳德芳汤圆馆“枵腹而来,君休问价;随心所欲,我亦重涎”的楹联。

后柳德芳将其装裱挂入店堂,时值学院闳开,各县举子来长沙应试,在汤圆馆见了左宗棠的亲笔楹联,无不赞其笔力苍劲,以至招徕更多的文人墨客,从此慕名而来,以至不吃柳德芳汤圆不算到长沙成一时之风气,故其每日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声名流传响誉至今。


  冰糖湘莲 TOP

原料:

湘白莲200克,冰糖300克,鲜菠萝50克,樱桃25克,青豆25克,桂圆肉25克。

烹饪方法:

1.白莲去皮、芯,上笼蒸软取出滗汁装入碗中;

2.桂圆肉洗净、菠萝去皮切丁;炒锅放中火上,加清水500克;

3.放冰糖、溶后滤去杂质,放入配料煮开,倒入汤碗中即成。  


  东安子鸡 TOP

原料:

嫩母鸡1只1000克,红干椒10克,葱姜各25克。

烹饪方法:

1.净鸡煮7成熟捞出晾凉,去头、爪、骨后切块;

2.炒锅置旺火上加油烧至8成热,下鸡块,姜丝,辣椒末煸炒;

3.再加黄醋,料酒、盐、花椒末调好味,加肉汤焖至汤汁收干时,放葱段勾芡装盘即可。  



  红椒酿肉 TOP

原料:

泡红鲜椒500克,猪肉300克,金钓虾,水发香菇各15克,鸡蛋1个,蒜瓣50克。

烹饪方法:

1.猪肉剁成泥,虾、香菇洗净剁碎,加肉泥、鸡蛋、味精、盐调淀粉成馅;

2.泡红椒在蒂部切口去瓤,填入肉馅,用湿淀粉封口,炸至8成熟捞出;

3.底朝下码入碗内,撒上蒜瓣上笼蒸透,滗出原汁翻扣在盘中;

4.原汁加调料勾芡淋在红椒上即成。  



  葵花虾饼 TOP

原料:

虾仁200克,面包20片,鸡蛋2个,瓜子仁5克,肥猪肉,荸荠。

烹饪方法:

1.虾仁、肥肉、荸荠剁成末,加湿淀粉、调料拌匀;

2.面包修成圆片,抹上虾馅,将葵花瓣形的鸡蛋贴在馅的周围;

3.蛋清打成雪花糊,盖在虾饼上,插上瓜子仁,放入5成热的油中用温火炸至面包呈金黄色时捞出。


  腊味合蒸 TOP

原料:

带皮腊猪肉200克,净腊鱼肉200克,净腊鸡肉200克,白糖15克,肉清汤25克。

烹饪方法:

1.原料用温水洗净上笼蒸熟取出;

2.鸡去骨,肉去皮,鱼去鳞切片,皮朝下分别码在碗中,肉汤加调料倒入碗中;

3.笼蒸烂取出,扣在盘中即成。



  百鸟朝凤 TOP

百鸟朝凤是一道传统湘菜,象征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烹饪方法:

1.选一只肥嫩母鸡宰杀,去血褪尽鸡毛,除掉嘴壳、脚皮,从颈翅之间用刀划开一寸长左右的鸡皮,取出食管、食袋、气管;

2.再从肛门处横开一寸半长左右的口子,取出其余鸡内脏,清洗干净,这样整个鸡的形体未遭破坏;

3.然后将整鸡用旺火蒸至鸡肉松软,再放入去壳的熟鸡蛋,续蒸20分钟左右,即从蒸笼取出蒸铺,倒出原汤于干净锅中,将鸡翻身装入大海碗内,剔去姜片,原鸡汤烧开,加菜心、香菇,再沸时起锅盛入鸡碗内,撒上适量胡椒粉。

  麻辣田鸡 TOP

原料:

田鸡腿600克,蛋清1汤匙,酱油1汤匙,生粉2汤匙,大蒜片3汤匙,青辣椒2只,红辣椒3只,酱油2汤匙、好太太调味酒1汤匙、镇江醋1/2汤匙、糖1/2汤匙、生粉1/2汤匙、香油1茶匙做成调味料。

烹饪方法:

1.将田鸡腿每只先斩除脚尖再直切为二,全部放在大碗内用蛋清、酱油、生粉拌匀腌泡30分钟左右。

2.青红辣椒分别除籽后切成小方块(或菱角块)留用。

3.烧热炸油,将田鸡炸熟(约10秒),捞出后将油倒出,仅留下3汤匙,用来炒香大蒜片,随后放青红辣椒,续炒数下,便将田鸡与调味料下锅,大火拌炒均匀即好,熄火前淋下热油1汤匙即可。
5b2e21ac20b7544a.jpg

5b2e21ac20b7544a.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5 09:31:08
十三,湖北的饮食文化
湖北菜点以水产为本,制作精细,尤重火功。菜肴大都是汁浓、芡稠、口重、味纯,有朴实的民间特色。湖北风味包括武汉、荆沙和黄州三个地方菜点特色。

武汉菜点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风味菜点的长处,善于变化改革,花色品种较多,注重刀功火候,讲究酸色造型,尤其是煨汤技术有独到之处。荆沙菜以烹制淡水鱼鲜见长,更以各种蒸菜(如“沔阳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纯,关于保持原味。黄州菜擅长烧、炒,用油稍宽,火功恰当,汁浓口重,味道偏咸,富有乡村风味。湖北的小吃点心品种多,风味特殊。

湖北著名风味菜点有:清蒸武昌鱼、鸡茸架鱼肚、钟祥蟠龙、瓦罐煨鸡、菜薹炒腊肉、鸡泥桃花鱼、峡口明珠汤、鱼氽、热干面、三鲜豆皮、东坡饼、面窝等。



风味饮食: 鸡泥桃花鱼 | 牛肉抠饺子 | 湘妃糕 | 孝感麻糖 | 抓炒鱼条 |  
名点小吃: 黄石港饼 | 粽子 |  
特色菜谱: 八宝海参 | 八宝桔盅 | 干贝丸子 | 玉带财鱼卷 | 针菇鸡丝 |  



--------------------------------------------------------------------------------


  鸡泥桃花鱼 TOP

在长江三峡附近的宜昌城,有一道传统的名贵汤菜,叫"鸡泥桃花鱼"。它是用桃花色、鸡脯肉、鱼肉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每当它端上席来,就如同开放了一朵清新艳丽的桃花,特别惹人喜爱。而且此汤汤味清鲜,鲜嫩软溶,营养丰富,是难得的汤中之上品。

桃花色是这道汤菜的精华所在,但桃花鱼并不是鱼,它是一种水藻类的透明体。桃花鱼生于彝陵峡口和香溪河里,它与桃花共生死,在桃花盛开的时节,它也出现在荡漾的碧波中,只见它酷似一瓣瓣桃花,有的洁白无瑕,有的红妆淡抹,有的色呈乳黄,伴随着清清的水波而上下起伏,与香溪河两岸如同丹霞般的桃花交相辉映,使人难辨真伪。桃花谢后,桃花鱼也就无影无踪,回归到神秘的大自然中去了。

有谁知道这艳丽可人的桃花鱼,还有一段感人泪下的故事呢。西汉时期,香溪河边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女王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皇宫。后来,汉朝和匈奴和好,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是个深明大义的奇女子,主动要求出塞。临行之前,昭君回故里省亲,告别父老乡亲。昭君要离开故乡的时候,正值桃花凋谢的时候,只见满天落英缤纷,好似也在为昭君伤情。就在这漫天花雨之中,昭君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乡亲,告别了故里,登上了远行的小舟,小舟载着昭君缓缓离去,那满天的桃花竟似不忍昭君远去,都飞舞起来,落到香溪河里,追随着昭君的芳舟。远了,远了,亲人们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这哺育自己长大的香溪河也将与你永别了,昭君的心头涌起了无限的伤感,充满了故土之思,不禁含泪弹起琵琶,泪珠随着弦声溅落到那一片片的桃花瓣上,那被昭君的泪水浸透了的花瓣就变成了桃花鱼。就这样,昭君一路洒落的泪水,把满河的桃花瓣都变成了桃花鱼。船到彝陵峡口,琵琶弦断音止,那满河的桃花鱼也就隐进了桃花潭,告别了这位远去异国他乡的佳丽。今天,当人们来到宜昌,品尝鸡泥桃花鱼的美味时,这艳丽可人的桃花鱼仿佛还在向你叙说着昭君的故事呢!。  



  牛肉抠饺子 TOP

“牛肉抠饺子”是湖北沙市传统的风味名贵小吃。它选用优质籼米制成饺子皮,饺子馅用去筋牛肉为主,将之剁成肉泥,配以调料,在热油中氽炸两次而成。这种饺子的形状是口小肚大,肚内塞满了牛肉馅,因而叫做牛肉抠饺子。它的特点是:饺皮酥脆,落口化渣,馅心鲜香,余味绵绵。

牛肉抠饺子传说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创意的呢!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只得去给财主放牛谋生。这个财主十分吝啬,朱元璋经常饿肚子。有一天中午,朱元璋实在饿急了,就宰了一头小牛,随便找了个坛子煨起牛肉来。饿急了的人什么都觉得十分好吃,朱元璋很快就吃了个精光,这顿牛肉的美味也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之中。怎么向财主交待呢?朱元璋从小就是个主意极多的人,他很快就编好了一番谎话,跑回去对财主说道:“不好了,小牛拱了地。”财主当然不信,急忙跟朱元璋一起跑到野地里去看,只见半截牛尾巴扎在地里,财主忙用力一拉,“土地公公”在地下学着小牛哞哞直叫,这下财主信以为真,说:“牛真的拱了地哩。”就这样,宰牛之事就给打发过去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吃腻了山珍海味,又想起自己偷吃牛肉的事来,就召来了自己的老乡、御厨张义,下令张义做一种坛子与牛肉同吃的食物来。张义经过仔细琢磨,反复试制,终于仿照坛子的形状,做出了牛肉抠饺子。朱元璋吃了之后,十分满意。朱元璋是个疑心极重的人,他一直害怕人们揭他的短,什么小时候做过放牛娃啦,当过和尚啦,等等,他认为这些事传扬出去会损害他当今圣上的威望。因此,朱元璋同样害怕对自己知根知底的老乡张义,疑心张义会把自己偷牛吃的老底泄露了出去,就想杀人灭口。张义探知这个消息后,赶忙偷偷地逃了出来,一躲就躲到了沙市,把制作牛肉抠饺子的技术也带到了沙市。从此,牛肉抠饺子就成为沙市的流行小吃。



  湘妃糕 TOP

"湘妃糕",是湖北公安县的传统佳肴,现名三鲜头菜。三鲜头菜以鱼糕、鱼丸为主,加上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辅以金针(即黄花菜)、黑木耳、冬笋等配料,使整道菜色调丰富,鲜嫩可口,是当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头等名菜。

传说三鲜头菜缘起于湘妃。湘妃是远古时代的贤君虞舜的妻子娥皇,她与妹妹女英共事一夫。有一次,姐妹二人跟随舜帝南巡,来到了今天湖北公安县城北的柳浪湖畔。湘妃原本身体就比较弱,再加上路途劳顿,感染上了风寒之疾,不思饮食,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女英见姐姐沉痛在身,辗转床侧,内心非常焦急,她想起姐姐平常最喜欢吃鱼,何不就近在柳浪湖中捕鱼,制成美味,以开姐姐的胃口。于是女英就让渔人伯翁捕了一尾鱼,叫厨师司马弼加工成美味。司马弼考虑到病人的特点,就剁去鱼头鱼尾,剔掉鱼刺,将鱼肉剁成肉泥,蒸成鱼糕。娥皇一尝,觉得鲜嫩可口,立时食欲大开。营养跟上了,娥皇的身体也就逐渐好了起来,可以跟随舜帝继续南巡了。后来,娥皇、女英虽然离开了柳浪湖,但鱼糕的做法却留了下来。

人们在仿制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得鱼糕的滋味越做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到清朝末年,人们又在鱼糕上面添加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这道菜式最终定型,滋味也更加鲜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被定为当地的头等名菜。  



  孝感麻糖 TOP

“孝感麻糖”是湖北著名的地方风味名点。它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绵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桂花、金钱桔饼等,用传统的配方精心配制,经过12道工艺流程,32个环节制成,孝感麻糖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孝感麻糖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后来各地也都仿制,但味道就是及不上孝感本地的土产,故不相传,只有用孝感城关西门外城隍潭的“龙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来。怪不得即使是孝感的制糖师,如若迁居他处,也会做不出原先的风味来呢。孝感麻糖的创制,据说与一个馋嘴的糖坊老板娘有关。这个老板娘因为有馋病,时常熬不住要偷糖吃。有一次,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时,看见老板进屋来了,慌得她赶忙把一碗糖丢进了装芝麻的罐子里,不想却被老板发现了。老板见糖上沾满了生芝麻,要丢掉实在心疼,要弄掉生芝麻又没有办法,不由得十分生气。这时,那个馋嘴的老板娘在边上说道:“有办法利用的,把它放在锅里烙熟,好吃得很呢。”老板一试,果然味道不错,后来,一位熬糖的老师傅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由此创制出了孝感麻糖。

今天,孝感麻糖的质量比以前更好了,生产规模也远较以前扩大,它已经畅销全国各地,并且在1981年,还荣获了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



  抓炒鱼条 TOP

"抓炒鱼条"是湖北潜江县的地方名菜,它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鱼肉切成一寸二分长的鱼条,挂上蛋清糊,在油锅里炸成半成品,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抓起来,放进盛有糖汁的锅里,加上所需佐料,反复翻炒而成。此菜内嫩外酥,形如银条,很是诱人。

这道菜式的形成,与清朝官场吃喝之风的盛行有很大的关系。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潜江县官任上来了一名酷爱吃鱼的县官,此人来到盛产名鱼的江汉流域,真是得偿平生所愿,整天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做鱼吃,倒给他创造出了抓炒鱼条的技法。这一天正恰逢这县官做寿,他请来了满座宾客,然后故作神秘地令书童上菜。众人只见书童端上来一个上面覆盖着红缎的盒盆,却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新奇玩意。正在纳闷之际,县官放下了酒杯,笑着说道:“今日承蒙诸位抬举,本官无甚答谢,略备微薪,望乞诸君笑纳。说完,掀开红缎,众人抬目一看,里面却是一堆堆白生生的小’银条’,大家无不惊讶,怎么县官大人今日忽发慈悲,给大家赏银呢?再等到"银条"发到面前,仔细一看,原来那白得晃眼的"银条",却是一道道裹着糖霜的鱼条,众人不禁哄堂大笑,都觉得这位父母官在吃上的功夫真是巧绝妙绝。大家尝了几根后,发觉入口酥嫩,其味也甚佳,禁不住好奇地问道:"此菜何名?"县官随口答道,"抓炒鱼条"。从此这道菜式就流传了开来。  



  黄石港饼 TOP

“黄石港饼”,采用上等面粉、芝麻、桔饼、糖桂花、小磨麻油等10多种原料精制而成。黄石港饼具有浓郁芬芳的天然麻香和回味久长的特点,因而名扬湖北,畅销大江南北。港饼是从麻饼脱胎而来。据说在清代嘉庆年间,大冶县的一个糕点名师刘合意经过仔细研究后,改进了当地的一种麻饼的制法,使之变得松酥可口,香味也浓例。他还根据民间喜欢如意吉祥的观点,在饼上加上了红色的“吉祥”二字,取了一个好口彩,从而博得了当地人的喜爱,被作为婚嫁时必备的礼品。

清同治年间,大冶一个木排商的木排在长江中撞破了一艘盐船,双方为此打起了官司,一直打到北京。被告大冶木排商上京前,特地订做了一批优质大冶麻饼,进京之后就献给了皇帝。皇帝虽然吃遍了天下名菜名点,但这带有浓厚乡土风味的茶点却从未尝过。皇帝在品尝过麻饼之后,龙颜大悦,就让木排商打赢了这场官司。这个传说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皇帝昏庸糊涂,还告诉我们大冶的麻饼确实风味独到。这件事传开之后,大冶麻饼在北京城里顿时成了抢手货,大冶各地也竞相制作,其中以黄石港制作最盛。后来,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的不断开发,黄石港口也日趋繁华,各地的客商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在港口经常吃到这种酥松香甜的麻饼,久而久之,就将之称为“港饼”了。



  粽子 TOP

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食品,它的主料是糯米。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粽子,而各地的用料和制法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用箬叶,有的用芦苇叶;有的裹成菱形,有的裹成楔形;有加咸肉、鲜肉裹成的肉粽,有加赤豆的赤豆粽,有加白糖的甜粽,还有什么都不加的白水粽。虽然,各种粽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吃起来糯软,闻起来清香。粽子在我国如此风行,除了它好吃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他自幼刻苦学习,有经天纬地之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由于他处在衰落的楚国,一生坎坷,令人扼腕叹息!战国中期,楚是秦之外最强的国家。它与齐结成联盟,成了秦吞并六国的最大障碍。秦为了拆散齐楚联盟,就派主张连横的国相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与齐绝盟,秦国就将商於之地600里划给楚国作补偿.秦国本是虎狼之国,岂肯将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土地白白送人,这是明显的欺骗。可楚怀王却信以为真,准备和齐绝交。大臣们都知道楚怀王会上当,但为了自己的富贵,还是怂恿楚怀王按张仪说的去做。屈原知道后就去劝阻,指出秦国在断绝楚、齐之间的关系后,一定会对楚国下手,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他要怀王杀了张仪,以绝秦的幻想。谁知楚怀王不仅不听屈原的忠告,反而把他流放到汨罗江边。屈原被流放后,楚怀王果然上当,不仅没有得到商於之地,还因背盟遭到齐国的攻击。秦国更是凶狠,将楚怀王骗到秦国做人质,两次派兵攻打楚国,夺去大片土地。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秦将白起也率兵攻下楚国几百年的首都——郢,楚国人民饱受战火和颠沛流浪之苦。屈原看到国家残破,人民受难,首都陷落,心如死灰,便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百姓们看到忠心爱国的屈原投江殉国,皆感到无比悲愤。他们驾着舟船到江里去打捞屈原,将米饭、鸡蛋投入水里让鱼虾蟹鳖吃饱,不去咬屈原的尸身,还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蛟龙水兽,防止它们伤害屈原。

以后,每逢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划龙舟,向江里投食物,喝雄黄酒来纪念爱国诗人。由于投向江里的米饭太零散,人民便用箬叶将米裹起来煮熟,制成粽子,再扔倒江里,其便迅速下沉。这种风气很快向各地传播,人们都在五月初五这天裹粽子、吃粽子以纪念为国投身汨罗江的屈原。




  八宝海参  TOP

水发海参400克 熟火腿、冬笋、熟鸡肉、熟莲子各25克、水发蹄筋50克 虾米15克、荸荠50克、水发香菇5克。

烹饪方法:

1.海参、蹄筋治净,切条;

2.冬笋、火腿、鸡肉切片,荸荠切丁,莲子去芯;

3.炒锅烧热用葱姜呛锅,下海参稍炒,烹入鸡汤,装碗;

4.将鸡汤、香菇、火腿等原料烩熟,倒在海参上蒸1小时候滗汁码盘;

5.原汁加调料烧开勾芡,浇在海参上即成。




  八宝桔盅 TOP

香菇、马蹄、火腿、鸡脯肉、冬笋、莲子、桃仁、青豆各  50克。

烹饪方法:

1.桔子洗净,用花刀从蒂部雕开作盖,取出桔瓣成桔盅;

2.香菇、冬笋、马蹄、火腿、鸡脯肉切丁,莲自去蕊上笼蒸熟,桃仁用开水焯
  去皮掰成细丁,青豆用高汤煮至入味后下6成热油中滑熟;

3.各料拌匀装入桔盅中,上笼蒸热即成。


  干贝丸子 TOP

干贝100克、净鱿鱼、水发冬菇、海米、去皮荸荠适量。

烹饪方法:

1.鱿鱼制茸,加调料搅匀;

2.冬菇,海米荸荠切成细末放入鱼茸制成鱼茸糊;

3.干贝泡30分钟沥干,加料酒,葱姜蒸30分钟晾凉装盘;

4.鱼茸糊挤成圆球,逐个放在干贝上滚上干贝丝蒸10分钟后装盘;

5.鸡清汤加味精,盐烧开勾芡,浇在丸子上即成。


  玉带财鱼卷 TOP

带皮净财鱼肉300克、水发冬菇、水发玉兰片各50克 鸡清汤 250克、火腿100克。

烹饪方法:

1.鱼肉片成30片,火腿、冬菇、玉兰片切丝;

2.鱼片码盐,两面拍上碘粉,放上火腿丝、冬菇丝、玉兰片丝、姜 丝、葱丝卷成卷装盘,上笼蒸5分钟取出;

3.葱花、姜末呛锅,放鸡汤和调料烧开勾芡,淋在垫有粽叶的鱼卷 上,撒上胡椒粉即成。




  针菇鸡丝 TOP

鸡脯肉250克、金针菇150克、鸡蛋清1个。

烹饪方法:

1.鸡肉切丝,加蛋清,盐,淀粉拌匀,金针菇切段下清汤后
  沥干,将调料调成卤汁;

2.鸡丝过油;

3.姜丝,葱段呛锅,放入鸡丝,金针菇煸炒,倒卤汁烧开后起锅装盘即成。
46151dd3f36cbbc2.jpg

46151dd3f36cbbc2.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5 09:51:04
十四,江苏的饮食文化(一)
饮食文化

风味饮食: 八宝豆腐羹 | 鲅肺汤 | 板鸭 | 贵妃鸡 | 锅盖面 | 叫化鸡 | 陆稿荐酱汁肉 | 松鼠桂鱼 |  
名点小吃: 美人肝 | 肉骨头 | 太仓肉松 |  
特色菜谱: 丝酿鲤鱼 | 无锡肉骨头 |  

  八宝豆腐羹 TOP

“八宝豆腐羹”是江南名菜。它的做法是将虾仁、鸡肉、火腿、香蕈、蘑菇、莼菜、松子、香葱等配料切成细小的丁状,与特制的嫩豆腐片一起,入鸡汤烹制而成。此菜色泽艳丽。汤鲜味浓,鲜嫩滑润,异香扑鼻。

八宝豆腐羹创于苏州,却传于杭州。究其原因,可寻到康熙皇帝身上。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来到苏州,就住在织造府衙内。主管织造府的曹寅殷勤侍候,采办各种珍馐给皇上品尝。谁知康熙旅途劳顿,胃口大败,对各种山珍海味毫无兴致。这可急坏了曹寅,服侍不好皇帝可是要掉脑袋的。

他绞尽脑汁,才想出用重金招募名厨的办法来解此危难。曹寅要求选中的得月楼名厨张东琯做出既清淡鲜爽,又具有江南风味的苏式菜,让皇帝吃得舒畅。张东琯不愧为名家高手,他以江南的时鲜菜果,做出八道色、香、味俱优的佳肴。其中就有以虾仁、火腿、鸡肉、香菇等配料与豆腐一起做成的八宝豆腐羹。康熙皇帝吃了,顿时胃口大开。

康熙回京后,把张东琯调进御膳房,并赏他五品顶戴,专为康熙做八宝豆腐羹等苏式佳肴。康熙对苏菜中的八宝豆腐羹尤为偏爱。不仅经常作御膳赏赐臣僚,而且每当大臣们告老还乡,都以八宝豆腐羹的配方相赐,以示对其一生工作的奖赏。御膳房特地印制了一批八宝豆腐羹的配方,在受赏大臣交上一笔费用后发给他们。八宝豆腐羹随着致仕官吏传到了地方。

杭州有个王太守,继承了他祖辈的钦赐配方,便把这道菜作为公款摆宴的重头戏,这道菜也就成了杭州名菜。可惜的是,这道菜始终在宫廷和官府中流传,由于上层社会的封闭性,它没能流入民间,后来逐渐失传。直到解放后,这道菜才重新被挖掘出来,继续为杭州的饮食业争光。

  鲅肺汤 TOP

苏州名菜“鲅肺汤”,是一道名扬海内外的汤菜。它用产于木渎一带太湖里的鲅鱼内脏为原料,稍作加工后,加佐料杂汤而成。鲅肺汤肉嫩汤清,肥而不腻,味道鲜美。鲅鱼鱼背呈绿色带黑花纹,鱼肚雪白,又称为泡泡鱼。每年8--10月上市,故有“秋时享福吃斑肝”之谚,鲅肺汤又称斑肝汤。在木渎,各饭馆的主菜以鱼为多,但因烹调方法大同小异,各酒楼饭店均各守家传菜,甚是清淡。

在清朝乾隆时创建的石家饭店,颇有名声,店面也较大,后来生意不景气,大店支出费用高,逐渐支撑不下去。掌柜石师傅非常着急,整天琢磨如何在烹调鱼菜上翻新花样。一天,他回到家后,妻子给他用鱼内脏炒了个鱼杂给他吃。他吃着吃着,觉得有些口渴,便倒了一碗开水来喝。开水喝着没味道,石师傅顺手将开水倒入鱼菜中,然后端起来就喝。没想到,这开水与鱼杂混成的汤味道却相当不错。石师傅受到启发:何不用鱼的内脏做汤,味道好,价格也便宜。当时正值秋天,鲅鱼最多。石师傅就用店里的鲅鱼内脏切成片,做了一道汤。这道汤味道非常鲜美,和木渎镇上所有的鱼菜风格都不一样。石家饭店推出这道鲅鱼汤后,来品尝的人越来越多,生意非常兴隆,一下子就扭转了饭店的经营局面,以致于有人说“先有鲅肺汤,后有石家饭店”。

鲅肺汤经石家饭店几代名师的继承和发展,风味更独特,影响也越来越大。1929年中秋佳节,又是鲅肥气爽时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游览太湖赏桂花的归途中,也特地到木渎石家饭店来品尝鲅肺汤。于右任吃得很高兴,还即兴赋诗一首: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尤堪记,多谢石家鲅肺汤。


  板鸭 TOP

板鸭历史悠久,味道鲜美。传说南北朝梁武帝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时,有位大将起兵叛乱,围住了皇城。双方发生了战斗,士兵们经常吃不上饭。当时,正值初秋,肥鸭上市,妇女们便将鸭子洗刷干净,加上佐料煮熟,用荷叶包好后送进皇城去。有时怕来不及,只得将几十只鸭子扎在一起送去。士兵们打开成捆的干鸭,用水煮熟,香气扑鼻,咸淡适宜。都说“这压板了的鸭子真好吃,干脆就叫板鸭吧!”于是南京人民便把制作板鸭的烹调技术沿袭下来了,成为南京特有的一种风味。


  贵妃鸡 TOP

“贵妃鸡”是苏州名菜。它的做法是选用肥嫩的童子鸡翅膀与香菇、淡菜、嫩笋、青椒一起焖烧而成。贵妃鸡的特点是菜色鲜艳,绿、乳黄、黑、白相配,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既嫩又鲜,香味扑鼻,是少有的佳肴。

贵妃鸡,从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它一定与哪位贵妃有渊缘。事实也的确如此,原来,这位贵妃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1200多年前,正是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李隆基做皇帝之初,任用姚崇、宋璟治理国家,使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到最高峰,史称“开元盛世”。但到了晚年,唐明皇昏庸无比,唐朝又从发展的颠峰跌落下来。宠爱杨贵妃就是他晚年昏庸的重要表现。杨玉环本是李隆基的儿媳妇,李隆基看中她之后,想方设法娶了过来,封为贵妃。有了杨贵妃之后,唐明皇整日整夜与她寻欢作乐,把国家大事交给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一帮奸人。

有一天,唐明皇又与杨贵妃饮酒对歌,弄得神魂颠倒。他喝醉之后,连呼“好酒呀,好酒!吃得痛快!”杨贵妃也痴迷神糊地叫道:“我要飞上天!”唐明皇因酒醉听错了,以为贵妃要吃“飞上天”,马上让太监命令御膳房做出来。听了皇帝的圣谕,厨师们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听说过有“飞上天”这道菜。但皇帝金口玉言,他能说出来,你就得做出来。众御厨们开动脑筋苦思冥想。有个厨师说,老鹰飞得高,大概就是“飞上天”吧!大家一听,赶紧做了两只红烧老鹰。可一尝才发现,鹰肉是酸的!于是厨子们重新开动脑筋。在厨师中有位苏州的名厨,叫“苏空头”,他想到鸡的肌肉最鲜嫩,把它拿来做“飞上天”肯定好吃。他把自己的想法对大家一说,众人一听,只好如此了。他们手忙脚乱地找来几只童子鸡,斩下它们的翅膀,与香菇、淡菜、笋片、青椒一起焖烧,“飞上天”就算做成了。大家一看此菜,色鲜味香,才定下心来。

太监将“飞上天”端到贵妃面前,酒已醒的贵妃顿时眼亮起来。唐明皇也尝了尝,连声赞叹,忙问太监是什么菜。太监赶忙说,这就是陛下刚才点的“飞上天”呀。唐明皇此时才想起酒醉时下过的圣旨,不免尴尬。这时,正在津津有味地在品尝“飞上天”的杨贵妃说:“此菜色艳、肉嫩、味香,都与我贵妃相似,干脆就叫它‘贵妃鸡’吧!”唐明皇一听,连声称好。后来,苏空头告老还乡,就把“贵妃鸡”的烧制方法带回苏州,这道菜也就在苏州地区世代流传了。


  锅盖面 TOP

镇江“伙面”,又称锅盖面,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其做法简单: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伙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锅盖面原本不在镇江,它是经过一番波折才在镇江定形成名的。

相传从前山东有户人家,只有夫妻两人。夫妻俩感情很好,但丈夫老犯病,胃口不开。妻子倾心照顾,但下的面丈夫不是嫌硬,就是叫烂,始终吃得很少。吃得太少,病情加重,妻子非常着急,想办法要让丈夫胃口大开。

有天,她用粗竹蔑排成行,用绳连起来,再用粗竹杠压在上面“跳”面。面压平了,叠起来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纸一样薄,再切得很细。然后,妻子将面下到锅里,就出去拎冷水,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一不小心,把汤灌盖子碰进锅里。面烧好后,丈夫一尝,既爽口又适味,三口两口就把面吃完了,并对妻子说:“今天你这面怎么下得这么好吃,我还要吃。”妻子说:“今天汤罐盖子滚到锅里了,面锅里煮锅盖”。丈夫说:“你再给我来碗面锅里煮锅盖。”妻子见丈夫胃口大开,再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给丈夫吃。以后,妻子天天煮锅盖面给丈夫吃,过了一个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

丈夫身体好后,便到江南去访友。一去三年,全无音信。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赶去江南去找。在镇江,她只好靠自已的煮面手艺到一家面店里做伙计,慢慢地找自已的丈夫。妻子还想道:我的锅盖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会忘记,有朝一日他来到这里吃到锅盖面,就会找到我的。因此,她天天都把锅盖面做得非常地道,引来了大批食客,使这家本来生意清淡的小店一下子兴隆起来。

原来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也流落到了镇江,困在一座破庙里。一天,他听人说街上有家面店经营的面很有特色。他想起自已在家里,天天都能吃到妻子做的锅盖面,而现在却如此落魄,就非常想念妻子。他也赶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刚一入口,就感觉到妻子那高超的手艺。再吃一点,他更加坚信这面是妻子煮的。他直入厨房一看,煮面的正是自已朝思暮想的妻子。两人相遇后,自然很高兴。他们想到既然镇江人这么爱吃“锅盖面”,还不如自已两夫妻开个面店,不回山东老家了。这样,“镇江伙面店”就开张了,“伙面”成为镇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


  叫化鸡 TOP

“叫化鸡”是常熟第一名菜,声震江南。其制法如下,选用上等常熟三黄鸡,去毛剖肚洗净后,将干贝、虾米、火腿片、笋片、蘑菇等辅料填入鸡腹内,并加入适量的葱、姜、酒、糖等调料,外面用荷叶包裹,加涂上一层泥,再用文火煨烤而成,制作过程中对火工要求最高。

叫化鸡的特点是黄而不焦,骨肉分离,酥香不腻,鲜嫩无比,尤其是酥、香最突出,是其他菜肴无法比的。从叫化鸡这菜名就可以看出,它与乞丐有着不解的渊源。

相传在明代崇祯年间,常熟有个乞丐(当地称为叫化子)经常讨不到多少吃的,只好饿着肚子。有一个冬日,这叫化子又整整一天没有讨到饭,而天上又飘着鹅毛大雪。又冷又饿的叫化子只得跑到一个大草垛里去避风寒。正当他扒开草垛想钻进去的时候,发现一只老母鸡偎缩在里面。对于整天粒米未粘牙的乞丐来说,见到老母鸡无异于黑暗中见到光亮,非常高兴。尽管他知道这只鸡必有主人,吃了它无异是作贼,但饥饿与寒冷已不容他考虑吃鸡是否羞耻。但让叫化子颇费思索的是如何让这只鲜活的母鸡变成佳味进入肠胃,他身边既无锅盆等炊具,又无盐酱等调料。急中生智,叫化子终于想出了办法。他将母鸡杀死后,用烂泥把它糊成一个泥团,再找来一些干草枯枝,也顾不上大雪纷飞,在一个坟堆前面点起篝火,将外面包着泥团的鸡放在火上烧烤,自己蹲在火前眼巴巴地等着。随着泥巴被烤干发黄,烤鸡的香味也越来越浓。乞丐眼睛盯着火堆,憧憬着享受这一美味的时刻,冷不防身后走出个人来,吓了一大跳。

原来在这寒冷的冬天,不仅乞丐活得艰难,还有很多穷人日子也不好过,常熟北门外兴福街的酒摊摊主王四就是其中之一。王四的酒摊主要烧些下酒菜。备些薄酒,供人小饮,是一个小生意。虽说酒摊离人来人往的兴福寺很近,但生意也不好。这天,王四的酒摊开张后,一直没有人来光顾,早晨杀的一只鸡,还在那只补了又补的破锅里,一动也没动。王四愁得饭也没吃,也不管外面下着大雪。来到离街不远的树林里散步,想解解闷气。当他信步走到树林边的一个坟堆前,看见一个人纹丝不动地蹲在一堆簧火前,一阵风飘来,还带着一股鸡肉香味。因是黄昏,王四走上前去,想看个究竟,原来正是经常在兴福街一带乞讨的叫化子。

叫化子虽说认得王四,但鸡毕竟不是自己的,见了他也不免一吓,然后便磕头救饶,让王四放他一马。王四本是善良之人,原也没打算为难乞丐,见此情形就说:“这鸡好香啊!”乞丐一听此话,连忙把鸡从簧火上取了出来,敲掉包在外面的泥。鸡毛也随泥脱落干净,乞丐撕下一只鸡腿,恭恭敬敬地让王四先尝。王四肚子里本来就没有东西,又闻到这么香的鸡,忙不迭的接过来,张口就吃。王四虽穷,但毕竟是摆酒摊的,各种烧法的鸡也见过不少,可还从来没吃到过这样香、这样酥的鸡。他想,如果自已的酒摊上能烧出这样别具风味、酥香不腻的鸡,何愁生意不兴旺。想到这里,王四眉头一展,忙向乞丐请教这种鸡的烧法。乞丐便把自已如何饥寒,如何遇鸡,如何煨烤一一向王四讲明,并说这是穷办法,不稀奇。可王四却一句不漏地记在心里,回家后他又在乞丐介绍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进,如原先鸡腹内只装点葱花姜末,现改放干贝、虾米,烤鸡的味道故越来越好。

到了夏天,王四想到苏州名菜荷叶粉蒸肉的清香味,又在鸡的外面裹上荷叶,让荷叶的清香在煨烤时沁入鸡肉。从此,王四酒摊上的烤鸡吸引着众多的食客,小小的酒摊也变成了大大的王四酒家,由于是从乞丐手中学得这种鸡的做法,王四就给它取名为“叫化鸡”。


  陆稿荐酱汁肉 TOP

陆稿荐酱汁肉,是苏州最有名的熟肉。它选用猪肋条肉,加入红米、八角、桂皮、葱、姜、黄酒等调料焖制而成。其特点是香酥鲜嫩,肉汁浓稠,油而不腻,是苏州人最常食的一种熟菜。稿荐是苏州方言,指的是用稻草编成的草垫。肉店用草垫来取名很是奇怪,不过,你只要知道它的传说来历就会恍然大悟的。

很久以前,苏州观前街东头有一爿肉店,店主人是陆氏夫妇。有一年夏天,酷热难熬,人们热得茶饭不思,根本就不想买肉吃。这可苦了陆氏夫妇:歇业吧,断了生计;开业吧,杀一头猪却很少卖得掉,夫妻俩愁眉苦脸,一心盼望着夏天快快过去。一天午后,毒辣辣的太阳晒得街上生烟。夫妻俩早晨准备在案上的肉只卖掉很少,急得在屋里团团转。

这时,一个衣着褴褛、手脚肮脏的老乞丐,右手拄根竹竿,左手托只破碗,背上背着一卷稿荐,经过店门口,忽然倒了下来。陆某赶快奔出来一看,原来乞丐中暑了。于是,他和妻子手忙脚乱地把乞丐扶进屋里躺下,给他喝了碗凉茶。又在他额头上敷了块冷毛巾。一会,老乞丐醒了过来,看清了救他的人之后就说:“谢谢两位好心人,善人总归有善报的。”说完就挣扎着起身要走。夫妻俩见老人还摇摇晃晃,忙把他拦住,让他再休息一会儿,并盛来绿豆粥端给老人喝。老人喝完粥,休息了片刻,仍执意要走。夫妻俩见老人精神已好得多,留也留不住,就帮他拿好竹棍、破碗,还要帮他背好稿荐。老人见到稿荐,好像想起了什么事。转过身来对两夫妻说:“你们肉店里的肉,挂时间长了会坏的,不如把鲜肉烧成熟肉卖,可能销路会很好。这个破稿荐我也不要了,留给你们烧肉吧。”夫妻俩知道,老人身上别无长物,稿荐是晚上睡觉要用的。如果拿了他的稿荐,老人如何过夜,坚决推辞不要。老人死活要留下稿荐,并说:“你们不要嫌弃,一定要用它烧肉。”说完,丢下稿荐,转身就不见了。尽管夫妻俩执意不要稿荐,但又追不到老人,只好把稿荐丢在店堂里。

老人走了,挂在店堂里的肉又让愁容回到他们的脸上。夫妻俩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老人建议好,干脆把所有的鲜肉都烧熟了卖。夫妻俩把肉放入铁锅里,点燃柴草就烧起来,想尽快烧烂,赶上晚市。烧了很长时间,锅里的肉还没烂,可屋里的柴已经烧完了。妻子走入店堂内,将老人的破稿荐抱来,续几把火以解急。丈夫见妻子要烧老人的稿荐,忙过来阻拦说:“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能烧呢?”妻子说:“现在烧肉要紧,肉不烂没人买。这条稿荐也太破了,将来我再编条新的给老人。”说完就卷起稿荐塞入灶膛。谁知稿荐还没烧完,一阵阵异香竟从锅中飘出。丈夫连忙掀开锅盖,浓烈的肉香扑鼻而来,他用筷子戳了戳,肉已烧得酥烂。夫妻两人愁眉早巳飞到九天之外,马上把肉起锅,装到大盘子里。此时,阵阵肉香早已飘出店门,飘到了大街上,很多人顺着肉香来到店堂里,见掌柜的将肉拿出来,忙拥到案前抢购。很短的时间里,熟肉就被卖得精光,由于人多肉少。很多人遗憾地走向店外。丈夫见此情形,忙给大家道歉,并请他们明天一早来光临。

从此以后,陆氏夫妇再也不卖鲜肉了,专卖熟肉,生意越来越兴隆,成为闻名苏州城的大店。陆氏夫妇为了记住指点他们的恩人,便取店名为“陆稿荐”。陆氏夫妇烧肉的传奇故事传开后,有一个对神仙颇有研究的书生,根据老乞丐的形象和怪异行为推测,认为这位老乞丐正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化身。陆稿荐如今仍是苏州最有名的熟菜店,经营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但其代表作仍是焖制的酱汁肉。陆稿荐也就是酱汁肉的代名词,这在苏州已是人人皆知了。


  松鼠桂鱼 TOP

“松鼠桂鱼”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是苏菜中的代表。它选用一斤多重的桂鱼,洗净后用刀在鱼背上刻划出花纹,入油锅一炸,再用佐料一炙,浇上调好的辅汁而成。松鼠桂鱼造型独特,鱼背上的花纹经油炸后,鱼肉便松胀竖立起来,很像松鼠毛。松鼠桂鱼不仅外型好,味道也好。其肉嫩鲜又松脆,香味浓厚,上菜时因浇卤汁还有“吱吱”声。

有人形象地描绘它是“头昂尾巴翘,色泽逗人笑,形态似松鼠,挂卤吱吱叫”。 松鼠桂鱼不仅是苏菜中的珍品,其历史也是苏菜中最悠久的,而且还与一次重大历史事变有关系。春秋后期的吴国是东南地区的大国。吴国王位的继承原则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到了公子光时,按规定他的叔父馀昧应将王位传给他,可馀昧却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僚。公子光本是仗义之人,对王位并不在乎,无奈其堂弟吴王僚却专横无道、荒淫无耻,举国臣民都痛恨他。公子光见此情形,决定除掉王僚而自立为王,挽救吴国。公子光与大臣伍子胥商量,觉得除王僚不能兴起内战,不然虎视耽耽的邻国楚、越都可能乘虚而入灭吴,只能采用刺杀的办法去掉王僚。王僚自知树敌太多,对自己更是严加保护,从不松懈,下手的机会非常少。但吴王僚有一个嗜好,特爱吃鱼炙,他们决定就从这方面找机会。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勇士专诸。

专诸长得矮小精悍,不引人注目,他被公子光派到太湖向名厨学制作鱼炙技术。几个月之后,专诸学成归来,公子光便设计宴请王僚,命专诸扮成厨师,在鱼炙中暗藏匕首,乘向王僚敬献鱼炙时将他刺杀。专诸领命后就去作准备。谁知王僚似乎有所察觉,带来大批卫士,从公子光的门外到王僚坐的宴席旁,每隔三步,便立一卫士,而且对上的每道菜都有检查,以防不测。专诸见此阵势,为刺杀成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师傅教的鱼炙虽然好吃,但即使把匕首藏在鱼腹中也能被查出来。一旦露出破绽,自己送命事小,公子光、伍子胥等人也难免被杀,就会坏了国家的大事。经过好一番思索,专诸终于想出好办法,他将鱼背上的肉剞出花纹,入油锅一炸,鱼肉竖立起来,烧好后再浇上厚厚的卤什,匕首藏在鱼腹里,沾上卤汁就看不出来了。专诸做好鱼炙,恭恭敬敬地端上来,通过检查之后,端到王僚面前。就在王僚被这奇特的造型和浓浓的香味吸引住时,专诸敏捷地抽出鱼腹中的匕首,刺向王僚的胸膛。王僚的卫士反应非常快,专诸的匕首进入王僚身体,卫士的戟也插进专诸的心脏。专诸英勇地牺牲了,公子光却顺利地夺得王位,他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励精图治,终于使吴国成为春秋一霸。他不忘专诸建立的特殊功勋,也经常让厨师做专诸创造的那种鱼炙,以示怀念。有一次,厨师刚把鱼炙端上来,阖闾身边的一侍从说:“大王,您瞧这鱼炙多像松鼠?鱼肉像蓬松的松鼠毛,卤汁的颜色也是松鼠的棕色。”经他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像,于是就给他取名为“松鼠桂鱼”。国王喜欢松鼠桂鱼,臣民们也跟着学,于是,松鼠桂鱼便在苏州地区流传下来了。到了清朝,乾隆下江南来到苏州,微服私访松鹤楼,尝到松鼠桂鱼后,大加赞赏,不知不觉地暴露了身份。这消息传出后,松鼠桂鱼名声更加大震,成为苏州大宴上的压轴菜。  

  美人肝 TOP

此菜创制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南京的清真餐馆“马祥兴”生意兴隆,名噪一时。

一日,某官员预订了一桌酒席,厨师临到菜上桌时才发现少了一道菜,想再配已措手不及了。他偶尔被泡在水中的鸭胰白的粉红娇嫩颜色吸引住了,将它配鸡脯肉用鸭油爆炒,结果大受食客赞扬。当问及其菜名时,侍者见色泽乳白、光泽鲜嫩,就随口说出“美人肝”。从此这个菜的名声就不胫而走,成为马祥兴菜馆四大名菜之首。后来传播开来,也成为江苏传统名菜。

  肉骨头 TOP

“肉骨头”是太湖明珠无锡市的一种名播四方的食品。它是用猪排骨为主料,制作时将排骨洗净剁成小块,加上桂皮、八角、葱、姜等佐料焖烧,还要加些糖,至酥烂而成。肉骨头的特点在于排骨酥香鲜嫩,汤汁浓厚,入口即化,味浓骨离,还略有甜味。

肉骨头在无锡已成名很久,它的烧成据说还粘了仙凤的宝气。相传很久以前,无锡城内有一座大石桥,桥边有一家豆腐店,店主是老夫妻两人。他们靠卖豆腐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距他们的店屋不远的河滩上,有一个破石臼。石臼里积满了垃圾,边上都是青苔,从来没有人认真瞧它一眼。有一天,一个来江南寻宝的江西人,下了船后,走到石臼旁,仔细地看了看,发现其是罕世稀宝,连忙来到豆腐店里问道:“老伯,桥墩下那破石臼是谁家的?”老头感到很奇怪。这样的破东西居然还有人打听,随口就说是他的祖先丢在那儿的。江西人一听,从衣兜里摸出两块银子放在桌子上对老头说:“老伯,我出500两纹银买您那破石臼。今天先付10两定金,10天后我带足钱来取货。”老头听了心里一热,这破东西竟有人出如此高价来买,便一口答应。

江西人走后,老俩口非常高兴,想想自己清贫一世,老了居然发财。他们觉得应当把石臼收拾干净才能对得起那500两银子,便把里面的垃圾扔到河里,用刷帚将石臼里里外外洗干净,又在请人把石臼抬回家,等着江西人来取货。10天之后,江西人如约前来。见老夫妻俩把石臼洗得干干净净,心里暗暗叫苦,只好对老头说:“石臼里的垃圾是宝贝,我要买的就是垃圾。现在垃圾没了,石臼我也不要了,你把定金还给我吧。”老夫妻莫名其妙:垃圾有什么用,怎么会是宝贝呢?他们忙问其中缘故。江西人说,有一天,老天开眼,三只仙凤下到凡间,飞过江南时变成三只小鸟,它们在破石臼里住过一夜,并在里面拉了屎。这仙凤屎是无价之宝,被称为净水明珠。将它放到水里,污水变清,臭水塘也变成甘水塘。如今,垃圾扔了,这石臼也就一钱不值了。老夫妇听后,只好将定金还给人家。

江西人走后,老头想到这到手的财宝,转眼间飞了,非常懊丧,便让妻子去买点肉骨头烧烧,给他下酒解烦。老太婆买回肉骨头,洗干净下锅就煮。一会儿工夫,就满屋肉香,连过路的人都闻到了。烧好之后,老头一尝,肉骨头既酥又香,还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肉骨头。他忙问老妻是什么佐料烧的。老太婆想,这烧法和以前完全一样,味道怎么会差这么多呢。再仔细一想明白了:煮肉前,她见铁锅锈了,就用刷过石臼的刷帚洗过锅,把仙气带进锅里。老夫妇俩一商量,把锅里剩下的肉骨头汁留着,再煮一锅。煮出来的肉骨头一样鲜美无比。以后,他们每煮一次都留下一些汁,和下一锅一起煮,锅锅都是同样的味道。

他们想,自从开了豆腐店以来,生意做得挺艰难的,还非常辛苦,既然肉骨头如此美味,想必人人都喜欢吃,干脆改卖肉骨头算了。于是,他们关掉豆腐店,开起酱排骨熟肉店;大石桥也改名为三凤桥。随着食客越来越多,三凤桥肉骨头逐渐名闻无锡,名闻江南。
414aa0ac20b7544a.jpg

414aa0ac20b7544a.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5 09:54:01
江苏的饮食文化(二)
饮食文化

  太仓肉松 TOP

“太仓肉松”:是中国著名食品,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太仓肉松选用优质瘦猪肉,洗净去筋后焖烂,再烧干翻炒而成。其特点是香、酥、松、鲜,口味适中,老少咸宜,食用方便,是家常食用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然而,谁会想到,如此佳品却是厨师一次失误烧成的呢!从前,太仓有个叫倪德的厨师,烧菜本领很高,经常为太仓城里的大户人家烧莱。有一年,他被陆状元雇去当厨师,为陆状元操办生日宴会。倪德刚来,表现得非常积极,他忙里忙外,采办兼洗切,整整忙了三天三夜,累得眼皮打架,脚板生根,终于收拾得差不多了,只要烧好菜肴就可大功告成。陆状元生日那天一早,倪德就赶紧把做寿面浇头用的肉放进锅里加水焖煮,灶上无事,他就坐在灶膛门前看火。谁知一坐下,疲劳就席卷而来,他觉得身体暖烘烘的,眼皮一搭就睡着了。

睡梦中他恍恍惚惚闻到一股怪味,一个激灵猛地醒过来,果然是一股焦味。想到自己在锅中烧的肉,他赶紧冲到锅前,掀开锅盖一看,肉全烧焦了。他想这下完了:陆状元过生日,亲朋好友都来庆贺,把菜烧成这样,陆状元还不要把他赶走啊。即使陆状元宽恕他,可这焦肉怎么吃呢?倪德看着这焦肉开动脑筋想对策,最后想了个补救方法:把焦肉剔除,剩下已烧干的肉加进上好佐料做炒肉。倪德打定主意后,小心翼翼地将肉捞出锅,仔仔细细收拾起来。

陆状元生日宴开席后,气氛非常热闹,觥筹交错,喜气洋洋。几道佳肴过后,倪德将他的炒肉端了上来,装作高兴地对众宾客说:“今天是老爷高寿,我别无礼物庆贺,特地做了一道新菜,请各位大人品尝!”正在兴头上的陆状元听是新菜,伸筷夹起一些就尝。倪德蹬大眼睛看陆状元的反应,心都提到嗓子眼上。陆状元嚼了两下,连声赞道:“好!这肉烧得好,又香、又脆、又松,大家快尝尝!”客人们迫不及待地尝起来,无不称赞。倪德这才心头一块石头落地,长舒了一口气。他乘陆状元高兴,忙说:“还请老爷给这菜赐个名吧!”陆状元认为这肉又香、又脆、又松,就称之为“肉松”。

此后,太仓城里富人开宴会,都请倪德去烧肉松。久而久之,肉松就逐渐成为太仓的名产。


  丝酿鲤鱼 TOP

原 料:

鲜鲤鱼2条(约500克),猪腿肉75克,笋片20克,好太太调味酒20克,葱2条,姜5片,生粉,香油,酱油、白糖各适量。

烹饪方法:

1.将鲤鱼刮开,去内脏,黑衣洗净。葱洗净节末。姜切茸。

2.将猪腿肉剁成肉泥,放入10克好太太调味酒和盐拌匀,分别从鱼背塞入鱼身,
  留40%在鱼身外。

3.烧热锅,下油,将酿好的鲤鱼放入煎至两面金黄,加好太太调味酒,加减盖徊
  焖,再放入酱油、白糖、笋片、葱末、姜茸和适当的汤煮滚后,用小火焖15分
  钟。待鱼、肉烧熟后改用大火,用生粉勾芡,淋上香油即可。


  无锡肉骨头 TOP

原 料:

肋排500克,糖3汤匙,好太太调味酒2汤匙,酱油、葱结、姜块,八角、桂皮各适量。

烹饪方法:

1.将排骨斩成块,用盐拌匀,放入深碟内腌12小时左右。

2.将腌渍的排骨取出用清水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煮滚,再用滚水灼过捞出洗净。

3.将锅洗净放入锅垫(竹箅),将排骨整齐排在锅中,加好太太调味 酒、葱结、
  姜块(拍松)、八角、桂皮再加适量清水,盖上盖,用大火烧滚后加酱油、糖,
  再加盖用中小火煮透,装碟备用。

4.用大火将好太太调味酒、八角等汁料煮好,将汁淋在碟内即可。
狼山鸡
  在江苏许多鸡的品种中,首推南通的狼山鸡。狼山鸡在世界禽谱中位居八大名禽之冠。因清同治十年(1872年),英国人Cnoad氏将此鸡由南通狼山入江出海输往国外而得名。并相继传至欧、美、亚、澳、非洲名国,成为世界著名种鸡,英国著名的“奥品顿”和澳洲的“澳洲黑”均为狼山鸡的血统培育而成,美、德、法、日等国所培育的仍命名为“狼山鸡”。狼山鸡单冠,头昂、尾翘、黑足,背成马鞍形,羽毛紧密、纯黑,带有甲虫绿的闪光,眼的虹采呈金黄色,体形大,一般单只雄鸡五千克左右,单只母鸡四千克左右,胸部特别发达,脂肪蓄积体内,且在肌肉中分布均匀。值得一提的是,经有关专家鉴定,其肌肉经烧煮后,分解程度最大,产生的鲜味物质最丰富,故非常肥嫩鲜美,为其它品种不及。而且此鸡产蛋多而大,原系优良的肉蛋兼用型鸡,现在狼山种鸡场已经把它培育成肉用型和卵用型两类,使狼山鸡的实用性更臻完善。南通人用狼山鸡制作出各种美馔,便最负盛名的被收入《中国名菜谱》的是“清炖狼山鸡”一菜,究其原因,“清炖狼山鸡”使用的是最简便的烹法,不加任何鲜料,成菜鲜味狼山鸡本身的优点,同时也把狼山鸡的特色完善地体现了出来。


                                                               “天下第一菜”诞生记
     在中国琳琅满目的菜系中,著名的“苏菜”被列为四大菜系之一。而在江苏菜中,“天下第一菜”无疑是最富特色、最有名气的一道菜肴。
  此菜的作法并不复杂,只是有点特别:先把浓汁鸡汤煮沸,再加适量的虾仁、香菇、西红柿等物与调味品,成一鲜美无比的滚热汁汤,盛进一碗中;与此同时,备一份厚薄适度的锅巴,经烘干再油炸至松脆,捞出放于另一碗中——趁两者热度都极高时,同时上桌,将滚热的鲜汤浇到滚热的锅巴上,只听发出“呼——”的一声奇响,在一缕白气中便成了一道质高味佳的名菜。
  品尝这道菜时,鸡、虾、香菇味美,西红柿色艳,锅巴味香,再加上清脆的奇响,可谓耳、目、鼻、舌都得到满足,既热闹痛快,又中看中吃。在江苏一带的宴会酒席上,吃热炒菜时,总是以此菜首先上桌,故称“天下第一菜”,也叫“平地一声雷”。
  “天下第一菜”的名声虽响,历史却并不长。提起它的诞生,乃至“苏菜”系列的形成与完善,就不能不谈到陈果夫。
  陈果夫,浙江湖州人,因护国战争时期曾在上海掩护革命党领导人逃避军警追捕而名扬一时。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蒋介石,成为密友,1927年以后,更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头面人物之一。陈果夫自小生长于富贵人家,又一直体弱多病,故对烹饪营养十分注意。他早年在杭州的酒食征逐中曾吃到两味菜,一味是西红柿锅巴炒虾仁,一味是神仙鸡,就触机而联想到合二菜为一菜,改革成一道新的菜肴。但他试验多次都未成功,只得作罢,可此事一直萦回于其脑中。
  1933年底,陈果夫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政府主席。当时江苏省政府设在镇江。陈果夫上任后,公事之余,对江苏的饮食烹饪很感兴趣。当时“苏菜”虽在全国有一定的名气,但长期以来没有一定的评定标准;而且是以苏州一带的几种民间风味菜肴为主,没有包括江苏大江南北广大地区的许多著名菜肴,如脍炙人口的镇扬菜、南京菜、无锡菜、徐海菜等,不能代表江苏全省菜品的精华,也没有形成体系。这对江苏饮食文化的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陈果夫到江苏省政府上任大半年以后,于1934年秋在省会镇江举办了一个“全省物品展览会”。在这个展览会上,他看到江苏各县物产甚丰,其中可供饮食烹饪的各种特产几乎应有尽有。陈果夫在欣喜之余忽发奇想:若把江苏各地的饮食特产精华集中起来,制订一定的标准,加以比较选择,汰粗留精,最后选出几十样最为精美、最有代表性的菜肴,作为全江苏省的菜肴代表,不就成了“法定”的“江苏菜”了吗?主意既定,陈果夫便下令全省各县先自行选择、确定本县最为味美质佳、素负盛名、且有地方特色的菜肴,或一种、或二三种,作为“县菜”向省里推荐。各县官、商认为这是宣扬、推销本县特产的好机会,积极性也很高。不久,各“县菜”便集中呈报到省政府。
  陈果夫带着一些饮食烹饪专家与名人,对各县呈报的几百种“县菜”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考评、分析、比较、选择,甚至重新设计,最后终于确定了30余种菜肴作为标准的“江苏菜”。其中最有名的是:南京板鸭、苏州熏鱼、无锡大排、南通鱼翅、太仓肉松、如皋火腿、镇江鲥鱼及肴肉、扬州狮子头及酱菜、常州酒酿圆子、淮阴鳝鱼、高邮双黄蛋、阳澄湖清水大蟹、六合龙池鲫鱼、常州酱鸡、枫泾蹄筋与江阴凤凰包鸡等,真是洋洋大观,几乎囊括了全省的饮食烹饪精华。
  这次评选过程中,陈果夫不免想起了他早年配合西红柿、锅巴、虾仁与神仙鸡为一菜的尝试。现在江苏各地名厨高手云集镇江,各式最好的原料与调料应有尽有,陈果夫旧事重提,将他的设想提了出来,马上应者众多,分头试制,各显神通,不断总结提高,最后终于试制成功一道新式菜肴。
  在此过程中,陈果夫兴趣盎然地多次亲自品尝指导。开初,这道菜没有正式名称,俗称“平地一声雷”。陈果夫听了不满意,他认为此菜尽善尽美,又产生于镇江,镇江山水中有“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与“天下第一泉”(中冷泉),何不将此菜取名“天下第一菜”呢?菜名就此定了下来,陈果夫又专门写了一篇《天下第一菜颂》。
  “天下第一菜”诞生以后,由于它的诸多优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甚至海外。抗战期间,食此菜者又名之曰“轰炸东京”,借以表达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愿望,使其在大后方更加盛行。现在,此菜已理所当然地成为“苏菜”中的当家菜肴之一了。

[ 本帖最后由 iqkiss 于 2006-9-15 11:26 编辑 ]
3a41737d9264f31f.jpg

3a41737d9264f31f.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5 10:08:43
韩国独特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韩国向世界亮出的名片。

  韩国是一个民族特色十分鲜明的国家,其鲜艳的民族服饰、独特的饮食文化已成为国家的名片,走向了世界。韩国也是一个品牌意识十分强烈的国家,其先进的制造业,产品遍及全球各地;其影视作品、流行音乐也是风靡东亚及东南亚地区,被人们称之为“韩流”。

  值得称道的是,韩国人推出的品牌,并不是一味引进、仿效西方的模式和形态,而是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东西,加以先进包装,推向世界,因此特别具有吸引力。长篇电视剧《大长今》就是一例。它通过一批韩国古代宫廷厨师的生活,展示韩国的饮食文化。该剧一经播出,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女主角李英爱一举成名,而且带动了韩国的饮食旅游。品尝韩国膳食,体味韩国风情,感受韩国文化,成为东亚及东南亚游客的追求目标。韩国人的这种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值得我们借鉴。

  韩国料理三大宝:泡菜、大酱和酱缸

  韩国饮食以自然为本。韩国的酱和泡菜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久远的传统。有时是原汁原味,平平淡淡;有时又是华丽无比,令人不忍食用。从豪华的宫廷宴席到简单的四季小菜,韩国饮食具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风韵。

  第一大宝:泡菜

  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在《食物与文化之谜》一书中写道:“告诉我你吃什么,那么我可以知道你是谁”。韩国人会说:“我们吃泡菜,所以我们是韩国人”。在韩国,没有泡菜的饭桌令人难以想象。韩国人对泡菜情有独钟,每家都有专门保管泡菜的“泡菜冰箱”。泡菜味道辛辣,调味品味儿浓,非常爽口。即使是发酵了一个冬天的泡菜,吃起来也如新鲜白菜般爽脆。吃油腻的东西时吃泡菜,可以爽口;跟清淡的东西一起吃,则更令人感觉清淡。韩国泡菜跟以酸味为主的中国泡菜不同,更有别于没有发酵过程的日本泡菜。自然发酵而成的韩国泡菜与其说是食物,不如说是药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菌有助于消化,据说还具有防癌作用。泡菜蕴含着韩国人的民族魂,是韩国的又一代名词。

  第二大宝:大酱

  韩国人一直深信“食物味道全靠酱味”,认为再好的原料,若没有酱味作铺垫,也绝对做不出好菜。因此,大酱、辣椒酱和酱油是韩国家庭一年里最重要的家底儿,这三种酱蕴含了韩国饮食的秘诀。由大豆做成的大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植物性脂肪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能消除胆固醇的维生素E,对预防疾病十分有效。现在,在商店里,大酱、辣椒酱和酱油随处可见。但是,很多住在农村的人还是用自己独特的秘方亲自做酱吃。

  第三大宝:酱缸

  在韩国农村住家的向阳地,总能见到整整齐齐摆放着的大小酱缸。延续了数千年的韩国酱,放在酱缸里,味道越来越浓郁。酱缸能吸走对人体有害的毒素。若装水,则可过滤掉水中的有害成分。虽然一年四季气候有变化,但由于酱缸能保持内部温度,所以酱味不会改变,食物长期保持新鲜。酱缸可以说是贮藏韩国风味的宝库。

韩国粘糕有“三心”:诚心、爱心和孝心

  韩国粘糕,也被称为“米糕”,是用蒸熟的糯米粉团制作而成,它在韩国传统饮食中可称得上是节日食品的“台柱子”,例如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婚礼,以及六十大寿(在韩国的传统理念中,六十岁大寿意味着人生的一个新开始)等,人们制作并吃粘糕,以祈求平安。

  虽然韩国粘糕在英文中,也被称为“米糕”,但它与西方糕点相比,制作方法完全不同。韩国粘糕使用的原料是糯米粉而非面粉,里面既没有加入黄油,也没有牛奶、鸡蛋等原料。根据所使用的其他食材不同,韩国粘糕共有三四百种之多,这些食材包括谷物、大豆、花生、红枣、艾篙、南瓜、芝麻和香橼等等。

  韩国粘糕的制作过程也多种多样,不过大多数还是非常传统的方法:

  首先,将糯米研磨成糯米粉。接下来的一个步骤,可根据所制作粘糕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有些人喜欢将糯米粉弄湿后,直接放入陶罐内蒸熟;另一些人则喜欢在糯米粉中加入适量热水,然后揉成糯米团,之后,再将揉好的糯米团蒸或煮熟。然后,可将蒸熟的糯米团敲打成一定造型,或者油煎。

  其他诸如给粘糕涂抹上各种颜色,或点缀上一些颜色丰富的食物的过程,则可制成各种各样的特色韩国粘糕来。

  韩国粘糕,在韩国传统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考证,在韩国吃粘糕几乎是和吃谷物的历史一样长,早在中国三国时期之前就已存在。据说粘糕里还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的含义,节日送礼不能缺了粘糕,尤其送娘家礼中不能缺;搬家的时候,还有做粘糕分给邻居的习俗。
hangguoliaoli.jpg

hangguoliaoli.jpg

00052252.jpg

00052252.jpg

food002发布于2006-09-15 10:14:34
江苏的菜系,怎么都是以苏南为主?苏南的菜我还是吃不习惯。还是苏北好,虽然穷点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5 10:55:07

QUOTE:

原帖由 food002 于 2006-9-15 10:14 发表
江苏的菜系,怎么都是以苏南为主?苏南的菜我还是吃不习惯。还是苏北好,虽然穷点
江苏的菜系主要以苏南为主,苏北较少出名的,如果你觉得有几苏北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名菜可以列上来大家一起分享!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5 10:56:40
日本饮食文化
日本饮食文化
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之寿司,而日本食品于近年来已人所皆知世界闻名了。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生及肉质鲜嫩之炸暇,更有部分游客已作好准备去日本一嗜各种各样之日本传统美食。

  饮食习惯

  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夜生活

  日本人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内的娱乐中心区,到处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总会。

  日本的酒类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称(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制及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烧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饮酒的礼仪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馆,气氛随和且轻松,同行顾客都会互相为对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话,第一杯要等大家举杯说“干杯”后才能喝。
1146a2662488fda0.jpg

1146a2662488fda0.jpg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6-09-15 11:03:42
十五,河南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豫菜是我国的重要菜系之一。河南菜的风味是既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和传统烹调技艺,而又兼收各菜之长。其风味特点是:取料广泛,选料严谨;配菜恰当,刀工精细;讲究制汤,火候得当;五味调和,以咸为主;甜咸适度,酸而不酷;鲜嫩适口,酥烂不浓;色形典雅,纯朴大方。

  “唱戏的腔,做菜的汤”,这是河南的一句土话,它说明河南对于制汤是非常讲究的。河南在制汤上,分头汤、白汤、毛汤、清汤。汤清则见底,浓则乳白,味道清醇,浓厚挂唇。

  豫菜的烹调方法,共有50余种。扒、烧、炸、熘、爆、炒、炝别有特色。

  南阳的风味小吃众多,唐河火腿、新野板面、镇平烧鸡、博望锅盔、社旗胡辣汤、社旗桥头黄闷鸡、南召白土岗辣子鸡、阎天喜饺子。

    具有鲜明特色的南阳珍肴四处传播。 来到了南阳,就不能不尝尝这满街的美食。说满街,一点都不为过,南阳除了正宗大菜,民间还有许许多多的美食店铺,大都随意的开在路边,让人随时随地的换换口味,美餐一顿。


风味饮食: 洛阳水席 |  
    洛阳水席 TOP

洛阳水席的菜单如下:牡丹燕菜,料子全鸡,西辣鱼块,油炒八宝饭,洛阳肉片,米粉排骨,洛阳大腰片,炖鲜大肠,生汆丸子,五彩肚丝,条子扣肉,洛阳水丸子,蜜汁红薯,山楂甜露,焦炸丸子,鸡蛋鲜汤,假海参等。洛阳水席并不讲究用料的名贵,一般的生猛海鲜都不用,只讲究做法。

牡丹燕菜的典故如下:唐武则天女皇到了洛阳,当地献奇特大白萝卜一个,武则天命吃了它,当地厨师苦思冥想,便用这大萝卜切成极细的丝,用水泡很长时间去味,再用淀粉混匀蒸5分钟,再放入水中去淀粉,捞出再蒸5分钟,然后做料汤,放火腿蘑菇鸡茸等配料(具体做法容不赘述)做成相当于现在酸辣汤的味道,将萝卜丝放入汤内,再熬一会儿即可食用。不用说,武则天吃毕大喜,赐名洛阳燕菜。因为大萝卜吃起来似燕窝丝一般,如同当了一回神仙一样。

敬爱的周总理宴请加拿大总理吃洛阳燕菜,当地厨师用鸡蛋做成黄色的牡丹花,放入燕菜中,周总理说,洛阳牡丹名贵天下,瞧,连菜里也有牡丹。从此洛阳燕菜就叫牡丹燕菜了。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 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每碟是荤素三拼,一共16样;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味,鸡鸭鱼肉、鲜货、菌类、 时蔬无不入馔,丝、片、条、块、丁,煎炒烹炸烧,变化无穷。    时下,讲营养、求滋补为饮食时尚,洛阳水席甜咸适口,荤素搭配,其菜品清汁少油,而且经济实惠,一桌席24道菜,定价分为400元、600元。 京城豫菜名店"厚德福"在店庆百年之际请来洛阳经营水席最著名的"真不同"饭店明厨掌勺,首家推出洛阳水席,8折优惠,还推出枸杞烘皮肘、铁锅蛋、司马怀府鸡等系列典故菜肴。 正宗原味的洛阳水席能否赢得京城食客的芳心?你一尝便知。

清汤银耳素鸽蛋
鸽蛋黄、淀粉,配以银耳,兑入清汤,加多种调料烹制而成。汤味醇鲜,晶莹软嫩,营养丰富。已有百余年制作历史。
试量狗肉
狗肉烹煮而成,宜撕装拼盘,凉食。色泽红亮,香味浓郁,肉质细嫩,烂而不腻,抖骨即散,手捻如丝。清光绪年间已有制作。
罗锅肉
猪肉配多味调料,用老汤卤煮。色泽酱红发亮,清香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僵,为酱肉上品。已有50余年制作历史。
陆稿荐卤肉
品种有南味香肠、五香肘花、卤肉、硝肉、熏鱼、五香牛肉干等。选肉肥瘦不混,精剖细切,刀口讲究,调料、卤汁浓淡适宜,味多不杂,色艳不乌。尤以小方块肉、香肠、肘花为佳。系苏杭老店于清末传来。
桐蛋
桐河鸭产蛋,经腌制而成。蛋黄橙红,粒状泛油,蛋清洁白,咸淡适口,配香肠、姜末食之,味同蟹黄,鲜美可口。
鸡汁豆腐干
用黄豆做的豆腐干配鸡汤、调料,烧煮晒干而成。黑中透红,质地坚韧,味道醇厚,咀嚼生香,久不变质。已有200余年制作历史。
套四宝
鸭、鸡、鸽、鹌鹑依次套叠,配以佐料、调料,装盒加汤,蒸熟。色泽红亮,通体酥烂,香浓味美,柔嫩滑润,形整不散,不肥不腻。已有近百年制作历史。
芙蓉海参
蛋清笼蒸成豆腐脑状,将烹好的海参覆盖其上。醇香利口,滋味清淡。
鲤鱼陪面
鲤鱼划瓦垄形花纹,油炸,浇糖醋芡。另取细面丝炸至金黄松脆,盖鱼上,蘸汁而食。鱼肉鲜嫩,甜中透酸,陪面酥、香。
烧臆子
猪肉切块,插入烤叉,以木炭火烤之,也刷椒盐水,渗透骨肉,趁热切片,配荷叶饼、葱段、甜酱而食。肥而不腻。北宋《东京梦华录》记之。
铁锅蛋
鲜鸡蛋配鱿鱼、海参、干贝、海米、玉兰片、南荠等小丁,加调料,共搅匀,入特制有盖铁锅,微火烘制;将锅盖烧红覆之,鸡蛋迅速膨胀,烤成。色泽紫红,质地细嫩,香味醇厚,入口爽利。系以河南烤鸡蛋发展而来,已有近百年制作历史。
彩蝶戏牡丹
用鱼糊火腿蛋卷、午餐肉、香肠、熟火腿、鸽蛋、卤猪口条、发菜、黄瓜等10余种拼制成冷荤拼盘。色调和谐,刀工细腻,口味多样,鲜香可口。
杞忧烘皮肘
取猪前肘,明火烤至肘皮焦糊,泡入凉水回软,刮洗干净。反复三次后,加清水放去核大枣(枣内加莲子)、杞果、黑豆,上笼蒸。浇冰糖、白糖、蜂蜜汁,点以熟银耳。色如琥珀,晶莹透亮,皮酥肉烂,浓香适口。
烧三不粘
鸡蛋黄与水调白糖、桂花、淀粉,打匀,下油锅,边下边炒,呈稠硬糊状,撒山植糕片而成。呈黄色月牙状,沙甜利口,有桂花香味,又名桂花糕。以其不粘锅、不粘盘、不粘筷得名。
安阳三熏
猪肚、口条、大肠配调料,以柏枝、松木、锯末熏烤而成。色泽棕红,香味醇厚。为安阳德庆楼首创,已有60余年制作历史。
六百居香肠粉肚
猪肉丁配淀粉、调料,灌入猪肠、膀胱皮内,烹制而成。香肠呈长条状,粉肚呈球形,色泽红润,香味醇美,宜于长存而不失鲜,已有百余年制作历史。
滑肉
瘦猪肉切片,于调料中浸味,放蛋清、粉芡中拌匀,笼蒸;配玉兰片、木耳、高汤再蒸而成。色白滑嫩,肉烂味鲜,清香利口。
桂花皮丝
干皮丝经炸暄、浸软、水汆,拌蛋黄、调料,大油炒透,配以佐料而成。色泽乳白,形似粉条,味道鲜美。
泥鳅钻豆腐
活泥鳅与豆腐共入温水锅中加热,泥鳅遇热钻入豆腐中,即加调料、佐料,煮至汤汁乳白。滋味清香,细嫩利口。
热白豆腐
豆腐白嫩,嫩中有韧,放开水锅中,炖不烂,熬不化;用筷夹起晃动不断折。豆香浓郁,味道纯正。生豆腐可用麻线提起。已有300余年制作历史。
32f84d8c20b7544a.jpg

32f84d8c20b7544a.jp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