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的
食品安全事件实在对政府的监管机制失去信心了。
我想可不可以民间自己来建立一个食品安全质检
实验室,通过自己网站公布各种检测结果。这样即使政府不作为,也可以提前给老百姓预警避免悲剧的发生。如果建这样的实验室投入非常大,可不可能找到一些境外比较权威的实验室,通过寄样品的方式委托他们进行检测。
因为不是从事化学行业的,所以不知道是否可行,特向各位达人请教!
--------非鱼
建立外资或者私人检验机构绝对没有问题。沿海或者南方应该已经不少了,主要面向出口企业,做一个农残或者重金属的项目收费要上千元,官办质检和进出口检验检疫看了很羡慕,呵呵。
但是靠他们可以解决
三聚氰胺么?三聚氰胺的发现和检测最早是2007年美国的FDA作出的,而且也不是一下子就查出来是三聚氰胺,先是怀疑宠物食品中参杂了三唑仑,后来接到国内线报,企业也承认添加了三聚氰胺后才建立了检验方法,确定检出了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的例子恰好可以说明如果在食品中添加了未知的化工原料,要能定性检测出来有多困难。当然,现在检测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乳品企业自己具备液相色谱都可以快速现场检测。要说为什么以前没有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三聚氰胺本身是化工原料,不是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当然不会有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谁会有精力和金钱去查食品中每一项化工原料的含量呢。且不说,作为化工原料的三聚氰胺本来也没有可以分离和测定纯度或含量的
标准检测方法。
没有检测方法,不知道明确的检测目标化合物,对我们来说就是完全的未知物检测,这次出事的是三聚氰胺,谁知道下次是什么?未知物的检测有多难,学化学或分析的应该能知道。可喜的是,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近一两年对检测部门的投入非常多,大部分省级检测机构都装备了液相色谱-多级质谱仪,可以进行低至十亿分之一残留量的药物和化学品检测,甚至有沿海地区质检部门装备了高分辨质谱,可以通过化合物分子量库进行一定程度的未知物鉴别;最近几年整个质检系统引进的人才也非常多,有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2,3年前在全国范围引入1000多名专业人员充实基层检验机构,这些都是质检机构在人员和
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
众所周知,国内没有生产先进色谱和质谱仪器的厂家,国家在检验机构上的投入,基本都被国外仪器供应商接去了订单,他们成了这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没有国内山寨货的竞争,分析仪器有多贵?参加省内液相色谱紧急采购评标,一套完整的带自动进样器的液相色谱仪最低要22万,比一辆中级轿车贵多了,大部分部件还是国内组装,自动进样器在两个月后才从国外总部姗姗来迟,可怜驻厂的小兄弟们,一天24小时,每隔15分钟要打一个样品进去。质谱仪器就更离谱了,我们采购的一套液-质,200万稍多,这个价格,比奔驰、路虎怎样,一溜的奥迪呢,可是才多大点的玩意,两张电脑桌连
工作站都能摆下,不比黄金也比纯银的贵多了。现在国家质检总局在各地的食品检验中心,没有几千万元的投入建不起来,作为国家总局和食品司离得最近、最方便的技术支撑机构,北京海淀质检所的投入就更加变态,几个亿人民币打不住。高楼平步的邬香主和被引咎辞职的常江委员还是值得很多人怀念的。
建立检测机构的要投入如此之多,要指望有良心的外资或者私人机构能够为民众健康做公益是不可能的,1千多元一个重金属人家做的爽歪歪。真要做到食品方面的风险预警和风险监控,还是要靠国家组织协调和公益性事业单位来做,而且这个风险监控也一直在进行,每季度几十个品种要动员全国几十家检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抽样检测,一次费用就要上千万元,已经坚持了好几年。要说三聚氰胺,最冤的就是质检部门,2007年国内的监督抽查覆盖了大部分超市食品,也没有发现三聚氰胺,盖因当时国内食品化工技术专家和农民民间食化从业者还不知道三聚氰胺呢,但是架不住人家学得快啊,不过急性毒性比食盐还小的三聚氰胺能吃死人,还是谁也想不到的,要是能知道,就没人有那么大胆子了吧。质检部门最大的失误就是没能把三聚氰胺作为一个常规检测项目,如果在每次的监督抽查中加入三聚氰胺这项,也许就不会,,,没有也许了。不能在07年底发现问题,后来的事情就不是部门和地方可以控制的了,谁敢在奥运期间出问题?怎么能在奥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