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不喝中国果汁”闹剧背后,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国人的过度反应,以及更多媒体的以讹传讹
因为含有了太多醒目的关键词,一纸“德国封杀中国果汁”的报道被迅速转载传阅,大有掀起一轮经济爱国主义潮的趋势。
在阅读大量材料、走访相关人士后,记者发现,整个事件的报道与真相有着很大的出入,不存在“不喝中国果汁”的广告,也不存在“联合阻击”中国果汁,甚至不存在中国果汁畅销德国。
面对一篇怀有明确立场的报道,国人当然难以保持冷静,在他们的愤怒里,或许有对中国果汁“畅销”的自豪感,但更多的恐怕是对“联合阻击者”的声讨。报道发布后,在网上,有网友“德国人不喝中国果汁,我们为何还买德国车”的言论,有大骂德国人的字眼,乃至有营销专家“含泪劝告”德国果汁企业停播广告。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媒体的转载或跟进报道,但是,没有人想到去了解真相,也许是潜意识中这样的事情太经常发生了,以致于大家更愿意相信这是事实。
其实整个“德国封杀中国果汁”闹剧背后,除了个不负责任的最初报道外,更耐人寻味的是国人的过度反应,以及更多媒体的以讹传讹。
这一闹剧中,人们如果不是被信息本身所蒙蔽,那就更说明了他们内心的“经济爱国主义”情结之切。记者还记得在家乡山东莱芜的大街小巷,也经常在见到“喝咱莱芜人自己的啤酒”“穿咱莱芜人自己的皮鞋”乃至“戴咱莱芜人自己的眼镜”等广告。笔者认为,即使是三家德国企业联合做广告宣称“喝咱曹阿人自己的饮料”,也不必扣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帽子。“喝咱莱芜人自己的啤酒”并不意味着“让德国啤酒无路可走”。斯廷格呼吁“喝咱曹阿人自己的果汁”,中国果汁依然可以“畅销”全球。本土的人情攻势不无道理,而国人“经济爱国”心合情,但是不合理。
事实上,即使考虑到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中国汽车被德国拒之门外、中国展商在德国被查抄等事件,这次“莫须有”的中国果汁被联合阻击所引发的非理性情绪也没有理由成为情感还击的出口。相反,中国企业遭遇不公恰好反映了我们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事件中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赢得当地消费者的心”。
虽然中国产品已打入全球市场,但异国民众却屡屡掀起抵制逆潮,中国产品的美誉度低得可怜——这已经成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严重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其实应当更多地向德国这三家小企业学习。商场亦“情场”,厂家需要做的,是向当地消费者投注更多的感情,拉近与当地消费者的距离。
中国产品走向世界需要的并不是“经济爱国主义”的对骂,而是“和气”生财。换个角度说,德国汽车受一直受到中国消费者追捧和青睐,背后难道没有德国企业在中国数十年的情感投注么?【作者】郇公弟
本报驻法兰克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