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怒族 |
怒族 |
拉祜族 |
纳西族 |
傣族 |
全国人民都在欢欢喜喜过年,但没有一个省区市过年像云南这么丰富多彩,奇特诱人,引人入胜。云南拥有的少数民族年节文化堪称奇观。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居住在红土高原70%的土地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每个民族都要过年,但又各有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无与伦比的云南年节文化。
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500) this.width=500;" border=0> |
普米族 |
彝族 |
基诺族 |
佤族 |
壮族 |
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一年过两次年,哈尼族六月过“六月年”,十月还要过“十月年”。有的民族甚至一年中过三次年。但独龙族过去因为生活贫困,三年才过一次年。少数民族过年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四月、五月,也有的在十月、十月,傈僳族在腊月野樱花开的时候开始过年。只要你愿意,在云南几乎每月都可以参加节日活动,一年四季都可以在云南享受到过年节庆。
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在最隆重的年节期间,过年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歌舞的海洋。在年节时,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民族服饰,听到从未听到过的优美歌声,看到多姿多彩的舞蹈。可以了解许多许多关于年节的动人故事,听到许多许多有关过年的民间传说,看到许多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节风俗。
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会在少数民族年节中,听到先民的声音,看到历史发展的脚步。音乐家、舞蹈家会在年节中,得到取之不尽的灵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类专家都会有所收获。作为普通旅游者,到云南参加云南少数民族年节文化活动,你会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民族团聚中国年——怒族:从三年一次到年年过年
新华网昆明2月4日电(记者 刘远达)现在,生活在云南的怒族人每年都过大年,对许多怒族青年人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过去是要每隔三年才能过一次年的。
怒族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在历史上生活十分艰苦,一年辛苦劳作也不能完全满足一家人的温饱,所以每隔三年才能过一次新年。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说,人们好容易盼到过年,大家在一个四尺长的大簸箕里放满酒、肉、饭,直到四个小伙子都拖不动的时候,村里的负责人才宣布过年,大家就涌到“餐桌”前,放开肚皮猛吃一顿。
在持续12天的年节中,怒族人要在祭师的带领下,祭祀天神、山神、祖先。老人们给孩子“讲古”,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年轻人对歌、跳舞,尽情欢乐。
新中国成立后,怒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每隔三年才过一次年的习俗已经成为历史,现在,他们年年过新年。
怒族过年有的在元旦前后,有的与汉族春节同时,各地日期不尽相同。过年前,要准备好柴禾,杀好年猪,舂好粑粑,酿好美酒,打扫庭院。在碧江地区生活的怒族,要举行称作“汝为”、“夸白”的仪式。“汝为”是怒族语祭谷神的仪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上举行,参加的都是成年男子。大年三十举行“夸白”,在怒语中的意思是“敲犁头”。祭祀时先由祭师带头敲犁头,然后其它人轮流去敲,向雨神求雨。
怒族过年,正月初一到初三,不能到亲戚和邻居家中。三天节过完后,全寨子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和射弩、摔跤、打秋千等体育比赛,全寨子洋溢着欢声笑语。过完年到地里劳动的第一天,要带上水酒泼撒在地上,祭祀山神后方能挖地耕作。(完)
民族团聚中国年——独龙族:“刻木请柬”邀过年
新华网昆明2月4日电(记者 刘远达)中国有56个民族,各有各的过年风俗。云南独龙族的过年节叫“卡雀哇”,年节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天。
节日没有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就开始过年。选定过年的吉日后,各家都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他们在特制的木条上刻上缺口,这就是“请柬”,派人送往邀请的村寨。木条上刻了几个缺口,就表示再过几天后就要举行年节。
接到木刻“请柬”的人,要带上各种食物,前往致意祝贺。宾主相见,要共同饮一筒水酒,相互对歌。晚上,全村人都陪着客人欢聚一处,围着篝火,一面品尝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锅庄舞”,共同庆贺一年一度的丰收。男子一边祝词,一边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抛入悬挂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上以卜祸福,碗口朝上为吉兆。
年节第二天,有的村寨还举行射猎庆典。先是用熟面捏出各种动物,然后由祭师祈祷,祭师祭毕就把各种动物模型抛向人群,由射手任意射猎。这时芒锣齐鸣,人们围成圈边歌边舞,热闹非凡。他们认为,射中什么今年就会猎获什么。
独龙族长期以采集狩猎为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生活遗俗。现在,独龙族已经开始重视保护野生动物,不再以狩猎为生,射猎比赛成为对祖先的一种追念形式。
独龙族年节最隆重的活动是“剽牛祭天”,祭天的牛或是一家人献祭,或是大家凑起来集体献出。主持年祭的家族长或祭师先把牛拴在场子中央的木桩上,牛角上挂满晶莹的珠子,牛背上盖上灿若云霞的独龙毯。等祭品一一摆好后,祭师点燃松明和青松毛,面向东方祭祀山神。
仪式结束,摘下牛身上的珠珠和独龙毯,两个猎手手持竹矛从两边跳舞进场,围着的人这时一个个轮着给他俩敬酒。他俩猛喝猛跳,手舞足蹈;此时,大小芒锣齐鸣,四周的人围成一圈跳起剽牛舞,情绪越来越高。两位猎手跳到牛的两头,将手中竹矛猛刺入牛的腋下,人们则手牵手地向牛挥刀舞弓大吼大叫。直到牛倒下,人群发出胜利的欢笑。大家迅速将牛分割成许多片,当场煮熟,凡是到场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分到一份。大家边吃边跳舞,共祝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完)
民族团聚中国年——蒙古民族最盛大的节日“白月”
新华网呼和浩特2月3日电(记者阿斯钢)无论是对生活在城里的扎布老人,还是对从未离开过大草原的牧民伊达木来说,查干萨日(意即白月或白节)是他们一年一度最为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与国内其它民族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过春节。但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蒙古族过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十分浓厚。
今年81岁的扎布老人,是一位离休在家的老骑兵战士,解放战争时期,曾经立过多次战功。正月初一,扎布老人显得格外精神。他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这在他小时候是难以想象的。
青年蒙古学家杨·道尔基告诉记者,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此作了非常详细的描绘。
现代蒙古族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拜祖先,然后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礼拜。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
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
民俗学家告诉记者,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