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有机食品离市民餐桌有多远

发布: 2009-5-05 09:08 | 作者: webmaster | 来源: 哈尔滨日报 | 查看: 56次

 春风吹拂。站在呼兰区许堡乡蒲井村东头,放眼向许康公路两侧的黑土地望去,绿油油的葱苗在4月的春风里长势喜人。村蔬菜合作社理事长董长玉指着这些幼苗告诉记者:“两个月后这些有机大葱上市时,价格能让人大吃一惊。”

  本报记者 穆巍

  10倍的身价

  董长玉卖的这个关子,在市场已经揭开了谜底。记者日前在哈尔滨市一家大型超市看到,有机青椒每500克的标价为25.9元、有机黄洋葱14.9元、有机山药17.9元……身价差不多都是普通蔬菜的10倍。

  如果不了解有机食品背后的故事,消费者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价格。

  像比较容易“招病”的黄瓜要顺利长大,从播种到收获的40天-70天中,最少要打10次农药和化肥,才能走上餐桌,如果用有机的方式种植黄瓜,完全不能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激素等,连拔草也只能依靠人工,不能使用任何化学除草剂。显然,在成本、规模方面与常规农业差距甚远的有机蔬菜,价格自然无法与普通食品保持一致。

  敢卖出如此价格,“纯天然、无污染”无疑是有机食品的最大卖点。其实,在国内,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之间还有两个阶梯———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绿色和无公害食品都允许有限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这在有机食品领域则完全被禁止。这就构成了一个金字塔,最上面的是有机食品,处于中间层的绿色食品被看作是无公害食品向有机食品的过渡,在售价上也是递减的。

  稀有的有机农田

  相比于使用农药化肥的普通农产品,只允许使用生物肥的有机食品并不显得更有“卖相”。“有机蔬菜甚至可以用‘歪瓜裂枣’形容。”董长玉说,绝大多数消费者其实并不清楚真正的选择标准是什么。他以西红柿为例告诉记者:“自然成熟的西红柿常有红绿相间的果蒂,果实整体圆滑。”但一般人会挑选个大、颜色漂亮的,却不知道为了让西红柿更好看,并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生产者会使用乙烯利、酒精等化学药物进行催熟,而这样的西红柿虽然样子比较好看,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发育期,口感、品质、营养方面大大逊色,保质期也缩短了一半以上。

  实际上,有机食品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国内的有机食品市场10年前就已经开启。截至2007年,有24%的中国可耕地用于种植获得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相比之下,有机农田的面积大约只有230万公顷,这一数据中还包括了经过转换和野生采集的面积。

  打算进军有机食品产业,首先要过的就是“土地关”。“国内很少有现成的可耕种有机食品的土地。”按照有关要求,耕种有机食品的土地,其农药、重金属残留必须达标。董长玉告诉记者,国内绝大部分已开垦的土地都被化肥、农药污染了,完全降解需要3年时间,所以有机蔬菜不是想种就可以随时种的。他的农场去年年底才通过检测,目前已进入有机转换期,到2010年才能真正拿到有机认证。

  “有机”的春天何时来

  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已有121个食品拿到了有机认证,绝大多数是食用菌和杂粮,有机米、有机菜仅有12个,而且还是有机转换认证产品,即初级有机产品。

  在食品安全备受瞩目的大背景下,有机食品的发展受到了高度重视,去年哈尔滨市确定了有机食品发展战略,意味着有机食品的发展从此得到政府层面的扶持。作为有机战略的核心部分,“有机米、有机菜、有机肉、有机奶”四大基地建设已于去年率先启动,目前有机肉、有机奶饲料基地已初具规模,为有机肉和有机奶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合格的原料,有机米、有机菜已有部分产品进入市场。

  有机蔬菜基地项目落在了董长玉的农场。去年年底,农场的土地和7种蔬菜一起通过了有机认证,今年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有机食品身份上市,受此鼓舞,董长玉决定再种植黄瓜、茄子、大头菜、甘蓝等七八个品种的有机蔬菜。

  品种上的丰富还不是最大的变化,董长玉准备在营销策略上做做文章。“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今年我们的产品销售将全部放在哈尔滨和大庆。”他对记者说,去年带到哈洽会上的展品被一抢而空,所以对当地的消费能力比较有信心。为完善产业链,农场还新建了净菜加工车间,只剩合作营销伙伴“虚位以待”。

  “大超市针对的还是中低端消费者,与有机食品的消费人群不太吻合。”考虑到进驻大型的综合超市只是为有机食品带来巨大的人流量,并不意味着巨大购买量,董长玉首先否决了在超市设专柜的可能。他认为,很多时候这种大型的零售渠道更愿意在价格上体现竞争优势,如此的销售手段并不适合运用在有机食品上。“北京一些企业采取会员制的方式,定期配菜送货,既有明确的针对性,又把实体店的很多投入折算进商品的价格里,在价格上获得了优势。”刚从南方考察回来的他,倾向于选择无店铺经营的形式。

  而在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张志伟眼中,打出品牌是发展有机食品的关键。“有机大米之所以能卖出高价,短时间内取得经济效益,五常大米的品牌效应不容忽视。”在他看来,未来的农业也不可能完全是有机农业,因为社会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必然会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三者并存的格局,有机食品只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

  波澜不兴的市场

  最近两年来,由于中国消费者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以及受到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挑战,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并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不过这股浪潮并没在哈尔滨激起多大波澜。

  随着五常大米声名鹊起,一些高档米打入哈尔滨市市场,其中不乏有机大米。在中良美裕哈尔滨形象店,500克有机大米最便宜的17元,最贵的56元,超过日本“越光大米”的价位,创全国大米价格之最。另一家有机米供应商葵花阳光的产品也打入哈尔滨市多家大型超市,并凭借较低的价位赢得了一定消费者。

  然而,有机蔬菜的状况却显得惨淡很多。连日来,记者走访各大农贸市场和超市发现,有机蔬菜难觅踪迹。世纪联华、中央红的销售人员说,有机蔬菜从未上过他们的柜台。中央红的工作人员坚持认为,他们销售的无公害蔬菜就是“有机”的。

  麦德龙可能是哈尔滨市唯一的有机蔬菜销售商。楼层负责人佟经理告诉记者,大概三四年前麦德龙即开始销售有机食品,当时采购的是哈市供应商的产品,可是随后不久因为“质检不过关”,麦德龙中止了与当地供应商的合作。2008年初,有机市场转暖后,麦德龙重新进军哈尔滨,这次他们选择的是北京供应商———欧阁有机农庄,不过销售情况并不如意,“现在每周只进100公斤货,绝大部分卖给了在哈的外籍人士。”对于这样的现状,他归结为哈尔滨的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的黄女士抱怨,哪怕比普通蔬菜贵两倍,出于安全的角度她也会考虑有机食品,但是10倍的价差使她不得不望而却步。

  消费水平制约了有机食品摆上餐桌,而观念上的陌生是有机食品不叫座的另一个因素。记者发现,几乎所有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即使业内人士也是如此,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究竟有什么不同,来自河南的蔬菜经销商孙女士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除草防虫的“有机模式”

  “土地达标仅仅是开始,最头疼的是种植过程没有现成的操作规程。”哈尔滨市唯一的有机农场主董长玉用“心力交瘁”形容让他又爱又恨的有机蔬菜。

  随着有机食品热的升温,去年董长玉进军有机产业,种植了2400亩蔬菜,主要有大葱、白菜、胡萝卜、马铃薯、南瓜等7个品种。“虽然当时没通过认证,但完全是按照有机标准生产的。”

  董长玉原本指望早就谈好的外销订单能带来不菲的收入,可没料到打击偏偏就来自国外。“原本这些菜都是要经青岛、大连的企业加工后外销的,没想到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些企业都倒闭了。”眼看外销无望,董长玉的视线只好转向国内,可是限于没有“有机身份”,这些金贵的“有机蔬菜”不得不参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悬殊的价格差让农场前期的高额投入打了水漂。

  种植过程的艰辛也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并不为过。去年呼兰区草地螟成灾,蒲井村也未能幸免,由于不能使用化学杀虫剂,董长玉的农场相比之下损失很大。“胡萝卜长得都有手指头那么大了,因为虫害3天叶子就掉光了,最后很多地绝产。”说起虫害带来的损失,董长玉至今还深感可惜,“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总算用杀虫灯初步控制住了。”他说的这种杀虫灯产自河南,杀虫方式类似“飞蛾扑火”的原理,一盏灯价值400多元,可控制40亩-50亩土地。“杀死的虫子多得用铁锹撮。”

  除草对于普通地块不是问题,可对于“有机模式”就是大问题。使用化学除草剂一亩地成本仅5元,而人工方式成本高出30倍。董长玉说,用化学手段除一次草能管相当长一段时间,可是有机的方式必须每次下雨都得组织人除草,雪上加霜的是,去年呼兰降雨特别频繁,仅除草一个环节就几乎让他“崩溃”。

TAG: 有机食品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