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首先由食品论坛的热心网友提出候选词汇,经过整理初步筛选出20个候选词汇,从2008年12月31日开始进行网络投票(http://bbs.foodmate.net/thread-241346-1-1.html)。本次活动历时一月,到2009年1月31日结束,共有856位朋友参与投票,评选出了食品技术人员眼中的2008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
食品论坛的网友主要是食品技术人员,网友们的投票反映了技术人员对行业大事的关注程度。我们对这十大热门词汇所涉及的事件和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并邀请网友从食品技术人员的视角对其加以点评,以此对2008年食品行业的发展作一个概括和总结。
本次评选出的热门词汇,三聚氰胺票数最高,另外国家免检,金融危机,限塑令等几个有关食品安全和行业发展的词汇也得到网友关注。这体现了技术人员对食品安全、食品监管、行业经济环境的重视,也体现了我国食品行业在2008年的艰难前进。
2008年度中国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按得票数由多到少依次如下(1~5):
1.三聚氰胺(830票,关注度97.0%)
事件回顾:
早在2007年3月,美国发生多起猫、狗宠物中毒死亡事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调查发现从我国进口的部分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检出三聚氰胺,并初步认为宠物食品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导致猫、狗中毒死亡的原因。
2008年9月,全国各地多处发现婴儿因食用三鹿奶粉而出现肾结石的事件,引起肾结石的原因被确认为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2008年10月8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的公告。2008年10月开始,我国许多食品在国外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2008年11月25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在一份美国产婴儿配方奶粉样本中,检测出了三聚氰胺。
2008年12月1日,卫生部通报称,截至11月27日8时,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万余人,累计住院患儿共5.19万人,累计收治重症患儿154例,至少6名婴儿死亡。
2008年12月26日,三鹿奶粉系列案开审。2009年1月22日下午,三鹿系列刑案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主要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知识链接
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广泛用于木材加工、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目前是重要的尿素后加工产品。此外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
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平均含氮量为16%左右,而三聚氰胺的含氮量为66%左右。通用的蛋白质测试方法“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含氮量来估算蛋白质含量,因此,添加三聚氰胺会使得食品的蛋白质测试含量偏高,从而使劣质食品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测试。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相关标准:
网友点评:
“三聚氰胺”本是一个非常拗口的化学物质名词,但现在却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这要“归功于”三鹿集团和某些奶制品等食品生产厂商为全世界进行的“化学扫盲”!然而,三聚氰胺的成名是以最宝贵的人类生命为代价的!三聚氰胺事件告诉我们,在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等行业中制假售劣,最终将没有人可以幸免。
2.金融危机(585票,关注度68.3%)
事件回顾:
2008年初,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浮出水面。受其影响,2008年9月,美国几大著名商业银行相继破产倒闭或转型,次贷危机已经从金融市场的局部风险演化成了全局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10月,股票下跌,原油价格下跌。10月,冰岛金融崩溃。至此,由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金融危机,开始转变为经济危机,并开始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各国都受到了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而中国的食品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经历着严冬的考验,中国许多食品企业出口贸易额大幅度降低。国内食品价格下降,经营业绩下降,人民消费需求降低。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食品论坛许多网友表示,所在企业订单减少,生产下降,众多企业被迫裁员。网友老田田的帖子经济危机之下,一个出口食品企业的艰难历程—长篇纪实(http://bbs.foodmate.net/thread-223266-1-1.html),讲述了一个出口企业2008年下半年生产、经营、销售以及人事等方面的受金融危机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关注,并被各大网站和论坛转载。金融危机对食品行业的影响可见一斑。
知识链接: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网友点评: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没有哪个行业可以幸免,当然也包括食品行业。
3.国家免检(540票,关注度63.1%)
事件回顾:
2008年9月,知名国家免检企业三鹿集团爆发婴幼儿配方乳粉导致婴儿结石事件,由此出现了国家食品免检企业的诚信危机。2008年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在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公告称,鉴于近期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部分企业生产的个别批次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检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考虑到食品的特殊性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因素的复杂性,为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经研究决定,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
2008年10月23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规定,明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当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作出规定,禁止在广告中使用“免检”内容。
知识链接:
我国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始于2000年8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符合质量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市场占有率高,执行的产品质量标准达到或者严于国家标准要求,经省级以上质监部门连续三次以上监督检查均为合格等条件的产品授予免检资格。
网友点评:
对产品实施免检的前提是企业能够自主的保证其质量的长期稳定安全,在国家没有完善的监管体制、企业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实施国家免检制度,难免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4.限塑令(479票,关注度56.0%)
事件回顾:
塑料袋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近年来,有关限制塑料袋使用以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这一趋势下,2008年5月,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联合发布 《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俗称“限塑令”,旨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
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中国告别免费使用塑料购物袋时代。自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实施以后,绝大多数超市能够遵守这一规定,塑料袋的使用量大幅度减少,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但部分集贸市场仍然是监管的盲点,到2008年年底,限塑令推行半年,塑料袋仍然在部分农贸市场畅行。
知识链接:
塑料袋是日常购物最普遍的包装物,主要由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塑料袋的累积,能影响农业发展,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网友点评:
塑料制品确实给购物等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便利是以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未来为代价的。但是,一纸限塑令能够真正解决所有问题么?
5.食品安全法(464票,关注度54.2%)
事件回顾:
早在2005年6月,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就初步成型,后经多次审议和修改,日趋完善,相信不久即将正式出台。
2008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截止到5月20日18时,共收到各方面意见11327件。2008年10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锡荣所作的有关食品安全法草案修改情况的说明。“奶粉事件”推动食品安全法草案八大修改。
知识链接:
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施行于1995年10月,但现行有关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却存在明显的瑕疵,表现在食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标准中一些指标不够科学;在规范、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质量、重安全方面,还缺乏较为有效的制度和机制;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明确、不严格,对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食品检验机构不够规范,检验方法、规程不统一,检验结果不够公正;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不规范、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甚至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
网友点评:
法律的制定应当是以切实保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的,绝不应当成为某些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否则,法律不会被人民接受。法律制定的再完备,也只有在得到严格遵守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其尊严。如果不能真正让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违法成本依然低下,《食品安全法》也将和《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样,很难给食品安全带来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