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同站点书签
  • 我的QC工作经验总结 [ 忘情 ]
    添加人:阿土仔 时间:2008-12-05 22:20:36 已有 116 人点击, 0 人评论
    企业的QC工作,据说起源于小日本。要我说呀,外国的啥先进经验传到了国内,一经染上“中国特色”,几乎都会变味。 咱们铁路上,各种规章制度制订得非常详细。这部里统一规定的东西,到了路局,处室,站段,又层层加码予以细化补充。 咱们铁路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安全正点”,作为一个维修企业,一个运输企业,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无非就是“遵章守纪”四个字而已。君不见,一旦出了事故,如果排除了天灾和恐怖袭击,那么必定是有人违章了,事故原因也正在于此。 在这种情况下,硬要班组搞所谓的QC攻关,简直是瞎胡闹。班组就是生产单位,不是科研所,你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照章办事,保证检修质量。胡编乱造整出来的所谓的QC成果你敢采纳吗?你凭什么修改检修工艺呢?这一旦出了问题,上面就给你一条,违章违纪,保证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我对我们这种性质的企业乐此不疲地长年搞QC是非常有看法的。我对QC活动的态度向来是不热心的,这是咱们这种好形式主义、好面子工程的国家,是咱们这种特大型国有天然垄断企业种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之一。那些所谓的成果绝大多数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创造所谓政绩而逼得基层班组胡编乱造出来的。 有了这种认知,去年年底我刚接手QC工作的时候,就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随便应付了事。因此去年的成绩极不理想,只混了两个三等奖而已。 但是,我觉得QC活动是瞎扯蛋,但领导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处处都要争面子,就连QC这种微不足道的东西也要争强好胜。 好吧,既然领导非要面子,那我就稍微用了点心思。结果今年的QC成果发表,我选送了五个QC成果去发表,在全单位十九个QC成果中一举囊括了前四名,成绩最差的一个也拿到了第七名。最后,从这五个里面挑出一个代表单位参加了路局QC成果发表,又技压群雄,勇夺第一。接下来在江西省总工会搞的全省QC成果大赛上又拿到了一等奖。 这一下,领导们的面子是足了,可乱七八糟的烦心事也跟着来了。。。。。。 细说起来,我的QC工作心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得提早作好准备工作。 咱们这种单位,平时工作极繁忙,都知道QC活动实际上就是忽悠,因此平时根本没人把这事放在心上。等到上级发通知,某月某日要QC成果发表了,各部门这才临时抱佛脚突击忽悠一下。我这个人做事喜欢做在前面,既然领导对去年的QC成绩不满意,那么今年咱们就得提早做好准备。因为整个QC过程中,选人,选题,写论文,做幻灯片,演讲,虽然是忽悠,但也都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及早准备,以有备对无备,自然最后成绩会好很多。 其次,QC活动要选对人。 大家都明白,QC就是瞎忽悠,所谓的班组QC活动到了最后,其实就落在班组里某个人头上,由他全权包办代替。因此,选择班组QC活动的执笔人就关系到最后忽悠质量高低的问题。 我的经验是,这个人首先要有现场实际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是让他编,他都编不出来。其次,这个人的文化水平要相对较高。你技术再好,光会做也不行,得能写得出来,还写得象个样子,电脑技术得有相当水平,否则谁帮你做幻灯片?第三,这个人得有一定的口才,最后发表时,现场表现可占了大头,写得再好,到时候却怯场的话,那之前的努力全部都付之东流了。第四,这个人得年轻,工作时间不长,不能是个老油条。年轻好呀,有朝气,有奔头,有闯劲,要是混成了象我这样看透世情的老油条,啥也不在乎,那你让他搞QC,他是不会上心的。第五,这个人最好还能有所期盼。因为大伙儿都知道,这QC活动费神费力,要让搞这个的人上心,就得让人家有点想头。比如说他现在正在要求进步呀,比如说他想提职呀,你可以借助领导的力量,或明或暗地给他们暗示,这些东西搞好了,对你将来绝对是有好处的。 以上五点,是我挑选各班组QC执笔人的原则。最终的结果,我挑出来的人以近些年毕业的中专生MM为主。除去以上因素,我觉得在同等条件下应该选女不选男,因为女孩子普便要比男孩子更细心,有耐心,注重细节,制作幻灯片时更多地倾向于考虑整体美感,这对提高QC成果最后的发表成绩是极有帮助的。 第三,QC活动开始时,得给予执笔人必要的辅导。 我挑出来的这些人,在班组里都算是骨干,但有一点,之前都没接触过QC活动,不知道该怎么办,心理上难免有畏难情绪和不知所措。我之所以挑新手,不仅仅是因为老手们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无法参加这次活动,更因为我觉得QC那点套路大伙儿都看腻了,找一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手来,也许会写出点新鲜感来。何况本部门近八百号职工,QC这种事不能年年都寄托在少数几个老手身上,咱也得培养新人对不对? 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原因,那就是老手们都是别人培养出来的,我要是这回靠他们打翻身仗,那算不得咱的本事,对不对?当然,这也是步险棋,这层意思不能明着说。 对于新手,首先你得给她们加油打气。告诉她们,放心大胆地去做,有了成绩全是你们的,兄弟我绝不会来摘桃子。如果玩砸了,有什么责任我一个人来扛,与各位无关,我会到领导面前领骂,谁让咱是QC活动的总召集人呢? 打消了这层顾虑,你得给她们上一上QC基础知识课。有关QC的书厚厚一本,其实我总结一下,无非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形成一个闭环管理而已。这就是所谓的PDCA循环。告诉她们,就按这个套路来写。 上完课还不行,她们都是生手,对QC并没有感性认识。这时候我就给她们找来了一份样板,那是某位MM勇夺铁道部第三名的成果小样。告诉她们,别紧张,别觉得有多么高深,看看吧,这就是拿到了全铁道部第三名的成果,仔细看看,其实也不过如此而已。 第四、选准QC课题至关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到了评审时,评委里面,搞行政的,搞技术的,搞安全的,搞财务的,搞教育的,哪个口子的人都有。虽说部门不同,但都在单位上混了这么多年,一些常规的,大路货的技术还是懂的。你如果写一些大家都懂的东西,那么,这些评委们一定会争相表现自己的水平,纷纷挑你的错。发布会上,只要有一个人挑你的错,而你又不能及时地,令人信服地回答他,驳得他哑口无言的话,全体评委对你的印象立马就下来了,到打分的时候谁还会给你高分? 因此,要想得到高分,选题上必须选一些冷门,选一些刚投入使用的高新技术。人们对于他们所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敬畏的。你选的课题他根本不懂,那么他绝对不会在发布会上提你的问,找你的茬,因为不懂,所以一开口搞不好就要露怯,又有谁愿意当众现丑呢?你写的东西大家都不懂,都不提问,那么打起来分来肯定不会低,因为他不懂,所以心里虚着呢。 去年动车所的QC成果之所以包揽了前二名,原因就在于此。试问,25KV的电弓,单位上有谁懂呀?其实就是动车所的人自己也不懂,他们一直依赖着厂家的售后服务呢。所以今年选题时,我们尽量选择一些诸如TCDS系统,25T型车的集便器,下水管路等较为高新技术的课题。事实证明效果如我之前预料的一样。 第五,编写QC论文时要充分考虑技术之外的因素 这论文本身没有啥说的,套路在那里,该怎么样写就怎么样写。我要强调的是指论文开头,QC小组组成人员名单。要知道,许多领导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基本上都不好意思明着说出口。领导不好明说,但咱们下面的人可得知情识趣。QC小组成员名单里面最好能加上主管领导的名字。这一方面能帮助领导在评职称,总结政绩时派上用场,另一方面,要搞QC活动得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咱们加上领导的名字,再给领导汇报一下,领导大喜之余,要抽人就抽人,要给时间就给时间,为QC活动提供方便那是不遗余力的。 当然,领导们一般不大好意思主动提出来,但咱们这些做具体事的人可得懂事,得洞悉一切。虽然领导有时会谦虚几下,说什么其实我没出什么力,还是不要挂我的名字好了。这时你可千万别傻乎乎地当真,这是领导跟你客气呢,你要做的就是立即斩钉截铁地肯定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咱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领导的英明领导之下,一切成绩都归功于领导之类的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QC评审时加分。领导们之间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那些评委有些就是领导以前的部下,有些和领导关系极好,那么当评委们看到这个QC小组里出现了领导的名字时,虽然都知道是挂名的,但他们也得考虑考虑人情面子,那么打分时必然要打高一些。打得太低了,领导的面子往哪里搁呀? 这一次,领导在高兴之余也再三要让我也挂个名字,我坚决拒绝了。 为什么呢?首先,我觉得QC活动说白了就是瞎忽悠,这么做好没意思。第二,基层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忽悠出一份QC成果挺不容易的,咱能帮一下就是一下,但要是伸手摘桃子,这种事我做不出来。第三,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要一碗水端平,不能让人说闲话。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次,我总共准备了7个QC课题,不可能一次性全部都拿出去参加评比,内部总还要筛选一次的,就算是拿去参评了,这以后在出场顺序,赛前辅导,场外工作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把自己的名字也挂在某个课题组里,那么,有人就会指责我偏心,一碗水端不平。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这回又玩砸了,成绩不理想,那么大领导顶多骂我一顿,说我不上心。但如果这回成绩好,但好的里面还有名次之分呀,只怕到时候内部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作为QC活动负责人,我追求的是部门整体成绩优异,谁拿第一,谁拿第二,其实对我都一样。因此我极力避免卷入复杂的是是非非当中。不要责怪我这个人想的太多,这都是这么多年来社会经验的总结。 事后证明,我的想法并不是杞人忧天。虽然成果发表时咱们部门的成果当场宣布分数时都排在前列,但单位上得统筹全局呀,都让你一家独占了,别的部门还混不混呀?别的领导的脸面往哪里搁呀?所以最终在利益分配上并没有按名次来,结果自然是在我的部下们,甚至部门领导之间引起了喧然大波。 值得庆幸的是我预想周到,否则的话,旁人总归得怀疑我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而居中做了手脚。现在好了,我没沾锅,清清白白,让人无话可说,没人能找到我麻烦,枪口全对着上面呢。 第六,做幻灯片时整体效果最为重要 十年前我自己搞QC的时候,只是用毛笔在一张大纸上将QC论文写出来,挂在墙上供评委品评。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QC成果全得制成幻灯片,拿到电化教室的投影仪上演示。 要做幻灯片,就得用POWERPOINT,这个软件是OFFICE套件里的一种,但不同版本的功能差别相当大。我建议最少得使用2003版的,版本再低的话功能就太少了,整体效果出不来。 做这个幻灯片,我的经验是整体效果要力求清爽,直观,要多用图表,饼状图,柱形图,让人一看就感觉非常直观醒目。另外,如果你不全是忽悠,而是真的有什么小改小革,记着一定要把大幅照片弄上去,而且最好是改进前和改进后的照片放一块,对比鲜明,给评委的感觉就是你的确是做过一些小改小革,并不是凭空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这样的话,你的起评分就比别人高了。 制作幻灯片,画面不能太过呆板,太过素净,适当地可以插一些漫画,图标什么的,但也绝对不能搞得太花哨,让人看了眼花,晕得慌。而且我发现,打印出来的QC小样和在投影仪上放出来的效果,有时候完全两样。这就要注意了,当然是要以投影仪上的效果为标准,因为评委们看的就是这个,至于打印出来的小样,只是存档用的,评分时帮不上忙。 第七,模拟演练必不可少 我这回找来的基本上全是新手,我担心她们怯场,于是事先搞了几次模拟演练。 这模拟演练的目的,一是提前锻炼一下她们的胆量,二是希望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及时给她们指出来。三来也当作是内部选拔。第四也是为了帮她们把握时间,因为正式发表时限时15分钟,超时要扣分的。 模拟演练时,我尽量多找了些人到现场,而且邀请了领导也来现场指导。 关于邀请领导,我有三点考虑。一是MM们和我关系都不错,并不怕我,光我坐镇现场,恐怕模拟不了正式发表时的那种紧张气氛。二来领导们见多识广,大家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总比我一个人闭门造车强。这第三嘛,也让领导知道我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我已经尽心尽力了,万一这回又砸了,希望能取得谅解。 第一回演练时,我发现全体发表人都在低着念稿。这样可不行,这种方式根本无台风可言。于是我要求她们,事先熟读稿件。上台后首先要对大家做开场白,这个开场白,我觉得这么说比较好:“各位评委,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我是某某部门某某班组的某某某,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QC课题是。。。。。。。”。等到发表完毕,得加上一句:“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发表的QC成果,请各位评委指正,谢谢大家”。 在发表成果时,不能一直低头看稿件,你得时不时地抬起头来,用目光和台下的评委们,观众们进行一定的交流。这目光得要平和,自信,如果你心里实在发慌,你完全可以把目光放空,视线聚焦在他们身后无限远处,这样你就不会害怕了。 发言时,语速不可过快,声音要响亮,但音调要柔和,让人听得舒服。至于内容,最好是不要完全照着稿子念,有些书面的东西完全可以省略,还可以额外加一些小插曲什么的。可不要小瞧这个,有些时候就是这点不起眼的小节,就会影响评委的印象。 其实,发表QC成果时,两个人共同发表的效果要远远优于一个人发表。如果有两个人,就可以一个人在电脑上翻页,另一个始终站在幕布前侃侃而谈。这样就避免了一个人又要发表,又要翻页,又要时不时地抬头和大家交流的局促。不过如果要两个人配合发表,这两个人都必须对稿件非常熟悉,彼此之间要十分的默契,这非得通过事先多次演练方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否则的话,一个人讲完了这一页,另一个傻乎乎地还没翻页,冷了场,或者当着评委的面彼此手忙脚乱地交流,那就砸锅了。 第八,必要的内部选拔得考虑方方面面 这一回我挑了七个班组,准备了七个QC课题。之所以选这么多,因为我对成果质量心里没底,想打打人海战术。但我不可能把七个成果全拿去发表,一来时间、精力不允许,二来还得给下一次的成果发表留点种子。 但内部筛选,选谁不选谁,那可得慎重。首先,这七个QC成果里水平有高有低,咱们得尽力保证水平高的,如果选题或实际内容有撞车的,为了保证水平高的,水平稍低的就只能等下一回发表了。 对于选拔,除了考虑水平因素,撞车因素外,领导因素也要考虑。咱们单位人多,面广,副职多,都管着一大摊呢,客观上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在可能的情况下,得考虑到一个平衡问题,各方面都得照顾到,不能让某一摊子太过突出,让另一摊子颗粒无收。 对于这回暂不发表的课题,我一来要求他们回去以后继续修改,充实、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参加QC发布会,作为一个旁观者,感受一下现场气氛,总结一下别人的经验教训,为自己下一次的发表打好基础。 第九,出场顺序要慎重 在正式发表前,各部门的QC活动召集人要开预备会议。这会上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决定发表时的出场顺序,一般采取的是抓阄的方式。 由于这回我选送了五个QC成果,占全单位十九个成果的四分之一强,因此让别的部门先抓,剩下五个全是我的。 这五个阄里有前有后,究竟如何分配呢? 一般来说,先出场的分数不会太高。因为刚开始时,评委们精力集中,比较容易挑你的毛病,这分数一般卡得紧。再说了,人家事先可不知道后面的成果水平如何,要是一开始就给前面的打高分,那后面要有水平更高的,这分数该如何打? 所以,排在前面的,一般都得牺牲,排在太后面的,一般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评委已经不耐烦了,除非你有极突出的表现。(这一回我就遇上了,我安排在最后发表的那位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技压全场,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勇夺第一) 所以,阄我拿到了,如何分配出场顺序就得考虑一下了。事先我在心里对自己选派的这五个成果排了排队,不但要考虑实际水平,还要考虑领导因素,将希望最大的摆在中间偏后的位置。 作为负责人,我这么做是为了从全局出发,以部门的整体成绩为重。但是,有些话是说不出口的,是放不上台面的,是会得罪人的。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虽然出场顺序实际上是我一手安排的,但对外一口咬定,完全是抓阄抓出来的,没有人为因素在里面。 第十,对发表人要充分关照 都是铁路是半军事化部门,但咱们职工都有拖沓的毛病,你让他下午三点来,他三点二十能到就不错了。掌握了这种情况,在通知时我一律要求他们二点半一上班就得到场,这样就留下了余量。你晚一点也不会耽误事儿。 我要求他们早点来,除了避免跑得气喘吁吁就直接上场发表外,还要求他们静心静气,仔细听听别人的发表,从中吸收别人的优点,接受别人的教训,轮到自己上场时好作相应的调整。这也算是临阵磨枪吧。 再则,她们毕竟是第一回来,虽然事先演练过多次,但紧张还是难免的。这时候就要充分给她们打气。给她们倒杯茶,让她们静静心,告诉她们,你看,别人写的不如你,发表也不如你,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不要紧张,正常发挥就行了,我对你有信心之类的。 到了这种时候,气可鼓而不可泄。 第十一,场外工作该做也得做 这QC活动就是这么回事,这评委也就是这么回事。这成果水平之外的东西,在咱们这个社会,在咱们这种企业,有时候却是决定性因素。因此,为了集体荣誉,该打的招呼还得打,谁让我是负责人呢? 这打召呼也有艺术。你得提前弄到评委名单。然后筛选一下,咱和哪个评委熟一点,哪个关系好说话一点,哪个评委和某位领导平时关系更好一点。 这打招呼切忌有第三个人在场,而且你说话得艺术一点。我是这么打招呼的:某某成果是某某领导亲自抓了,他费了不少心血,对该成果期望值很高。 话讲到这种程度就足够了。大家都是聪明人,一点就透,强鼓不用重锤。他要真是面破鼓,你再使劲锤也没用。 这打招呼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五个成果,没有重点,要人家都照顾的话,那到头来反而一个也照顾不了。不但如此,人家心里还会怪你太贪,结果适得其反。所以,你只能和某人提一、两个,提多了肯定不行。 我觉得,这种行为虽然上不了台面,但都是游戏规则所允许范围之内的。既然就是这么个风气,别人玩而你不玩,有用吗?于事无补呀。再加上都以成败论英雄,自命清高有啥用?再说我这是为了集体荣誉,又不是为个人谋私利,做做又有何不可? 至于咱们那些QC成果发表人,对自己的成绩有所期盼,因而私下里各显神通的话。我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制止,乐观其成。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做为QC活动负责人,我追求的是整体成绩,追求的是完成领导任务,给领导长脸。但要我公开提倡,公开动员,那我才不干呢。人多口杂,影响不好。有许多事是可以做而不可以说的。 以上就是本人的QC工作经验总结。我一向腻烦写党八股,因此这个工作总结完全是实话实说。
  • 能否建立民间的质检实验室(求教各位达人)--火山
    添加人:阿土仔 时间:2008-12-05 13:52:54 已有 222 人点击, 3 人评论
    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实在对政府的监管机制失去信心了。 我想可不可以民间自己来建立一个食品安全质检实验室,通过自己网站公布各种检测结果。这样即使政府不作为,也可以提前给老百姓预警避免悲剧的发生。如果建这样的实验室投入非常大,可不可能找到一些境外比较权威的实验室,通过寄样品的方式委托他们进行检测。 因为不是从事化学行业的,所以不知道是否可行,特向各位达人请教! --------非鱼 建立外资或者私人检验机构绝对没有问题。沿海或者南方应该已经不少了,主要面向出口企业,做一个农残或者重金属的项目收费要上千元,官办质检和进出口检验检疫看了很羡慕,呵呵。 但是靠他们可以解决三聚氰胺么?三聚氰胺的发现和检测最早是2007年美国的FDA作出的,而且也不是一下子就查出来是三聚氰胺,先是怀疑宠物食品中参杂了三唑仑,后来接到国内线报,企业也承认添加了三聚氰胺后才建立了检验方法,确定检出了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的例子恰好可以说明如果在食品中添加了未知的化工原料,要能定性检测出来有多困难。当然,现在检测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乳品企业自己具备液相色谱都可以快速现场检测。要说为什么以前没有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三聚氰胺本身是化工原料,不是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当然不会有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谁会有精力和金钱去查食品中每一项化工原料的含量呢。且不说,作为化工原料的三聚氰胺本来也没有可以分离和测定纯度或含量的标准检测方法。 没有检测方法,不知道明确的检测目标化合物,对我们来说就是完全的未知物检测,这次出事的是三聚氰胺,谁知道下次是什么?未知物的检测有多难,学化学或分析的应该能知道。可喜的是,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近一两年对检测部门的投入非常多,大部分省级检测机构都装备了液相色谱-多级质谱仪,可以进行低至十亿分之一残留量的药物和化学品检测,甚至有沿海地区质检部门装备了高分辨质谱,可以通过化合物分子量库进行一定程度的未知物鉴别;最近几年整个质检系统引进的人才也非常多,有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2,3年前在全国范围引入1000多名专业人员充实基层检验机构,这些都是质检机构在人员和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 众所周知,国内没有生产先进色谱和质谱仪器的厂家,国家在检验机构上的投入,基本都被国外仪器供应商接去了订单,他们成了这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没有国内山寨货的竞争,分析仪器有多贵?参加省内液相色谱紧急采购评标,一套完整的带自动进样器的液相色谱仪最低要22万,比一辆中级轿车贵多了,大部分部件还是国内组装,自动进样器在两个月后才从国外总部姗姗来迟,可怜驻厂的小兄弟们,一天24小时,每隔15分钟要打一个样品进去。质谱仪器就更离谱了,我们采购的一套液-质,200万稍多,这个价格,比奔驰、路虎怎样,一溜的奥迪呢,可是才多大点的玩意,两张电脑桌连工作站都能摆下,不比黄金也比纯银的贵多了。现在国家质检总局在各地的食品检验中心,没有几千万元的投入建不起来,作为国家总局和食品司离得最近、最方便的技术支撑机构,北京海淀质检所的投入就更加变态,几个亿人民币打不住。高楼平步的邬香主和被引咎辞职的常江委员还是值得很多人怀念的。 建立检测机构的要投入如此之多,要指望有良心的外资或者私人机构能够为民众健康做公益是不可能的,1千多元一个重金属人家做的爽歪歪。真要做到食品方面的风险预警和风险监控,还是要靠国家组织协调和公益性事业单位来做,而且这个风险监控也一直在进行,每季度几十个品种要动员全国几十家检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抽样检测,一次费用就要上千万元,已经坚持了好几年。要说三聚氰胺,最冤的就是质检部门,2007年国内的监督抽查覆盖了大部分超市食品,也没有发现三聚氰胺,盖因当时国内食品化工技术专家和农民民间食化从业者还不知道三聚氰胺呢,但是架不住人家学得快啊,不过急性毒性比食盐还小的三聚氰胺能吃死人,还是谁也想不到的,要是能知道,就没人有那么大胆子了吧。质检部门最大的失误就是没能把三聚氰胺作为一个常规检测项目,如果在每次的监督抽查中加入三聚氰胺这项,也许就不会,,,没有也许了。不能在07年底发现问题,后来的事情就不是部门和地方可以控制的了,谁敢在奥运期间出问题?怎么能在奥运出问题?
  • 奶酪漫谈 [ 燕人 ]
    添加人:阿土仔 时间:2008-12-05 22:26:16 已有 151 人点击, 2 人评论
    奶酪是最基本的欧式食品之一。男女老幼没有不喜欢吃的。2000年的数据表明欧盟人均年消费奶酪18公斤,法国人达到24公斤,是世界上最喜欢奶酪的一群人。 奶酪可以看作是浓缩的牛奶。因为浓缩了,所以容易保存,吃起来也方便。而且,牛奶在变成奶酪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变化,形成了大多数奶酪不同于牛奶的风味。简单说,奶酪和牛奶相似,但味道形象差得很远。中国人喝牛奶可以,吃奶酪就要掂量掂量。 关于奶酪的起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由4000年前两河流域的游牧人发明。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曙光,这个发明者的桂冠不给他们也很难。话说有一位牧人要出远门,把牛胃做成的口袋里装满牛奶作为旅行快餐。太阳之下走到中午,又渴又饿想喝点奶的时候,才发现口袋里面的牛奶已经结块分层了。该老兄本着吃螃蟹的精神把东西吃下去,发现味道还不错,于是公开了他的新发现。就这样,奶酪被发明而且流传下来,被不断改进,成了印度-欧洲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个传说很具体地说明了制作奶酪的几个因素。一是原料,需要动物奶,牛奶,水牛奶,羊奶都行。二是温度。温度不合适,微生物活不下来,没法繁殖。三是那个牛胃口袋上的好东西,对于奶酪制作是很重要的,英文写作rennet, 实际上是牛胃分泌的一种蛋白酶.它的作用是促进牛奶中的蛋白凝结成块。现代的奶酪生产,通常要加入一些微生物进行发酵。发酵是使牛奶脱胎换骨成为奶酪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牛奶里含有两种蛋白质:酪蛋白和乳清蛋白。酪蛋白是牛奶结块中的主要成分,牛奶凝结后剩下的透明液体叫乳清。把乳清过滤掉别作他用,奶酪的初步生产就完成了。在这个阶段,奶酪没有经过发酵,只有淡淡的酸味和奶香,中国人很容易接受。这个阶段的奶酪产品,英国一般叫做农家奶酪cottage cheese,法国叫做fromage frais。把牛奶凝块磨碎重新成型,就生产出所谓的cream cheese,因为口感滑腻的原因,可以像抹黄油一样抹在面包上,营养比单纯的黄油要好,所以特别受孩子家长的欢迎。生产商为了节省成本和调节口味,常常在cream cheese里加入其他成分,生产出所谓的cheese spread, 用法是一样的,价格很便宜,但是营养成分要差。英国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甜点奶酪蛋糕cheese cake,主要原料就是cream cheese. 乳清含有的蛋白质叫做乳清蛋白。乳清通常被作为动物饲料,但是意大利人利用乳清生产奶酪Ricotta, 算是一个名产。Ricotta奶酪的一大优点是脂肪含量低,所以比较健康,口味也比较清淡。经常有用Ricotta代替cream cheese作奶酪蛋糕的甜点配方。对欧洲的素食者来说,Ricotta配菠菜是典型又流行的意大利素面盖头。 牛奶经过凝块分离乳清之后,要进一步滤出多余的乳清和水分。从这个阶段开始,不同风格的奶酪开始采用各自的方法进行加工,从而导致了奶酪的特殊风味。有采用压榨法排除多余水分生产的,也有采用悬挂法自然过滤多余水分的生产方式。压榨法要比悬挂法导致奶酪中更低的水分,那末奶酪的质感也会因之比较密实细腻;而悬挂法生产的奶酪,其质感会比较疏松。排除水分之后,按照传统定型,放到设定好温度和湿度的房间里,由微生物来完成发酵过程,这个成熟阶段,英文叫做maturation. 经过成熟后的奶酪,会带有独特的风格,包括外观,气味,质感和味道。成熟过程短则几周,时间长的要一年以上。当然成熟时间越长,奶酪就越贵。某些著名的奶酪,会采取传统的做法,把奶酪放到天然山洞里面成熟。这样奶酪的产量有限,价格会更高。 世界上最著名的奶酪应该是切达奶酪Cheddar. 这种奶酪原产于英国的萨摩塞特郡Somerset一个叫做切达的小村庄,最早可见的纪录是公元1150年。它是一种用压榨法生产的硬奶酪。按照成熟时间的长短,切达奶酪分级为不同口味:柔和Mild,成熟的Mature,强烈的Strong,陈年Vintage.对国人来说,柔和口味的切达奶酪是很容易接受的。事实上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奶酪,多是澳大利亚出品的切达,口味是柔和这个级别。托英国人的福,切达奶酪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盎格鲁萨克森国家也被大量生产。美国农业部也对切达奶酪的生产进行监督。 虽然切达奶酪如此历史悠久且喜爱者众多,欧洲有关机构没有对它进行原产地命名权保护。就是说,随便哪个国家,都可以按照切达奶酪的方式生产,而且命名产品为切达。英国只给自己争取到了一个"西南诸郡切达Western county Cheddar Cheese"的保护名。只有在英国西南部的Somerset, Dorset, Devon, Cornwall四郡生产的切达才可以用这个名字。这个保护的范围未免有点大,相比于法国和意大利对本国产品的保护,程度差了许多。 比如法国人著名的Camembert,原产地是诺曼底。只有诺曼底地区生产的Camembert, 才可以使用Normandy Camembert这个名字。其他地区也生产,但是消费者看品名就会选择。原产地命名保护的产品,价格要贵些。这是因为产量低,质量有保证的原因。说起来Camembert只是在法国排名第三的奶酪,但对外国人来说是最著名的法国奶酪。它的味道很特殊。用法国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股脚丫子味,而且是好几天没有洗的脚丫子。作家老舍不是说过吗,奶酪就是洋臭豆腐,还真有点像。 意大利拥有诸多的保护产品,最为外国人所知的奶酪应该就是Parmesan和Mozzarella.因为意大利人吃面条和比萨饼的时候,喜欢洒上一层奶酪粉,那就是Parmesan. 而作比萨用的奶酪,主要是Mozzarella. Parmesan主产于Parma地区,还有一些小产区。奶酪名字就是跟地名来的。Parmesan的成熟期至少一年,成品看来像个大车轮子,很硬。需要萝卜丝擦子或者削皮刀才能把奶酪刮下来。它是用生牛奶直接发酵的,里面可能会有致病菌。所以在英国Parmesan的零售包装上可以见到提醒消费者的字样,特别是婴儿和老人不宜。但是它的特殊风味应该也与未灭菌的牛奶有关。传统的奶酪制作,牛奶都是不灭菌的。直到1862年法国人巴斯特Louis Pasteur发明了巴氏灭菌法,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奶酪都采用经巴氏灭菌的牛奶,这样对消费者更安全,但是对奶酪的风味也有一定影响。目前欧洲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生产的奶酪,多使用未灭菌牛奶,价格都很贵,当然味道都别具特色。Mozzarella是一类手工切制的奶酪的统称。它是新鲜奶酪,未经发酵成熟。最著名的Mozzarella是用水牛奶制作的,制作工艺也颇具意大利特色。工人要把牛奶的凝块和加热的乳清混合在一起,像和面做面条一样揉来揉去,直到混合物变成一团有弹性的东西才算成品。意大利人很像中国人,善于利用一切原料而很少浪费,大概是因为相对贫穷的关系。这两样奶酪如此有特色,其名字当然是受保护的。 虽然中国人吃奶酪的不多,但是大多数看过美国动画《猫和老鼠》的人,应该记得小老鼠经常偷奶酪吃。那个奶酪总是有窟窿眼。这是典型的德国-瑞士风格的奶酪的特征。最著名的代表产品是Emmental. 因为德国人传统的加工方式,奶酪的成熟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在奶酪的内部形成了气室。Emmental这个名字也不受保护。因为太流行,所以包括美国和新西兰在内很多欧美国家都生产。如果追求原创品质,请认准包装上Emmental Switzerland字样。 其实我们中国也有奶酪。匈奴也好,蒙古也好,只要是游牧人,就会把多余的奶保存下来,而最传统的保存方式就是奶酪。满族被汉族同化之前,应该有奶酪生产吧。不过他们不算纯粹的游牧人,所以把祖先的奶酪忘掉了也可以理解。现在北京市面卖的所谓·老北京奶酪·,可与通常意义的奶酪没有关系,最多是牛奶凝块这个程度,可是另放了很多添味的东西。在关于内蒙的文学作品上经常可以读到"马奶子"这样的字眼,是一种干的食品,我想是马奶制作的奶酪。我父亲在60年代代表沈阳军区去内蒙采购马匹,尝过马奶子。他说那个味道又酸又臭,可是不吃不行啊。人家看你是解放军,才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敬你。如果不吃,那不是破坏军队的纪律了吗? 吃惯了洋臭豆腐,我想,可能那个马奶子并不是酸臭的,见多才能不怪。
  • 中美与欧盟的恩怨
    添加人:阿土仔 时间:2008-12-07 11:07:28 已有 118 人点击, 0 人评论
    2002年欧元开始发行,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很难忍受的刺痛,摆明了欧洲就是要开始摆脱美国自立门户了,并且欧洲最终的目的是要在金融上抢夺美国的全球霸权,谁都知道世界本来只有一种最强的硬通货就是美元,美国打开印钞机印出些绿纸来就可以拿到全世界买来矿产、石油、技术、人材、生活用品等等,印纸币的成本是低微的,买来的东西却是货真价实的,所以美元的未来就是美国的未来。美元要是垮掉了,美国轻则元气大伤不复强盛,重则解体散架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美国是不会甘心欧元来分美元这块大饼的。 ......
  • [厚积薄发]我心中的西西河: 前言--穷爸爸,富爸爸
    添加人:阿土仔 时间:2008-12-07 11:34:13 已有 154 人点击, 0 人评论
    ...抛开富爸爸在物质和社会关系上的支持,最宝贵的财富是他一生奋斗的经验。他在你人生历程的关键节点上会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或者客观的说,什么是最有可能成功的选择。即使是物质上的支持,很多也体现在帮助你获得知识和经验上。例如让孩子上哈佛,或更一般的,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多快好省的获取知识和经验,尽快的进入社会角色,开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所以贪官的子女多不成器,因为他们传递的只是物质财富而没有精神财富。 ...
  • [忘情]相亲奇遇记(1)相见不如怀念
    添加人:阿土仔 时间:2008-12-07 21:05:11 已有 265 人点击, 5 人评论
    (一) 今生第一次见到雨是在87年的8月31日上午,我到高一(5)班报到,当时还未分配座位,铃声响过,班主任驾到,散在教室外的同学们纷纷回教室。这时迎面一个身形高挑的小黑妞向我走来,单薄的身板,微黑的皮肤,精致的鸭蛋脸(感觉有点象当年的剧雪),一口东倒西歪的四环素牙,头发梳成两把小刷子,带着自信、调皮的微笑,一路走来,两只小手象弹钢琴一样一路敲击着身边的课桌。在我俩眼神相交的一刹那,我忽然觉得心神不宁,忙低下了头。这就是我和雨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多年后回忆起来还是那么地温馨。 ......
  • 风尘仆仆:绝代风华
    添加人:阿土仔 时间:2008-12-19 20:59:59 已有 172 人点击, 0 人评论
    ...提起赵剑华,我想35岁以上的人(一般性爱好体育)和所有爱好羽毛球的人(不分年龄)都不会陌生。这是一个不世出的羽毛球天才,这是一位近乎完美的超一流的羽毛球大师!假如不是在事业巅峰的那5年当中两次患重病,他本可以制造出更多的奇迹。然而天妒英才,致使这位羽坛巨匠最终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羽毛球赛场。时至今日,许许多多的“80后”和“90后”的羽毛球爱好者们,在看了赵剑华当年的比赛录像后,立刻就将他们原来的“首席”偶像———不管是陶菲克还是林丹等等———毫不犹豫的换成了赵剑华。 ......
  • 应试教育的极品老师 [ 代码ABC ]
    添加人:阿土仔 时间:2009-07-03 13:29:04 已有 151 人点击, 0 人评论
    高考已经离我很远了,我们当时的高考是安排在每年最热的三天7月7、8、9。由于我是理科所以一共要考7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和生物。按说高三大家都很紧张,但谁能做到一年时间都紧张而又不崩溃呢。我不知道现在的学生如何,反正我们那个时候除了作业多一点,心里有点阴影之外。该玩的还是照玩,该乐得还是照乐。反正不管高考最后结果怎么样,高考之后总有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 我属于那种成绩很好的学生,对于高考更多的是期盼快点到来好早早解脱,反正再怎么掉链子,本科重点线还是有的。不过我之所以这么轻松得益于初中几个很极品的老师。他(她)们让我不惧怕任何一种考试。其中排第一位就是我初二的政治老师。 在应试教育中,政治科是首当其冲的典型。我想绝大部分人都是考前背题考后就忘,这个分数占高考七分之一的学科还真没什么值得留下的。不过当应试到达极致的时候事情总能出人意料。 我们这位老师非常坦率,他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他就是要教我们如何应付政治考试,因为政治课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也许大家会猜接下来他就会让我们背诵一大堆习题。嘿嘿,如果是这样这个老师也就不能称为极品了。 这位老师是教我们背书的方法(注意是“教”而不是“叫”),其方法也很绝。首先他告诉我们政治课本里面大部分是废话(废话这个词是他的原话,而且他前后重复过很多次),然而我们需要在一大堆“废话”中找出关键点,这些点不但是论述题的得分点,也是帮助记忆的关键点。怎么找这些关键点呢?......
  • 记我的一次高考阅卷经历 [ Adol ]
    添加人:阿土仔 时间:2009-07-03 13:32:40 已有 158 人点击, 0 人评论
    [这是去年高考后被抓丁去判卷的感想,又一年高考,把去年写的东西贴出来。河里对高考的关注度不高,想来是大部分河友早已经过了高考,而孩子辈们离高考还远所致。] 昨天快到晚饭的时候,群里喊人去判高考卷,其实本来我对这类影响别人一辈子的事比较谨慎,但一来实在是很闲,二来还多少有点外快,而且的确是很好奇,觉得有这么个经历也不错,于是乎就参加了,昨天晚上+今天白天一整天,负责评的是全国II卷理科数学第二大题,13-16题,四道填空,一评而已,仲裁复查之类的轮不到我们。 本来填空很简单,就算有15题那样的结果也好办,不过今年有个开放式的16题,嗯,看起来真的很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那些90后的孩子写不出来的答案—— 各种各样的定状补语判断和上下文语境(我为什么非要揣测考生是怎么想的?)。加之大部分人书写十分潦草,相当多的人基础极差,各类初中生也不会犯的错别字错误,各种完全不通顺的句子,有些连主语和谓语都没有,还有写一半扔下的。咦?这真的不是语文卷么……总之很累,最终我完成了1635份,平均22.13 秒/份,其中被锁定的似乎是123份,质疑率不到10%,结果尚可,拿到可怜的计件薪水估计问题不大。 联机阅卷的流程比较有趣,说实在的,单就评卷现场情况来看,单人一评质量达到90%已经不错了,多次复核和多人独立评卷的机制还是相当必要的,这也可以使对大部分评卷人的管理比较宽松。我们一大群人其实只是做了工作的一小部分,但是还是有了不少感想。 1、 字写得漂亮与否不重要,清晰是第一位的 2、 以前总觉得把能写的多写上点总不会吃亏,现在看来奥坎姆剃刀更是必要的,这次不知有多少画蛇添足的可怜家伙作了我的刀下鬼;那些废话连篇的,自然也没什么好印象,如果再同时还看不清楚的,那么真的就是看心情了。 3、 我们也都是高考过来人,考试的时候纠缠一道题那么久,想的那么多,估分的时候那么仔细,回头看看真是可笑,评卷尺度严,那么只有那些有真本事-确定真正掌握的人才能过关;尺度宽,没想那么详细其实也无所谓。 4、 看着很多貌似好学生亲手证明了很久的样子仍然漏算了一两步导致没分,而某些一点也不会、前三题全错的人却能仅凭明显是瞎蒙的8个字入手5分,令人唏嘘。 而某些考生水平之低,也比较出乎意料: 5、 对于基本概念明显搞不清楚的-四边形和四棱柱不分、直线和棱不分、高和棱不分、对角线和棱不分、棱和棱柱不分的,一律不姑息;有些棱和侧棱不分的,甚至我都忍了(不过反过来不行)。 6、 那些错别字如:平形、四边行、菱柱、相临、相(阝令)、相怜、平行六边形、平行四面体、平行六边体、四方形(正方形?),知形(矩形?),方别平行,对解线、对立面、各各、正三边形、还有把3+2√2写成2+2√2+1的,也基本都忍了。 7、 还有根本逻辑不通的,比如什么两条平行的棱互相垂直、任意不在同一平面的棱互相平行、任意不相交的平面互相平行(大概是想说任意不相邻的面平行)、平行六面体的216组棱、4组对面、6条对角线、所有棱平行且相等、所有面平行且相等、四棱柱的底面是正三角形、四边形各角均为120度等等,这些肯定是不能放过了。 8、 该用全等的场合写成相等的,我倒觉得这个错误比上面那些还高级点,可惜判卷标准写得很明确,出现的一律判错——有些可怜的孩子,本来“上下底面是平行四边形”或者“各组对面分别平行”一句已经足够得个3分了,偏要加上“且相等”,0分。 我也曾经高考过,如果当时就目睹评卷的情况(其实过去也听老师说过,不过百闻不如一见,亲眼看到、亲身体会还是不一样),恐怕心理也一定会不平衡吧 ——填空还是挺费时间的,而评卷,我本人四道填空加一起平均每份22秒,有的猛人平均9秒。 我旁边一位给大题19题仲裁的老师,很痛切地说:想做到标准完全一样,孙猴子来了也做不到——偏差肯定有。然而就我所见,尽管大家都是以轻松的心情来做的(原因很简单,这工作用沉重的心情根本没法干),不过参加评卷的人都是很严肃的对待这件事,高考多年也算有了比较成熟的多层复核机制,现在又是联机阅卷,出现错误的几率其实并不大,尤其是技术性错误——比如该给满分给了0分之类的,几乎不会存在;考生表述不清或文字歧义或书写不清,这的确是只能看评卷人心情,甚至连心情也不看,一般就是随机了,一个没注意到可能就放过去了,如果歧义比较隐蔽,两个人都没注意到也是可能的,如果刚开始评卷头脑比较清醒,可能就抓住了,被抓住的也别有什么怨言。 虽然16题可能会有些争议,但是平心而论,那道题出得很精彩——难度其实并不大,但区分度很好,从答题似乎真的可以看出来:谁对基本概念一窍不通-自然是拿不到分、谁把题干理解错了(但是理解错了的人也还是有机会拿分的,前提是基本功比较扎实)、谁平时只会死记硬背、谁头脑比较灵活但比较马虎(有的人前三道题尤其是第15题马虎了忘开根号、忘平方、忘除2之类的计算错误,但是在16题轻松把分数找回来,和那些仔仔细细却死记硬背的人打了个平手)、谁是思维到了但是平时知识不扎实用错了概念名词(这其中又有些聪明人自己描述就算对了,随便瞎写的得不到分)、谁比较精明本来是一回事用了两种方式描述竟然按规则得了满分、谁很无奈地用正确答案+废话1和同一正确答案+废话2的模式结果丢掉了2分……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尽管那个开放式的16题令许多考生相当不适应,但厉害角色终究是存在的:寥寥两行字,字字切中要害,看得出来是在完全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并能灵活自如运用的基础上,厚积薄发,轻取满分,无论是概念知识还是思维均属上乘,说不定我评的卷里就有高考状元一类的人,嗯,颇为感慨。 长见识了,感触良多,连日来累积的阴霾一扫而空。发多少薪水,我已经不在意了。200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