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这么久,今天30-3-2007我终于于开通了自己的空间,希望大家继续互相交流学习^-^ ------ 食品+英语(Food plus English)! 本空间含有音乐,希望不要吓着各位!

触目惊心:废纸箱做肉包子馅?!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7-13 23:14:51 / 个人分类:食品资讯(中文)

查看( 1126 ) / 评论( 25 )
本报讯(记者袁国礼)黑早点铺用浸泡过的废纸箱做包子馅。昨天,左家庄工商所对这家黑窝点进行检查,但摊贩逃逸,工商部门对房东立案调查。

  据北京电视台报道,东四环附近的一个早点铺出售的小笼包子“与众不同”,馅是废纸箱和肥猪肉搅拌而成。摊主的加工点位于太阳宫乡十字口村的一间出租屋内,摊主将纸箱泡在装满水的大铁盆里,随后加入工业用火碱。纸箱因火碱的腐蚀性而褪色易碎。摊主将浸泡后的纸弄碎,加入肉馅中,再撒上一些猪肉香精,“包子馅”就这样制成了。包子熟后“肉馅”颜色看上去并没什么异样,很难看出肉和碎纸的区别。摊主称,用这种纸壳加肥肉做出来的包子,比真正的肉包子节省了大量成本,一天多赚近千元。

  昨天,左家庄工商所对这个黑窝点进行了突击检查,但摊主逃逸,执法人员对提供场所的房东立案调查。朝阳工商分局表示,近日,他们将联合相关部门对辖区内58户早点店进行全面排查。


TAG: 废纸箱 肉包子馅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7-07-14 08:05:32
全国早点摊上废纸箱小笼包子的具体做法


北京同胞注意了:
尤其是喜欢在外面吃包子当早餐的同志们要注意了:
   
    骇人听闻,千真万确!

      北京电视台7频道透明度栏目记者暗访得知,偷拍了全过程!难怪肉价翻了一番而接到边的小笼包还是2.50-3.00元,北京有线七频道昨晚报道:北京早上在外面摆摊卖的包子千万不要再吃了,大家知道肉包子馅是什么麻???里面不简单是一些次品肉,里面有六成竟然是——纸箱子——,难以想象吧,但却是千真万确的。那些黑心外地商贩用他们外地的专利―――――把纸箱子用工业碱泡烂之后,用锅熬完撒上一些肉香精,之后就掺上一些肥肉,就能蒸出包子卖给各位了。

     北京人本来还很同情这些人做个小生意不容易,照顾一下,但现在看来,大家不要再吃他们的东西了,他们一点没有商业道德,只要赚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据他们自己亲口说的,这在他们老家都已经形成了一门技术,广为推广了,真让人气愤!!他们做的包子他们不敢吃,到北京来害北京善良的“傻人”了。

    具体做法:
1,把废纸箱泡入火碱(氢氧化钠)水中一个小时,让纸箱变软,褪色,除味;
2,把纸箱捞出来跺碎,加猪肉精(化学香精)放入大锅熬煮,熬成糊状捞出沥干;
3,把纸糊和肥肉猪油豆腐皮大葱以6(纸浆糊):2(猪肉肥油):1豆腐皮:1(大葱)的比例搅馅,同时调料加重一些,实际纸浆在吸收了肥油以后起都到瘦肉的作用,馅也可以抱团,豆腐皮可以提高馅的咬头提味。
RobLee发布于2007-07-14 08:44:34
以前吃过不少馅里肉不象肉,菜泥不象菜泥的“肉包子”,老板还说什么是“肉末”,看了电视才知道还有这种“先进工艺”。这只是一种,类似的技术还有很多。几毛钱一根的“火腿肠”,你能吃到什么。
nxycjt发布于2007-07-14 12:38:30
中国人太有想象力了,不知道下一次会在食品中发现啥玩意?
pintree发布于2007-07-14 15:16:39
太没良心了
这种做法的却没良心!
提高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势在必行!
zqs1000发布于2007-07-14 19:12:32

QUOTE:

原帖由 pintree 于 2007-7-14 15:16 发表
这种做法的却没良心!
提高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势在必行!
我觉得这个是最基本的道德沦丧问题,和市场准入门槛没有直接的关系。

不法分子之所以敢为所欲为,主要是他们的违法成本太低。相关部门亟需出台相关的法规,对违法者从严从重处理。

试想一下,单凡发现性质恶劣的事件,罚他个倾家荡产,关他个三年五载,这种事情应该少很多了吧?
寸草心发布于2007-07-15 08:53:36
现在零售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难做.

江南游子的空间—食品研究+英语学习 江南游子 发布于2007-07-15 09:04:03
最佩服的就是他们那种超脱
-------我做给别人吃,自己反正是不吃的
他难道没有想到,在整个链条上他也是个消费者,总有一天他也去要买什么东西
一缺三 一缺三 发布于2007-07-15 11:17:13
以后只能吃馒头了。
江南游子的空间—食品研究+英语学习 江南游子 发布于2007-07-15 15:50:29
馒头就真的安全呀?吊白块之类的就不敢多说了
还是尽量自己自制吧,希望买的原料已然是安全的
afaf66发布于2007-07-15 19:10:27
应该国家立法狠罚食品制假行为,不但要剧额罚款还要进监狱不准缓刑,要让制假知道制假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
寸草心发布于2007-07-15 20:06:00
要想得到完全安全的食品那只有回到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guangdongboy发布于2007-07-15 21:24:03
...他们很有创意头脑...却没有商业道德...中国人的食品市场巨大...监管力度有限...
暗夜城堡 iqkiss 发布于2007-07-16 07:03:36

QUOTE:

原帖由 寸草心 于 2007-7-15 20:06 发表
要想得到完全安全的食品那只有回到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可是现在环境污染严重
yuetong的个人空间 yuetong 发布于2007-07-16 12:15:29

QUOTE:

原帖由 zqs1000 于 2007-7-14 07:12 PM 发表



我觉得这个是最基本的道德沦丧问题,和市场准入门槛没有直接的关系。

不法分子之所以敢为所欲为,主要是他们的违法成本太低。相关部门亟需出台相关的法规,对违法者从严从重处理。

试想一下,单凡发 ...
就是,违法成本太低,如果发现就让他从此失去做人的资格,全国曝光,让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什么人,看他以后要不要活。
漂泊、江湖、岁月 江湖 发布于2007-07-18 22:33:25
北京纸箱馅肉包子报道被查实为虚假新闻
北京纸箱馅肉包子报道被查实为虚假新闻                        2007年07月18日19:54 千龙新闻网  
               
                                                                                                                                     千龙网7月18日讯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市工商、食品安全部门对此报道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执法人员,每天对北京早点市场进行彻底检查,均没有发现早点市场存在“纸箱馅包子”。市公安部门介入后组成专案组全力核查,于7月16日初步查明事实真相。
  经查,今年6月中旬,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组临时人员訾某,化名“胡月”,先后两次找到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以为工地民工购买早点为名,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外地来京人员卫某等4人为其制作包子。訾某自带了从市场上购买的肉馅、面粉和纸箱,并授意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訾某用其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随后将其编辑,用欺诈手段获得播出。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訾某进行刑事拘留,将依法严肃处理。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对该报道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致使该虚假报道得以播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电视台为此向社会深刻道歉。北京电视台负责人表示,要高度重视这一恶劣事件,深刻吸取教训,严肃查处相关负责人员,进一步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坚决杜绝虚假不实新闻报道,努力提高全体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切实履行好党的新闻媒体职责。
漂泊、江湖、岁月 江湖 发布于2007-07-18 22:33:39
世道变了
rukala~~莎莎 rukala 发布于2007-07-19 02:50:34
反映了人们..已经害怕到极点了.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起无 ...
也反映了..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太高了,...收视率...
天朗气清之格格巫的个人空间 阿土仔 发布于2007-07-19 06:10:42
很奇怪的现象,大陆的媒体很喜欢“偷拍”,比如新闻。而香港媒体很少看见偷拍镜头,反正看这么久香港新闻,几乎没见过。
大耳朵兔的个人空间 大耳朵兔 发布于2007-07-19 06:31:45

[float=right]
[/float]

关于根治纸箱原料搀假进入包子的方法!

关于根治纸箱原料搀假进入包子的方法!

加大惩处力度 ,必须被判处10年以上监禁,才能制止这些人贪小利的恶习。

对出租房屋的业主予以严惩,房屋没收,并且罚款租金100倍

分析:

本着无利不起早的原则,为什么记者能发现这样的惊人消息,因为这样的新闻太具有爆炸性了,记者名利双收,被人们赞誉为社会的正义使者。

所以,我们还是等待新闻工作者揭露一个又一个惊天的消息吧!
现在觉得自己不是业内人士了,想象不出来的食品制造啊!


http://bbs.foodmate.net/viewthread.php?tid=128553
油菜地 现实男孩 发布于2007-07-19 08:48:53
不过我觉得有时候是无风不起浪,为什么记者费尽心思制作这样的假新闻呢?只为了名利双收啊,也许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类似的现象,记者才会这样做。
假设记者完全是杜撰的话,这又是另一种食品安全问题了。
在一种假设,如果本来没有这样的事,会不会有的商家,看了记者的“报道”以后,又学会了这种“节约成本“的方式?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11-21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2518
  • 日志数: 236
  • 图片数: 3
  • 文件数: 21
  • 书签数: 2
  • 建立时间: 2007-03-30
  • 更新时间: 2008-07-28

RSS订阅

Open Toolbar