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有新闻媒体这么一个快捷的平台,当“纸馅包子”和“魔鬼后母”这样的词汇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怕早已成了残羹冷饭。通过北京电视台《透明度》偷拍的摄像镜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纸箱浸水后掺入肉中做成包子馅的整个过程,随后知道了这是行内公开的秘密。然而,在震惊之余,媒体却将此事件彻底地颠覆掉了:这是一则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造假者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随后,江西鄱阳“幼女丁香小慧被后母殴打吐血,住院病危”的消息在网络流传,随着小女孩一句“我的后母是魔鬼”,愤怒的声讨掀起狂潮。但不久,这也成了一则假消息:丁香小慧的伤痕是自己跌撞所致。
在“纸馅包子”和“魔鬼后母”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中,种种缺位暴露得异常明显。首先是个体公民意识的缺失。刺眼的事件出炉之际,当大家都一边倒地或热情讴歌、或有力鞭挞时,到底有几个人在冷静地作些理性思考呢?又有几个人能跳出事件本身来看问题呢?缺乏独立的思辩能力,是公民意识缺乏的重要方面。对现状充满抱怨,对职能部门求全责备,对影响他人利益的不安全、不文明行为,基本视而不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切均围绕自我半径,这是公民意识缺乏的又一种表现。其次是职能管理部门的缺位。很难想象如此轰动的虚假新闻,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并得以顺利传播。种种丑闻的出炉,总是与各层次的监管缺位紧紧联系在一起。密度一旦大了,公众自然不会满意,公信力也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次下降。
网络传播媒介作为非传统模式,具有自发的草根性,一定意义上说,与民间的时空距离较短,是体察社情民意的良好途径。然而,它在同情弱者、愤世嫉俗的同时,又无法超脱猎奇的羁绊。当种种恶毒的咒骂夹带网络通缉令扑向“后母”陈彩诗的时候,其内心感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其悲怆地面向传媒下跪伸冤的图片里以及几欲自杀的转述中,不难发现种种无形压力对她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这其实是“暴力”的另一种新形式———“软暴力”、“网络暴力”。而对“纸馅包子”的愤怒,则与不久前的香蕉传言一样,遭受伤害最大的是众多合法经营的小商小贩。
为了某种或善意或猎奇的目的,电视、网络,传统、非传统,在“纸馅包子”和“后母虐女”事件的炮制上,各种力量表现出某种“殊途同归”的特性,让人不安。而公众在事件参与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心理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缺失,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纸馅包子”和“魔鬼后母””所引起的震荡终将渐渐消失,但透过它,我们必要的拷问依然不能终止。
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感觉到自己被冷落;
给我一段时间,没有人曾经爱过,再一次体会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