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过度炒作吗?
首先,媒体的炒作过度影响有关部门行政。这实在令人费解,难道这也成为影响可汇并购案通过的理由?中国几乎所有的财经类媒体,以及大多数其他类型的媒体都十分关心可汇并购案,理由很简单,这两大企业的产品是普通民众日常消费中最经常接触的东西,而两企业也是中美两国食品饮料行业的佼佼者。两者联姻,受到热烈关注理所当然。
其次,不可否认,媒体的报道对各类行政机构人员的认知会有影响,但这并不能说媒体影响了有关部门行政,应该更全面地理解--媒体报道促进了有关部门行政。因为媒体的热切关注并不会改变事实本身,除非事件本身有问题,或者有关部门的行政执行有问题。事实上,媒体既不会、也不可能介入到有关部门的运行之中。
那么,可汇并购案真正的焦点在哪?依照笔者的理解,应该是它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尤其还涉及民族品牌以及大众对民族品牌的关注。
垄断很难判断吗?
可汇并购案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后,它对果汁行业或者整个饮料产业是否会产生垄断行为,进而影响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饮料品种已发展到包括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蛋白饮料等在内的11大类48个小类。在市场份额上,中国2008年饮料总产量将突破6000万吨,年均增幅达21%,成为世界第二大饮料生产国。
汇源果汁是中国最大的果蔬汁生产商,汇源在高浓度果汁市场大约占60%上下,整个果汁市场约占10%的份额,在所有果汁品牌中市场占有率第一;可口可乐拥有中国软饮市场大约15%的份额,与此同时,占有中国果汁市场9.7%的份额,这主要得益于果粒橙,它排名第二。
如果从整个饮料市场来看,可汇并购后的市场占有率微不足道,但从果汁市场来看,汇源加可乐,占有率将超过20%,还不至于到垄断程度,但其对今后的影响较大。目前,我国水果的深加工仍处在起步阶段,加工量不到水果总产量的10%,加工比例最高的苹果也仅为20%左右。发达国家水果加工率高达80%以上,果农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果农。只有彻底解决中国每年1亿多吨水果的出路,让中国成为水果和原浆最大最好的输出国,才是果农致富的根本。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可汇并购案通过,市场占有率急剧增加,对水果市场的定价权将大大增加,这种影响显然值得考虑。
对有关部门来说,它就应该按照《反垄断法》操作,如果对可汇并购到底是用整个饮料市场的份额或者单纯的果汁市场来衡量存有疑问,可以举行听证会,或请专家团来解决。
民族品牌应该有民族感情吗?
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那就是事关民族品牌问题。确实,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品牌在被跨国公司收购后,出现了一蹶不振的局面。最近的案例就是重庆天府可乐要求百事可乐归还品牌,因为重庆天府认为,百事没有按原先的计划发展天府可乐。而达能收购乐百氏以后,乐百氏在今天失去了以往的活跃,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一落千丈。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那么,是不是为了汇源这个民族品牌,我们应该对可汇并购案说不?
也许有人觉得朱新礼就是个高明的商人,把汇源卖给可口可乐他可以大赚一把,这可以理解。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看问题就会更全面一点:首先,朱新礼是商人,他有权这样做;其次,恐怕没有人比朱新礼更疼爱汇源品牌,毕竟是他花了诸多心血才把汇源打造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汇源的今后,他比谁都更关心;第三,朱新礼卖汇源,应该有他自己的打算,这里不妨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作注解:“卖掉果汁灌装业务,以便引入几十亿美元的资金到上游的水果产业链,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升级,让‘好水果、中国产’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是不是发自朱新礼内心的真话,尚不得而知,但朱新礼至少为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傅光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共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