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交流,共同进步

低温豆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03 12:40:55 / 个人分类:专业资料

影响低温豆粕质量的因素

    低温豆粕生产线自2005年9月份试生产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车间工人从对低温设备不了解,到现在设备能够连续运转,公司领导及一线工人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从中吸取了很多丰富经验。其中车间两次消溶,对设备的多处改造,为生产出优质合格产品奠定了基出。但是,通过生产,也发现现有的设备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低温豆粕的水分、NSI值、蛋白质含量、含皮率及粕中残油等关键指标一直不很稳定,在这里把影响这几项指标的主要因素分析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 原料方面

要生产出优质产品,必须有优质原料作保障,其中,大豆的蛋白含量、水分、杂质、异色粒、霉变粒等一定要符合生产低温粕的国家标准

    二、 设备方面

    1.预处理车间:

车间的这套500吨低温生产线,是在原来1200吨高温生产线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大部分设备与现有的低温生产极不配套,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对各大消耗也影响很大。如:

    分级筛:作为低温生产中选豆的主要设备,分级筛起了一个大豆、中豆、小豆分开的作用。通过分级,原料中的小豆重新回仓,做其他用,中豆与大豆进入下一道工序加工。(注:大豆开始不回仓,通过对设备进行改造,大豆现在又可以直接进行低温加工)但通过实际生产,分级筛现存在的问题是分级效果不好。中豆中有小豆,小豆中有大豆,在产量大的时候更是明显。大小豆混合时对黄豆的烘干脱皮影响很大,一是水分不好掌握,同样的风量,同样的温度,对大小豆混杂在一起的原料进行烘干,大豆的水分肯定比小豆的水分略高。这样在进入脱皮机的时候,水分低的大豆就很容易皮仁分离,而水分高的大豆,豆皮依然粘在大豆上。再者,混合在一起的大豆在进入脱皮机时,脱皮机内动盘与静盘的间隙是一定的,如果按照加工大豆的标准来调节两盘之间的间隙,小豆就会直接不经过搓碾,直接进入下一道工序。如按照处理小豆的标准来调大豆经过脱皮机后,大豆就不是两瓣、四瓣的问题了。

烘干塔的处理效果:每个设备都有它的最大效能,作为烘干塔也是如此。通过近期的生产以及采样化验的结果,塔前塔后水分相差2%以内,一般都在1%左右。这也是在每小时加工原料13吨以下的处理效果,如果提高产量,去除水分的效果更不明显。还发现样品中水分含量不均匀,黄豆的脱皮水分应在10%以内,8-9%为最好,但现在烘干塔还达不到这种效果。

     脱皮机与抽皮器:脱皮机作为低温粕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它的效果好坏对产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低温豆粕的蛋白质含量,粕中残油、纤维素含量及NSI指数。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处理量上不去,脱皮效果达不到要求。脱皮率好的时候也就是在80%左右,并且在脱皮后的料中加杂有大量的颗粒状豆瓣。其中豆脐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这不仅造成了黄豆经加工后的产出率降低、使豆胚中粉末度增加、浸出器物料不渗透、粕中残油增高、豆粕过碎、还影响到蒸发系统的堵塞、毛油中杂质过高、无法达到精炼率的后果。再就是抽皮器,黄豆经前面工序如筛选、分级、烘干、脱皮,再经过抽皮后,进入软化锅中的原料,应该含皮在1%以内,但经过压胚机前的采样,化验结果含皮率依然在3%以上。

    软化筒:软化筒的作用是通过对温度和水份的调节,使油料在压胚时有可塑性,减少压胚后的粉末度,以保证胚片的质量。做为低温豆粕生产,关键的技术要领在于温度的掌握。温度过高,豆粕中的蛋白遭到破坏,加工大豆蛋白的得率降低。低温生产中的软化,是一个加温加水的过程,进入软化筒的物料已经是跟室内温度基本一样了,再加上物料的水份不高,所以进入软化筒后必须对其进行加温加水,才能达到压胚的效果。温度高了蛋白质变性,温度低了,其内部组织结构得不到破坏,不利于浸出。水份低了,压胚后的料胚粉末度增加;水份高了,豆粕水份降不下来。现在所使用的软化筒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难掌握的设备---换热面积大,直接蒸汽效果不明显。虽然经过后期改造,加了一个加水装置,但效果也不是很好。

    干燥机:为了减少料胚在输送过程中不破碎,现在只使用一台气流干燥机。虽然对豆胚的破碎程度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台干燥机的效果去除水份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2.浸出方面: 

    浸出器:现在低温生产中所使用的浸出器,是在原来根据生产高温豆粕的浸出器,按照每天加工1200吨的处理量设计的。用于现在每天不到300吨的产量,确实是有点大了。不仅增加了各项消耗,对粕中残油也有影响。这种履带式浸出器溶剂喷淋采用“前倒式”。新鲜溶剂的给入和混合油的打出应匹配。要想达到蒸发系统所要求的混合油浓度,依据现在的产量,新鲜溶剂给入量每小时只有十多个立方,平均分配给七台循环泵,每台泵的流量就可想而知了。这么小的循环量,难免会造成个别循环泵有时溶剂脱节、跟不上,直接影响到粕中残油过高。

     A、B、C筒及附属设备的设计不合理:通过断断续续一年多的低温生产,发现这套设备在设计上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两次消溶,光是闲置起来的设备就有二号蒸发器、一号循环风机、一号刹克龙、一号溶剂风加热器及其附属管道、一号二号蒸煮罐、热水罐及其附属管道,还有几台不起作用但又不能去的设备。不说资源的浪费有多大,只说影响产量及产品质量方面就有很多。首先,产量提不起来。一提产量,不是堵塞就是跳闸。每堵一次跳闸一次,就会从预处理车间到浸出车间全部停下来,然后进行消理找原因。最多的时候一小时停过六次车。那设备内的料呢---长时间的停车可以放出来,短时间的只有停留在设备里,所以造成NSI指数不稳定,产品不合格。

    水结块问题:低温生产中设备内处于微负压状态。这就要求各管道、设备畅通密闭。一旦有堵塞现象就会造成溶剂气体和水汽得不到回收,使设备内水汽凝结,遇有粉末结块。加上各关风器在排料的同时,会带入同体积的不凝气体进入,这样势必会造成设备内空气增加。一旦冷凝就会造成各管路设备堵塞、豆粕结块。再加上不经常开车,设备的表面和死角得不到及时清理,经风化、腐蚀后,设备本身所造成的部分硬快进入豆粕中,使产品质量不合格。

    三、人的问题

    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车间工人从不会操作到现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从中摸索出很多经验,是很值得欣慰的。但也有很多操作中失误的地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没能使设备发挥出最大效能。


TAG: 低温 豆粕

引用 删除 38877214   /   2009-09-18 12:39:31
我厂在低温豆粕行业从事20多年,而我们所在的公厂所有车间人员年龄从班组长到操作工都在25以下,在行业从事生产达6年。分级筛,下筛面的选择非常重要,控制小豆率2%以内,降低消耗,而所说的大豆中有小豆,小豆中有大豆这可能是设备的选择问题,清选工序控制的质杂,黑片,苍耳,霉变粒,等只需去石机的更变操作,都可以稳稳的控制,且无浪费,清选工序主要设备振动筛,去石机,用别的也是双重浪费。烘干塔水分不匀与操作控制有关系,而烘干塔对控制大豆水分及大豆调质特别重要,能提高豆粕功能性,可以在烘干塔后加一台(烘干设备,根据NSI的不同调节温度,最多可去除一个水分)使大豆表皮爆腰,而烘干塔可只用于水分的调节,可以去水,也可以加水,新豆子时可加直接汽对去皮很有好处,水份控制在(10%加减0.3),脱皮机和破碎机之间是可以选择的,脱皮机磨盘的更换是比较频繁的,以前我们这里也进了12台,但效果不好,现在一直使用三台破碎机,破碎的物料基本2-4瓣,然后入筛子进行豆脐豆皮及大杂(大豆瓣小豆)的分离,豆皮吸出,豆脐筛出,大杂再进入破碎机破碎,好料共同进入保密设备,后再进入筛子,物料同上,然后入软化锅,(立式软化锅比卧式软化锅软化较果会更好)软化温度是根据所生产NSI的不同而制定的,对水溶氮影响很大,若软化较果不好可加置存料箱,软化的三大要素,温度,水分,存料量,可按照高水分低温度,低水份高温度的方法在所下的温度控制范围之间浮动,保证NSI,出锅物料再次进入筛子进行吸皮去脐(脐中皮中均无豆瓣),并上筛面所筛的小豆(100吨料也就出200KG)再次进入破碎机或接出,干燥机太落后了,几年前我们就去了,没用,等若1200吨浸出器干500吨残油可保证在0.3以内,存在问题太多,设备浪费,最主要的缺少明白人指点。潜力太大,若有从事生产的专业人事指点,质量,消耗,和利润会更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